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文化   2024-11-05 04:46   北京  
【备注:本文整理自《只此龙场 汝心非凡——纪念阳明先生诞辰552周年》中《阳明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内容】
















10月31日,是阳明先生诞辰552周年。众多学习者在贵州修文,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所在地,隆重纪念阳明先生。

为什么我们今天要隆重纪念阳明先生?他的一生对后人有怎样的启示意义?

在常识里,我们对逝者很高的评价,就是“不朽”。而阳明先生被称为“真三不朽”。

什么是“三不朽”呢?



在《左传》当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鲁国的大夫到晋国去访问,晋国的大夫到边界上来迎接。晋国大夫为了显示国威,就给对方讲述自己家族的辉煌历史:从舜帝的时候就开始,祖上就是国家的重要成员,延续几千年,一直到春秋的时候,仍然是晋国非常重要的一员。

他很得意地说:像我们这样的家族称得上是“不朽”吧?

鲁国的大夫说:“据我们鲁国的贤人讲,像你这样的家族叫做世禄——世世代代有俸禄,不算‘不朽’。

真正厉害的人能达到‘三不朽’。”

晋国大夫问:“什么叫‘三不朽’呢?”

鲁国大夫答:“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这就是三不朽的来源,也是中华文明史上仁人志士所渴望自己达到那份境界。

这样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凤毛麟角。而阳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在龙场的王文成公祠有一块匾额,上面就四个字——“真三不朽”。














讲述人:润泽园青年讲师钱宇航



为什么称阳明先生“真三不朽”呢?


首先,立德。500年前阳明先生在这里实现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实证了圣人之心,发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其次,立功。阳明先生四战四捷,匡复河山。

再次,立言。《明史》中有“王学门人半边天”的记载,如今阳明先生思想的影响力早已跨越了国界,对世界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阳明先生的一生有怎样的关键经历让他成为“真三不朽”呢?

一起来看。

1472年

阳明先生出生于浙江余姚,他直到五岁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但一开口,他说的就是四书五经中的圣贤之言。原来,爷爷经常对着他读诵经典。他虽然说话晚,但早就将爷爷读诵的语句记在了心里。

1483年

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先生在长安街上行走,有人说他有圣人的气象,这一句话在少年阳明先生的心里种下了圣贤的种子。

他回到学堂就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在那个时代,标准答案当然是读书,登第,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但是阳明先生却对这个答案并不认同。他说:“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这是阳明先生立志的开始,也是我们一起去感受他立德、立功、立言的这样一生的起点。

1489年

在先生十八岁的时候,他拜见了大儒娄一斋,娄一斋告诉阳明先生圣人必可学而至。先生听了十分欢喜,于是更加坚定了成为圣贤的决心。因此,他便读了朱熹的著作。

看到一句话“一草一木皆俱至理”,正好院子里有一丛翠竹,他想既然天地间一草一木都含有天理大道,那我格竹一样能格出天理来。

于是,他对着竹子连坐七天七夜,想要格出竹子背后的天理来,可是他不仅没能格出天理,反而体力不支,生了一场大病。

1493年

二十二岁,阳明先生参加科举,父亲是状元,自己从小也文武双全,小有名气,所以当时人们对他寄予厚望,但阳明先生落榜了。

宰相李东阳一直很器重先生,开玩笑说“等你下次科举一定要高中个状元,你做一篇《来科状元赋》吧。”先生挥笔而就,有人因此忌惮先生。

1496年

三年之后二十五岁,阳明先生再度参加科举,果然被忌惮他的人暗中操作,再次落榜。

彼时很多落榜的同学感到非常沮丧,郁郁寡欢。但二次落榜的阳明先生却从容地对他的同学说:“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在我看来因为科考落第而伤心、而动心,患得患失,这才是真正值得羞耻的事情。”

1499年

二十八岁,阳明先生考中进士,作为一颗仕途新星冉冉升起。

1506年

没想到,在三十五岁那一年,他的命运迎来重大转折。

当时皇上年幼,朝政被八个太监把持,人称“八虎”。言官们履行职责向皇帝进言,弹劾“八虎”。而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拦下奏折,将他们抓进大牢。

在这种情况下,阳明先生愤而上书,希望弹劾这些为虎作伥的权奸,而这份奏书根本就没被皇帝看到。刘瑾看到这封奏书很生气,伪造圣旨,将阳明先生廷杖四十,又投入诏狱。在当时四十大板是能打死人的,就算打不死,进了诏狱那个地方也很难活着出来。

阳明先生侥幸保下一条命,刘瑾又将他贬谪到了贵州龙场。现在的龙场山青水秀,道路畅通,而当时的龙场却是山高林立,满是蛇虫瘴气。

从一个被人看好的仕途新星,贬谪成了一个边缘驿站不入流的小驿丞,此去山高路远,更有刘瑾追杀,充满艰难险阻。

1508年

在1508年的春天,阳明先生终于抵达了贵州。初到龙场甚至都吃不到盐,阳明先生和仆从挖野菜充饥。之后他们找到一处小小的地下溶洞,暂时栖居,这个溶洞就是后来的玩易窝。面对这样艰难的生存环境,阳明先生都是心胸豁达,因为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圣人之志。

