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听书《解剖列车》第4章

文摘   2024-10-06 12:03   北京  


        (滑动30秒跳过开头。为了播放流畅,文章经过提炼和润色。如需精读原文请从正规渠道购买正版书籍。

        听书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但各大平台缺少体能专业相关书籍的播放资源。于是我将利用公众号的“听全文”功能,持续分享体能相关专业的书籍,希望大家可以利用零散时间了解体能知识。




4 前表线

前表线(superfifi cial frontlineSFL(如图4.1将整个身体的前表面连接起来,下起自足背,上至头颅两侧,可分为足趾到骨盆、骨盆到头颅两个部分(如图4.2,表4.1。站立伸髋时,这两部分就会成为一条连续的肌筋膜经线从而发挥作用。


1 姿势功能

总的来说,前表线的姿势功能是,与后表线保持平衡,从头部提供拉力支撑,以提升身体向重力线前延伸的部位,耻骨、胸廓和面部。此外,前表线还能维持膝关节的姿势性伸展。前表线的肌肉也能保护腹腔脏器,保护人体前表面敏感而脆弱的部分(如图4.3

前表线起自足趾背部。根据"万物相连"的筋膜原则,前表线通过趾骨尖周围的骨膜与后表线相连,但这种连接没有"发挥作用"。从功能的角度讲,这两条解剖列车线路的功能线是相反的:后表线负责足趾屈曲,而前表线则负责足趾伸展,在身体上部也是如此。事实上,从姿势的角度讲,背伸肌作用是限制胫腓复合体过度后移,而跖屈肌则限制其过度前移。

人体矢状面上的姿势平衡主要通过前表线和后表线之间的张弛关系来进行调节(如图4.4。但是在躯干和颈部的平衡较为复杂,还必须有前深线的参与才能保持。

值得注意的是,当这些肌筋膜经线被当作筋膜的一部分而不是可收缩的肌肉链时,到目前为止在大多数情况下,前表线倾向于向下移动,而后表线则回应性地向上移动(如图4.5

2 运动功能

总的来说,前表线的运动功能是使躯干和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如图4.6,或对抗相反的动作。在颈部,它还执行一系列复杂的动作组合,我们将在下文中讨论。为了使多关节能迅速有力地屈曲,前表线的肌肉必须含有较高比例的快缩型肌纤维。快反应的前表线和耐力型的后表线之间也有相互作用,一条线收缩时另一条线就被拉长(如图4.7


小节2.1 手法治疗总则

与后表线相似,前表线也有2条,它们位于人体前正中线的两侧。从前面观察有助于评估左、右两线的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好先解决前表线上的所有短缩之处。从侧面可以观察前表线和后表线之间的平衡,指引我们哪里需要展开并延长。

前表线和后表线共同调节矢状面上的运动。前表线的功能障碍会导致身体前屈或限制身体后伸。如果前表线的肌筋膜从下方的附着点向下拉骨骼,而不是从上方的附着点向上提骨骼,就会出现诸多问题。

前表线常见的姿势代偿模式有:踝跖屈受限、膝关节过伸、骨盆前倾、骨盆前移、肋骨前方的呼吸受限、头前伸。


3 前表线详述

起自足趾顶端的5条肌腱是前表线的开始。它们沿足部上行,中途搭载另外2条肌腱(如图4.8:外侧搭载了来自第5跖骨的第3腓骨肌,内侧则纳入了起自足内侧第1跖骨的胫骨前肌腱。前表线既包括了足背那些短伸肌的肌腱,还包括了起自小腿的长肌腱。

小节3.1 胫部

前表线的筋膜层从伸肌支持带下方穿过,向上进入小腿前侧肌间隔。伸肌支持带本质上是一个位置更浅的筋膜平面的增厚部分,是包绕小腿的深筋膜的延续。为了维持下方肌腱稳定,支持带必须增厚。否则,每次肌肉收缩时,从足到小腿中部的皮肤就会鼓起来(如图4.9。因为肌腱沿着踝部的拐角走行,所以润滑组织包裹在肌腱周围以使肌腱在支持带下方能够顺畅滑动。这可不是简单的"包裹",小腿筋膜、肌腱和支持带的层次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其中有大量的本体感受器,是手法治疗或运动康复的有效作用区域。

