从义士到争议武将的转变

时尚   2025-01-01 10:10   贵州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演义里,降将众多,徐晃作为曹操麾下五子良将之一,其人物轨迹却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从令人敬佩的义士逐渐沦为备受争议的武将,这背后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徐晃最初效力于杨奉帐下,彼时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迁都许昌,杨奉前来“救驾”,徐晃与许褚激战五十余回合而不落下风,其勇猛之姿尽显,曹操也因此对他心生招揽之意。当满宠前去劝降时,徐晃虽深知杨奉难成大业,但念及旧情,发出“吾固知奉、暹非立业之人,奈从之久矣,不忍相舍”的感慨,这一番话,展现出他重情重义的一面。而当满宠进一步劝他杀杨奉以作进见之礼时,徐晃义正言辞地拒绝道:“以臣弒主,大不义也。吾决不为!”此等言行,无疑为他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与赞誉,彼时的徐晃,宛如一位坚守道德底线的真义士,令人心生敬意。

 

徐晃武艺高强,能与许褚战五十合而不败,在曹营堪称一流武将。他不仅斧马纯熟,箭术更是了得。铜雀台建成后,曹操召集武将们进行比箭夺袍的活动。曹休、文聘、曹洪、张郃、夏侯渊等武将先后射中靶心,轮到徐晃时,箭靶上已插满五支箭,而他却别出心裁,不射靶心,转而射断挂袍的柳枝,纵马夺袍。此举固然展现了他高超的箭术,其难度甚至超过射中靶心,但在这小小的游戏中,也暴露了他爱出风头、心眼活泛且功利心较重的一面。他这一行为,虽在技艺上技压群雄,却也在无形中让其他武将略显难堪,仿佛在向众人宣告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刻意的彰显,难免让人觉得他过于自负,急于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获取荣耀与关注。

 

曹操与刘备在汉水对峙时,徐晃身为先锋官,王平为副先锋官。王平凭借对当地地理的熟悉,提出合理的扎营建议,然而徐晃刚愎自用,固执地要渡过汉水扎寨,对王平的劝阻置若罔闻。最终曹军大败,众多士兵溺亡,损失惨重。徐晃侥幸逃生后,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将责任推卸给王平,甚至欲杀人灭口。这种行为与他之前所展现出的“义士”形象大相径庭。在生死关头和关乎利益声誉的时刻,徐晃选择了保全自己,牺牲他人,将个人私利置于首位,其因私废公的行径,让他的形象瞬间崩塌,也使他在道德的天平上失去了平衡,陷入了不义的泥沼。

 

关羽曾在曹营与徐晃结下深厚交情,且在华容道放过徐晃一条生路,对他有救命之恩。然而,在徐晃解樊城之围时,面对昔日恩人,他却全然不顾往日情义,以“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为由,向关羽发起进攻。对比他在汉水之战中因私废公的行为,此番说辞显得苍白而虚伪。或许在他心中,此时的关羽已成为他获取名利的阻碍,经过利益的权衡,他毅然选择了忘却恩情,投身于这场残酷的战斗,只为追求个人的功成名就。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让他彻底背离了曾经的义士形象,沦为众人眼中的不义之徒。

 

孟达反叛时,年近五十九岁且已官至右将军的徐晃,依旧未能放下对功名的渴望。当司马懿出兵征讨孟达时,徐晃不顾年迈体弱,执意担任先锋,妄图再次立下战功,成就威名。但命运却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孟达凭借有利地势,一箭射中徐晃,这位在曹魏阵营中征战多年的武将,最终在追逐功名的道路上倒下,结束了充满争议的一生。

 

徐晃的一生,犹如一颗划过夜空的流星,起初绽放出义士的光芒,却在功利的诱惑下逐渐黯淡,最终在贪功的执念中陨落。他的故事警示着人们,在权力、利益与道德情义的交织中,一旦迷失自我,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即便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往,也难以掩盖后来的种种污点,令人叹息不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