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火”的哲学

文化   2024-11-02 04:46   北京  

01

一位企业家分享道:


“我有一个‘老毛病’。我在公司里,当下级未做好工作时,我经常会发火,责骂他们。事后却深感后悔、内疚、懊恼,有时又会发短信、打电话给对方道歉。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特想知道那些大企业家在这方面是怎样的?


后来,我了解到,很多大人物开会曾经发火拍桌子,把桌上的水杯都拍跳起来了;当众训斥部下,部下们被骂得狗血喷头,还有把手巾扔到对方身上的举动。我心想,大人物都有这些坏脾气,比较起来,我这点毛病真不算啥。


但是,我慢慢觉察到:每当发完火之后,我的情绪倒是很快调整过来了,然而被责骂的下属却很受伤。我叩问自己内心,很感亏欠,觉得无论如何,发火肯定是不对的。


但如何改善呢?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今后,若发火一次,则饿饭一顿,以此告诫自己不发火。不知这样的约束,能帮自己改掉发火的毛病否?”


02


其实,这位企业家的问题,是我们学习经典特别容易出现的一个误区。


上述这位企业家,在有机会与另一位他很尊敬的企业家交流时,提出了这个“发不发火”的问题。没想到,那位企业家很直接地对他说:


“你可不要搞错啊!你那么大的企业,管着1万多人,人性那么复杂,有许许多多的小我跳出来,没有能量你怎么震慑别人的恶啊?你不止要发火,还要发大火,该拍桌子就要拍的!我们经营企业,面对各种严峻问题,就是要有力量,没有力量怎么能行呢?”


是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企业家必须要保持一份能够震慑他人、掌握局势的力量,并且顺势而为地展现这份力量。


大多数时候,企业家可以不怒而威,但在事态紧急、触犯底线的时候,必须要通过发火,展现那份摧毁恶的坚决力量。这是“发火”的必要性。


但是,我们要看到,“发火”也分两种类型:


第一种发火,目的是“推卸责任”。


在下属工作出现问题时,自己作为领导,也许会有一些抱怨的起心动念。“我战略给得很明确了,是下属听不懂,能力不行。”


这种念头占据内心的时候,发火就变成了一种情绪的发泄,顺带悄悄推卸责任——不是领导的问题,全是下属的责任。


一位企业家,在观照自己发火时的起心动念后,幽默地说:“原来,发一次火,至少可达到以下三个目的:一,我让你知道你错了;二,我告诉你我没有责任;三,我以此证明我一直就是对的。难怪人们这么喜欢发火,因为这个世界上这样一箭三雕的事情可是不多。”


这样“推卸责任式”的发火,不解决任何问题,伤害团队,也伤害自己。这样的发火是要不得的。


第二种发火,目的是“展现力量”。


例如,在员工触犯红线,贪污渎职、损害客户利益的时候,作为领导者,就是要通过发火来展现自己的力量。


这种时候,不光要发火,而且是要大大地发火。让别人看到,再犯这种低级错误、再敢故意损坏客户利益的话,一定把他扫地出门,而且不留任何余地!


“谁毁我人格,我砸谁饭碗!”领导者这样的表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如果没有这样的力量,如何震慑身边人的小我,如何带领企业行稳致远呢?

03


透过现象看本质,发不发火,还是表象上的问题。真正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内心,是怎样的起心动念?


还可以再深一步看——起心动念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对人生社会本质规律明白和体证的程度,也即是自己的道行。所以,归根结底,发不发火,要看自己当下的起心动念,是否依道而行。


何谓依道而行?


利益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起心动念,即是依道而行;反之,伤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起心动念,即是背道而驰。


所以,秉持着这个总原则,我们就可以判断,当下是否可以发火了。


只要内心秉持着真诚想要利益他人的心,该发火就发火,不该发火就不发火,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发不发火不会挂碍住我们的脚步。


如果偏离了这个原则,那这个时候,似乎发火也不对、不发火也不对。一旦发火,一份抱怨,伤害团队;但若不发火,闷在心里,该讲的话不讲,该制止的小我不制止,对团队可能是更大的伤害。


“发不发火”是一个红绿灯问题,但是,当我们依道而行,就可以在更高层面上超越这个红绿灯问题,更加从容地管理团队、经营企业。



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让经典照进现实。与中华经典一起向光而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