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上,有哪些美德来自父母?

文化   2024-11-17 04:45   北京  



作为子女,孝敬父母为什么是自己的需要?


涌泉之恩,何以报偿?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当父亲在世时,就去观察他对待父亲的心志;父亲去世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对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就可以说是孝了。


孔子是在强调:作为人子不可片刻有忘亲之心。这周的主题是君子的生命风采。这句话也体现了一位君子对待父亲的态度。


在反复体会这句话时,我忽然觉得,这里的志也可以理解为父辈的知、父辈的心,行理解为自己的践行父辈在世时,就去体会父辈的善心,学习父辈更高的知;父辈去世后,通过自己的践行,发扬父辈的美德。能够长久感恩并发扬父辈的美德,这就是孝。


这种感受源于一位同学的分享。在读到这句话时,她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永远忘不了父亲教我和面的场景。当时我在上小学,学习和面。水和面的比例怎么也弄不对。爸爸就笑着鼓励我,“水多了就加面,面多了就加水”。要知道,那是上世纪70年代,家里也不宽裕,妈妈在旁边看得心疼,就说“你别让她再浪费了”,爸爸一边说“哎没事儿”,一边说“再加点水”。于是这盆面在我手里就一会儿稀、一会儿稠,和了满满一盆,都溢出来了。双手在面盆的感觉还有爸爸的耐心,我记了一辈子。


在疫情期间,我跟儿子隔离在家。儿子当时大学毕业,在我面前玩游戏。我一句话也不说。后来他待不住了,拿报纸挡住我的屏幕,不让我学习。我也由着他,不跟他计较。这样过了整整3天,他突然关掉电脑,拿起笔快速写起来,没多久就拉着我说:“妈妈,这是我写给你的歌,我唱给你听。”


在那3天里,看着儿子打游戏,心里不烦是不可能的。但每当要发泄时,父亲的微笑就会浮现在我心里,于是我又变得心平气和。我相信:只要做好自己,一定能感动儿子。


父亲去世27年了,他的形象一直活在我心里。


这位同学的分享让我很感动。童年时父亲的一份耐心,唤醒了她的良知,这种印记影响了她一辈子,后来她用同样的良知唤醒孩子的良知,当真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们的父母不是完人,有优点也有缺点。特别是近则卑,我们对父母缺点的感受会更加明显。同时,作为儿女,父母给了自己生命,这份恩情是无法改变的。


孝,不是无条件地顺从父母,而是明知父母有小我、有缺点,依然对父母的大我充满敬意,发自内心地悦纳父母的闪光点,敬重父母,感恩父母。


甚至在面对父母的缺点,你还能从中读出父母无声的呼唤,感受他们内心深处无从排解的孤独和恐惧,把烦恼对抗转化为对父母的温情、同理乃至悲悯。


就像你婴儿时不论怎么哭闹,父母总会陪着哄着,直到你安静下来;当父母渐渐老去,我们用一份温情来悦纳父母,不也是“涌泉之恩,滴水相报”吗?


这背后的认知是:不论父母是怎样的父母,我都可以选择成为一个知恩感恩的人,这是我的需要。


一位同学说:


父亲老了,一家人抱怨指责父亲什么也不做,带来的都是负能量。今天读这一章,升起了深深的愧疚。自己只看表面,忘记了父亲一生辛劳,看不到父亲内心深处深深的期盼和渴求。当感恩心升起来,感同身受到父亲当下的心情,对父亲的指责没有了,听到父亲的心声,才能弥补回报,才能从父辈身上感受到祖先传承下来的美德和生命能量!


在润泽日讲《大学》篇中,我们谈过“心不在焉”,是说一个人难免有忿懥、恐惧、忧患等小我,但可以选择视而不见,直接超越,启用大我。悦纳大我,包容小我——这也是与父母相处的智慧。


带着这样一颗心,面对任何人,你都可以悦纳对方的大我,包容对方的小我,用你的良知去温暖每一个从身边经过的人,更何况是自己的父母呢?


所以,我们来体会孝的真谛:通过父母的生命,唤醒自己的良知,用这份良知来回报父母,温暖他人,这就是孝的真谛!


父母的意义,是成全你的大我,恢复圆满的良知。


作为子女,孝敬父母是自己的需要。


请大家静思一下:你的身上,有哪些美德来自于父母?作为子女,孝敬父母为什么是自己的需要?你的体会是什么?













编者按


11月1日,「润泽日讲」之《论语》正式启航。作为中国人最熟悉的经典之一,《论语》究竟在说什么?怎样学《论语》、用《论语》,让孔子的智慧走进心田、走进生活?


在此,诚意推荐这条视频与大家分享。这条视频打动了许多观众,共有1200多条留言,许多留言让人十分感动。


下一周,《论语》即将为我们打开一扇冲破无力感、提升心之力的大门。从今日20:00的视频号直播开始,我们一同来感受《论语》的力量!



加入「润泽日讲」共学群,获取建设家庭、个人成长更多系统方法论实践,更有晨读经典、链接主讲、直达老师等机会,邀你共赴改变与成长之路!














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让经典照进现实。与中华经典一起向光而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