前表线向上穿过支持带,到达小腿前侧。在外侧,它包含了前侧肌间隔的肌肉;在内侧,我们发现,要取得最佳效果,前表线应当包括小腿筋膜,它覆盖了胫骨及其骨膜(见图4.10

小节3.1.1 小腿前侧肌间隔

胫骨前肌通常是小腿前侧肌间隔里最强壮的肌肉,但在踝背屈和抗跖屈的运动中,前侧肌间隔往往作为一个整体来发挥作用。这里我们将讨论该间隔中最常见的两类问题。

当该间隔内的肌腱群从约束它们的支持带下方通过时,它们有时会被"卡住",从而无法自由活动。可能是因为腱鞘周围的润滑结构粘在了支持带上方和下方的小腿深筋膜上。这通常是由于肌腱缺乏全范围的运动使用,因此被"设置"成一个固定的张力。无论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法都非常简单、直接。只要让肌腱从中滑过几次,使其运动更顺畅,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让客户仰卧,两足跟稍微离开床边;嘱其做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观察踝关节是否能够直线运动,足部向膝关节直线移动,而不是侧向内上或外上。你还可以在踝关节运动时,让客户增加足趾关节的屈曲和伸展,以便对更多肌肉进行鉴别。

操作者一只手握松拳,将拳头的宽面置于客户足背支持带远端;另一只手引导客户做足背屈和跖屈。整个过程中让客户慢慢运动,操作者用于施力的手缓慢向上经过足的前部和踝关节,轻轻地"打开"支持带并向上到达小腿筋膜层。如果支持带太紧或肌腱被卡住,操作者会感到上移的速度变慢。让客户继续运动,重复上述动作,直到受限的感觉消失。

在支持带上方停止的位置因人而异。在有些客户中,你可能感觉恰好在踝关节上方位置用完了"润滑液";而在另一些客户中,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好像在胫骨表面"滑冰",如果是这样,就在这里停下。此外,对于有些人,连续和自由的感觉会从胫骨向上延伸到膝关节,你也可以继续向上直到觉得工作已经完成为止。

当你移动到踝关节上方时,要注意观察客户胫骨的哪一侧更受限,是内侧还是外侧?由于我们是从肌腱开始,所以自然就走到了胫骨前外侧的胫前肌间隔的肌肉上。但是,前表线还包括小腿筋膜和胫骨前内侧的浅筋膜层(见图4.104.11

下面探讨该区域的第二类常见问题。在介绍操作手法之前,先对这个问题下个定义。当腿部以任何方式前倾时,小腿后部的肌肉都会绷紧,小腿前部的肌肉和组织会向下移拉。对于这种情况,最佳的方案是将前表线的组织向上拉。

因此,你可以在踝关节上方、支持带以上,肌肉表面或胫骨表面同时操作。由于它们形成一个角度,你可以依次操作或双手同时操作。使用双手操作时,先半握拳,一只手放于胫前间隔肌肉的前面,另一只手放于胫骨的前面,近节指骨贴近治疗面,此时,左、右手的指骨间关节是紧挨着并相对的。手尽可能深入至组织深处,顺着胫骨平行移动,切忌过度深入造成胫骨骨膜疼痛。

双手随着客户踝关节的运动向上移动。客户踝关节跖屈时,牵拉手下的组织,这时,操作者暂停双手的动作;背屈时,操作者双手向上推动组织。持续这一操作,直到不再见效或到达肌肉间隔的最上方;出现上述任一情况即可停止治疗。

治疗结束后,别忘了嘱咐客户再做踝关节背屈和跖屈动作,此时往往会惊叹于客户的活动度有了显著的提高。


小节3.2 大腿

尽管小腿前侧肌间隔内的肌肉在胫骨、腓骨及骨间膜都有附着点,但前表线的下一站位于此轨道内、外侧的顶端,胫骨粗隆和胫骨髁(如图4.11

继续向上沿直线走行是没有问题的:股四头肌从髌腱向上走行。前表线包括髌骨,人体最大的籽骨,它的作用是使前表线远离膝关节,以便股四头肌在伸膝时更好地发挥杠杆作用。髋骨位于股骨下端的通道中,这个位置保证了股四头肌在膝关节"钱链"样的运动中仍能保持正前方的运动轨迹。

