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明先生的弟子遭遇免职之后……

文化   2024-10-24 04:45   北京  


嘉靖五年(1526年),阳明先生五十五岁。


这年四月,阳明先生回复弟子南元善,写下了《答南元善》一文。


南元善是阳明先生重要弟子之一,他生于陕西渭南,曾任绍兴郡守。他在任职期间修缮稽山书院,翻刻《传习录》,但因得罪朝臣而被免职归乡。


被免职后,南元善去信阳明先生。作为阳明先生的弟子,面对如此挫折,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心情?而对于经历了这番挫折的弟子,阳明先生又给出了怎样的教诲与勉励呢?


近得中途寄来书,读之恍然如接颜色。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亹亹千数百言,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此非真有朝闻夕死之志者,未易以涉斯境也。


阳明先生看到南元善的来信,字里行间都是在向自己求学,全然不提被免之事,将个人荣辱得失置于身外,此等心境,只有真想求道之人才能拥有。


在表达了对弟子的赞叹之后,阳明先生又描述了另外一种心境:


彼其或从好于外道诡异之说,投情于诗酒山水技艺之乐,又或奋发于意气,感激于愤悱,牵溺于嗜好,有待于物以相胜,是以去彼取此而后能。及其所之既倦,意衡心郁,情随事移,则忧愁悲苦随之而作。


许多人在遭遇重大挫折之后,会选择向外寻求让自己获得解脱的方法,寄情山水或技艺,以此排遣愁思。


这看上去是在发愤追求某种精进,实则只是沉陷于自己的嗜好之中。这些外在方式,总有一天会被当事人所厌倦,最后只剩忧愁悲苦。


为什么会陷于如此地步呢?因为不知道忧愁悲苦的真正来源,所以也找不到解决的路径。


选择外求,其实是搁置问题,并没有超越问题,病根依然种在心上,在外兜兜转转好几圈,最终还是要去面对。


盖吾良知之体……本无富贵之可慕,本无贫贱之可忧,本无得丧之可欣戚、爱憎之可取舍……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


阳明先生随后又写到,良知本乐,人的内心原本是没有忧愁悲苦的,忧愁悲苦是因为良知被遮蔽。


被什么遮蔽呢?被慕富贵、忧贫贱之心,被得丧、爱憎之心。


就像一位同仁所分享的:她在年少时经历了一件特别令她痛苦的事,这让她几十年都感到自己活在阴影中。


但在学习阳明心学后,她开始明白:这个世上,没有人、没有事可以染污自己的心。无论经受怎样的诽谤、打击、伤害,你的心始终由你自己保守。


摆脱痛苦的根本方式,是在心上掸除错误认知和过度欲望,恢复良知本体,自能乐得自在。


正如《大学》所言: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心不正,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生。


有的人,生命犹如沉重的枷锁,往往被无尽的烦恼痛苦乃至煎熬绝望所笼罩,无法解脱;


有的人,生命的阳光虽会带来短暂的幸福,但大多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命运的坎坷和生活的艰辛,难以体验人生的美妙;


有的人,总是以愉悦的心情面对生活和工作,享受与人为善的乐趣,内心深处感到生命是那么美好,真诚地感谢命运,感恩所有。


南元善在遭遇罢免职务这样的重大挫折之后,仍能从容不迫、依道而行,五百年前为阳明先生所赞,五百年后依然是世人求学榜样,可谓成就穿越时空之成功。


对标先人,你想成为怎样的一种人呢?



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让经典照进现实。与中华经典一起向光而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