在玩易窝,在这个溶洞当中,阳明先生一边研读《易经》,一边一遍遍叩问自己,一个可能普通人都很难想到的问题,那就是“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他靠近了他自己苦苦追寻了25年的那样一个答案。

让我们回到1508年的那个雨夜。

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八个字冲出心口,又好像一道天梯,直达谷底,原来天地间的规律可以如此清晰。

这一年是阳明先生的生命触底反弹的一年,也是从苦难到辉煌的一年。苦苦追求了25年,在退无可退的绝境中找到了那样一个答案,原来天理不在外面,就在我们的心中——心即理。阳明心学开始萌芽。

1509年

龙场悟道的后一年,阳明先生走出龙场,首倡知行合一。当地的教育主官席书先生邀请阳明先生主持贵阳书院,带着诸多学生向阳明先生行拜师礼。

1517年

四十六岁,阳明先生巡抚南赣,并通过行《十家牌法》兴社学,办教育,及通过《南赣乡约》与《教约》等等一系列方式,最终让一个曾经是穷山恶水出匪徒的凶恶之地,变得雍雍然有礼让之风。

1519年

平定南赣之后,阳明先生又迎来人生又一次考验。

宁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积蓄十年,以十万精兵发动了叛乱。当时阳明先生正在从南赣前往福建上任的路上,完全可以不管这一件事情。但当他想到,如果宁王出了江西,那很可能又是一场江山易主的大难。

就在先生巧用妙计征集义军时,弟子告诉阳明先生,听说宁王要策反阳明先生招安的土匪叶芳。叶芳手底下有1万多人,如果叶芳临阵倒戈,那全部义军都将面临溃败的结果。阳明先生沉默了好一会儿,说“天下人尽反,我辈固当如此做!”


为什么阳明先生会选择这样的路呢?


阳明先生心中所忧是江西百姓,是天下百姓,所以他毅然返回吉安,冒着被灭九族的风险,向各地知府发起了勤王的号召,起兵平叛,生擒宁王。从先生起兵到生擒宁王仅用38天,这一段经历可以说是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

按说为朝廷立下这样的功绩应该得到朝廷重奖,可是先生被小人诬陷,不仅没有得到嘉奖,反而被扣上谋反之名。换做一般人,心中怎能没有悲愤?抱怨?

但阳明先生不为所动,手写平定叛乱的《纪功碑》,全篇没有提到自己的功绩,反而表达的全是对皇帝的忠诚与尊敬,把功劳都归于皇帝。在此后,阳明先生每次上书都传达着自己的忠诚。


为什么阳明先生遇此大不平之事仍然毫不动摇,竭忠尽瘁呢?


阳明先生在临终前,在上书中写道“惟誓此生鞠躬尽瘁,竭尽犬马之劳,以图报称而已。”“我这一生甘愿鞠躬尽瘁,效犬马之劳,只是希望能够对得住百姓、对得住国家,忠诚于江山社稷。”这就是阳明先生的一颗心。

1525年

这一年,阳明先生回到老家余姚扫墓,在老家居住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阳明先生生命中为数不多的轻松日子。他与弟子相约,每个月四次在中天阁讲学。

1528年

这一年,阳明先生在平定了广西的匪患之后,也彻底耗尽了他生命的元气,在江西的青龙浦这个地方,阳明先生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在临终之前,弟子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只留下了八个字就微笑着离开了人世。丧船到达江西南安时,百姓们匍匐在地,哭声震天。这八个字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每每看到这八个字的时候,都会感到生命仿佛受到了冲击,这是何等磊落的胸怀,何等光明的内心,才能够在自己生命临终的时候用这样的八个字作为对自己生命的总结。

阳明先生的人生境遇,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是如此波澜壮阔。但是,不管人生是顺境还是逆境,阳明先生的一生始终都是在走一条向上的趋势。这就是阳明先生心灵品质不断超越、提升的展现。

所以,如果需要去总结阳明先生这一生的话,我们可以说他的这一生既是波澜壮阔,但更是波澜不惊。波澜不惊是源自心中的立志,因为心中立下了必为圣贤的方向,所以才能够在面临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把境遇作为建设自己、成长自己的资粮,如此才能够呈现波澜不惊的生命气象。

其实对于我来讲,在学习阳明心学的这三年多的时间里,要问收获的话,可以有很多点,但是我最感到幸运的就是,在阳明先生的启示之下,自己也越来越坚定地立下了人生的志向,那就是要坚定地追随圣贤,去走向光明。

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的本质,就是用我们自己的生命去与经典相映,用我们自己的生命去赋予中华文化崭新的内涵。





北京知行合一阳明教育研究院
让经典照进现实。与中华经典一起向光而行,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