股四头肌有3个头""在股骨干的不同部位;但其第4个头,股直肌"勇往直前",将前表线延伸到骨盆(如图4.12。虽然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的浅层,但其近端附着点却并不浅。它的上端附着点从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下方插入,止于髂前下棘(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AIIS),位于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ASIS)的内下方。股直肌还有一个小头,虽然小但非常重要,包裹在髋关节的顶部。此外,触诊和解剖显示,部分人群的股直肌通过额外一条重要筋膜止于髂前上棘。

小节3.2.1 股四头肌

严格讲,前表线应该只包括股直肌,而非整个股四头肌。从前表线的自由度考虑,股直肌是一个双关节肌,可以自由地作用于髋关节和膝关节。重复的运动模式,尤其是在体育运动中,股直肌与深层的其他股肌会形成粘连,从而限制它的滑动或限制能上囊的活动。

下面讲的技术首先要求仔细设计患者的运动,让其利用踝关节的运动带动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客户仰卧位,足跟接触床面,操作者将1个手指或手掌放于患者足跟下面,以防止其向下移动。嘱患者做踝关节背屈,其足跟将会向下压操作者的手,股骨会向上挤入髋关节。再次嘱客户做踝关节背屈,并加一个小的抬起屈膝动作。这次,治疗师的手帮助固定其足跟;随着踝关节的运动或膝的上抬,客户会屈髋、屈膝。

观察患者的髋关节。如果其髂前上棘在膝关节上抬时向膝关节方向移动,要求客户尽可能保持髋关节位置。当足背屈、膝关节屈曲时,髋关节应该保持中立位甚至后倾位。如果髋关节主动屈曲,则要调整客户的运动,将其对髋、膝关节的影响降到最小,而这大部分是要通过调整足踝来实现的。

客户重复踝关节背屈、足跟""在床上的动作时,把你的"工具"放在其歌骨上方,缓缓向上推股直肌。要特别注意能骨与股直肌肌腹之间的区域感受器很丰富。对于骨盆前倾的客户,可沿着肌肉走行一直向上到达髂前下棘。治疗的目标是使作为双关节肌的股直肌从它下方的单关节肌的膝伸肌群中解放出来。客户的运动是必不可少的辅助。


小节3.3 支线

我们重新回到胫骨上部,此处有一些前表线的支线或"岔道"(如图4.13。这次我们不是沿着股直肌垂直向上,而是选择从胫骨前肌沿髂胫束(iliotibial tractITT)的前缘上行,它会带着我们从大腿的外侧上到髂前上棘,连接到腹内斜肌上。

在膝关节内侧,我们跟随缝匠肌从其在胫骨骨膜上的远端附着点上行,沿大腿内侧再次到达髂前上棘,这次髂前上棘指引我们到达的是腹外斜肌(。这些不同的支线在髂前上棘的"机车库"分离,使我们可以有多条途径从腹部上行至肋骨(如图4.14。显然,在日常生活和行走时的身体旋转中,这些路线经常被用到。但是在本章,我们选择位于身体前面、垂直向上直行的列车进行重点探讨。

小节3.4 脱轨

我们的解剖列车似乎停止于股直肌上端的车站。此处没有肌肉或筋膜结构从髂前下棘向上延伸。腹斜肌与股直肌呈夹角行进(见图4.14A。在内侧,与股直肌相连的肌肉是髂肌,所以经常有争议认为这两个结构之间有一定的结构联系,但是髂肌位于深层,属于前深线(如图4.15。我们要找的前表线是身体前表面的连续性结构。

股直肌和髂肌的连接是一个特例,我们将在第九章中探讨前表线与前深线的相互关系时再讨论。腹直肌是沿着身体前表面继续上行的肌筋膜,这是很明确的。我们将打破解剖列车的规则,从耻骨做一个符合逻辑的"跳跃"。这种跳跃的理由如下:由于髂前下棘与耻骨属于同一块骨骼(如图4.16A,所以腹直肌每向上牵拉耻骨1毫米,股直肌就必须延长1毫米才行。如果双方同时收缩,胸廓和膝关节就会相互靠近(如图4.16B。如果躯干反弓成过伸状态,则双方必须同时被拉长。如果其中一块肌肉无法拉长,则另一块必须代偿,或将拉力沿着列车的轨道向上或向下传递(如图4.16C4.16D

因此,股直肌上端虽然没有肌筋膜连接,却有髋骨的力学连接。如果我们只讨论发生在矢状面或接近矢状面的动作,这趟列车就行进在了一条轨道上。当髋关节和躯干进行大的旋转时,前表线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筋膜连续体了,但是在姿势、跑步、矢状面拉伸和运动中还是起到连续性的作用(如图4.17

小节3.5 腹部

现在列车重新到达了耻骨的上端,沿着腹筋膜向上走。腹筋膜包括锥状肌和腹直肌的肌腹,以及从腹斜肌与腹横肌发出的环绕腹直肌的筋膜层(如图4.18

小节3.5.1 腹直肌

可怜的腹直肌经常遭遇以下情况:为了"燃烧脂肪"而被过度锻炼或遭受手法治疗师的错误治疗。前表线在此至少包括3层结构:腹直肌前方的腱膜层、腹直肌本身及腹直肌后方的腱膜层(如图4.18。这些腱膜层亦为腹部其他肌肉所共用。我们将在探讨其他肌筋膜经线时进行讨论。现在,我们关注的是位于耻骨和第5肋之间的腹直肌。

我们来看腹直肌,必须评估3个独立的部分:肌肉自身的张力,以及肌肉前、后两个鞘膜筋膜的张力。如果腹直肌是平的,我们可以怀疑腹直肌及其浅层筋膜过紧;如果腹直肌膨隆,我们必须评估肌肉的张力,但我们很确定肌肉深层筋膜、腹横肌筋膜是短缩的。

要分离腹直肌及其浅层筋膜,可以让客户采取仰卧位,屈膝,双足放于床面上。操作者面向客户的头端,将弯曲的手指置于其腹直肌下部,向肋骨方向推移肌肉;每到腱划部分时,就重新开始。必要时重复上述动作,直到腹直肌浅层筋膜松解至第5肋高度。

为了到达腹直肌的后鞘膜,需要一种更侵人但非常有效的技术。首先,我们必须评估筋膜短缩的性质。如果腰椎过伸造成脊柱过度前凸或骨盆呈前倾状,那么腰椎会将腹腔内容物向前推向腹直肌。这种情况下,需要放松腰部的后表线以使腹腔有更多空间,最终使脏器回位。

如果是由于饮食过量或腹胀而造成腹部隆起,就必须控制饮食。当然,也可能是由皮下或腹膜下的内脏网膜存在多余的脂肪造成,尤其是男性。

在任何情况下,即使腹部突出,肌肉张力看起来很低,也可能有腹直肌后壁张力过高、过紧的情况,从而影响呼吸或牵拉背部。附近没有骨骼可以借助,我们如何分离腹直肌鞘的深层而不影响腹膜的前层呢?由于腹直肌鞘的后层是前深线的一部分,请参阅第九章。

交叉于腹部的各条轨道将在第六章和第八章中讨论;腹部各条轨道间会相互作用。现在我们要沿着腹直肌及其伴随的筋膜向上行进。虽然这些腹部经线都是相互影响的,但前表线仍然垂直向上到达位于第5肋的下一站。腹直肌必须到达第5肋的高度,才能为其承担的各种强有力的活动提供足够的稳定性。位于下方"腹部"的假肋,由于和胸骨的长软骨连接,会过于灵活,尤其是在呼吸过程中运动很大,在网球扣杀等动作中不能为前表线提供稳定性支持。

配合深呼吸,在腹直肌附着点、腹筋膜与胸筋膜融合处实施手法,松解粘连,通常会有不错的效果。


小节3.6 胸部

从第5肋开始,我们沿着同一方向继续上行,经过胸骨肌或相关筋膜,包括经过胸骨表面向上的胸骨筋膜及位于胸大肌下面的筋膜,其宽度达到胸骨外侧缘的胸肋关节(如图4.19

然而,胸骨肌是一块特殊的、不规则的体表肌肉。它通常表现为筋膜形式,而非肌肉。无论是否能够看到胸骨肌或筋膜,前表线都通过筋膜层沿腹直肌继续向上。很容易摸到这些筋膜层:途经胸骨、胸肋关节、肋软骨,直至胸锁乳突肌的起点。我们认为,强大的力量可通过胸骨、上述筋膜、胸肌筋膜进行机械性传递。

有趣的是,维萨里所绘的解剖图上,腹直肌的筋膜自胸大肌下方一直上行至锁骨(如图4.20。现代解剖学家认为他可能仔细地参考了犬科解剖学。但是这也可能反映了当时人体筋膜的实际情况。那时的劳作是不是以砍柴和农耕劳动为主?换句话说,主动屈曲运动可能促使了跨越躯干前方的筋膜形成更多纵向排列。

我们起初做了一些解剖研究,希望能与维萨里的解剖图吻合,但没有成功(如图4.21。在几次尝试性解剖中,我们能够沿着筋膜向上进入胸骨,但在胸骨两侧软骨的"护胸甲"处并没有变宽。最多也就算胸骨的"蕾丝边"。最近,我们在胸大肌外膜深处的筋膜中发现了纵行纤维,它们把腹直肌附着点和颈前筋膜下部连接起来。之前寻找前表线时,我们习惯性地预先移除尸体上的胸大肌,切掉了这些沿着胸骨前面走行的软组织轨道。看来在检查筋膜系统时,我们还是积习难改啊!

小节3.6.1 胸骨区域

在肋弓上方,可用伸直的指尖或掌根部将腹直肌从前侧向上抬起。虽然腹直肌在正常情况下止于第5肋,但前表线不然,它继续上行至胸骨区域。一般情况下,应把这些组织向头端方向推移;但有时,如胸部收紧或窄缩,也需要向侧面推。


小节3.7 颈部前表线

前表线沿着双侧胸大肌的下面,在其内侧缘之间上行,到达胸骨前侧的正上方。从标准解剖学的角度做一个浅显的观察,会发现从此处继续向上直行似乎很符合逻辑,即通过舌骨下肌从咽喉前部直行到达下颌的下部。该肌群通过舌骨与下颌骨相连,再通过下颌骨的肌肉连接到颅骨的下部,"顺理成章"地接近了眶上嵴上的后表线止点。

但上述美好的理论被以下残酷的事实推翻:舌骨肌群并非向下附着于胸骨前面,而是向后卷着塞进胸骨柄的后面,所以它们与前表线并非处于同一筋膜面。事实上,舌骨肌群是颈部组织的一部分,它通过胸廓入口与胸腔脏器相连,被视为前深线的一部分。

用力把颈部向后伸并抬下颌,可以感觉到这些肌肉与胸部的机械性连接。然而,辨识力强的人会注意到,大部分牵拉沿着前深线向下延伸到胸腔里面,而不是沿前表线向下到达浅层平面。

继续沿前表线上行,我们需要观察胸骨上端的外侧是什么肌肉的附着点。谁附着在此呢?当然是我们熟悉的朋友,胸锁乳突肌,它是浅层颈柱的一员。特别是,其胸骨端的肌筋膜牢牢地附着在胸骨的上端和前面,与胸肌筋膜下面的胸骨筋膜接合。这条重要的轨道上行向外、向后到达颞骨的乳突,又至帽状腱膜的后外侧(如图4.22

肌筋膜的拉力本来分布在敏感的身体前面,现在通过胸锁乳突肌突然跳至头颅的后方,这是一个违反直觉的有趣现象。前表线的紧张可在动作上或姿势上使躯干屈曲,但同时也会引起颈椎顶端的过伸(如图4.23

仰卧位时,胸锁乳突肌参与纯粹的颈部屈曲动作,如仰卧起坐时,它能使头抗重力抬起。即使在站立位,将手放在额头上,与头部作对抗运动时,也可以感觉到胸锁乳突肌的收缩。然而,在站立时,由于胸锁乳突肌与乳突相连,位于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的后方。因此,它与重力协同,产生下颈段的屈曲和上颈段的过伸。


小节3.7.1 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SCM)是一个很难拉伸到的肌肉。因为通常情况下,斜角肌和枕下肌很短,它们可能在表层胸锁乳突肌受到拉伸之前就已经达到了极限。

一般来说,要拉伸并打开浅层筋膜柱时,应让客户仰卧,操作者站在旁边,手握松拳放在患者一侧的胸锁乳突肌上,手指伸向后方;施力的方向非常关键,忌向内推压颈部。目的是将表层筋膜从下面一层剥离出来,而不是碾压胸锁乳突肌。拉伸的方向是沿着手指向后,绕着颈部的"赤道"行进,不要压迫颈部组织。本操作是将浅层筋膜向后拉,而不是压迫颈动脉与颈静脉使其血流受阻。如果客户面部有任何明显的颜色变化或有颅压改变的报告,应停止治疗。

当你的手沿着颈部向后推拉时,可让客户配合着向相反方向转头,你可顺势将相关组织提起。注意让客户绕着颈轴旋转,而不是简单地把头从床上转开。你可以用另一只手引导客户的头,也可以提示客户:如果是绕着颈轴转头,客户将能够听到头发与床面摩擦的声音;如果只是把头在床上滚动,则听不到。转头的幅度要达到轻松运动的极限或90°


小节3.8 头皮

拉力线沿前表线上行,盖在头颅的"星点"上,对此处有特殊作用。星点是枕骨、顶骨、颞骨三骨的交汇之处。设想一下:两条前表线的拉力线,尤其是当它们处于紧张状态时,会在枕骨上或人字缝附近形成一个功能环(如图4.24。可以触诊并放松该环。此外,前表线的筋膜通过头皮筋膜的后部与后表线的筋膜融合。

在后表线中讨论过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技术同样适用于胸锁乳突肌的筋膜和颈部浅层筋膜柱融入帽状腱膜的部位,这些已在后表线中讨论过:沿着胸锁乳突肌向上,在乳突后方(即星点上或其附近)寻找过紧的纺锤形筋膜。


4 运动治疗总则

前表线的肌肉能使踝关节背屈、膝关节伸展、髋关节和躯干屈曲。在颈部,前表线的作用取决于人相对于重力的位置:仰卧位时,前表线使头相对于颈部稍微前屈;站立位时,胸锁乳突肌造成下颈段的屈曲和上颈段的过伸。同时,前表线的延展性允许躯干做完全伸展和过伸,以及膝关节屈曲动作。不同程度的身体后弓和腿前部的拉伸,都可以调动前表线。躯干的屈曲姿势、头前伸姿势或膝关节的锁定都是前表线过度收缩的表现。

注意:再次强调,与第三章中介绍的拉伸动作一样,在应用或尝试这些拉伸动作时,一定要格外小心。

1.跪位,足趾朝后,踝关节跖屈,臀部坐在足跟上。这是检查前表线最下段伸展能力的简易方法。

2."眼镜蛇式"是拉伸足趾到腹部的简单方法(如图4.25A。注意头部动作:如果颈部过度后伸,腹部的伸展会因胸锁乳突肌的缩短而受限,所以做此动作时,要保持下颌微收,头抬起。

3.身体向后弓,使髋关节伸展,大多数初学者做此动作时,需要做好充分的支撑和保护,以免腰部扭伤或出现疼痛(如图4.25B。该动作能拉伸从膝至髋的前表线。

4."桥式"拉伸是一种中等程度牵拉前表线上部的方法。颈部保持平直,使乳突远离胸骨切迹。保持足趾跖屈,腿伸直(如图4.25C

5."下腰"是最全面的拉伸前表线的动作,但需要有足够的力量和灵活性才能完成。尽管可以用瑜伽球来支撑身体,以体会前表线完全打开的感觉,但一般不推荐初学者使用(见图4.7A。如果做此练习时出现腰部的挤压痛,说明拉伸应该放缓,要对核心肌群做更多准备性工作。

5 前表线触诊

我们可以在5个足趾的背面清楚地摸到前表线的"始发站"。它的第一条轨道是沿着肌腱向上走行到足的背侧。足的上方偏外侧可以触到趾短伸肌腱,趾长伸肌腱则从伸肌支持带下方穿过,向上到达小腿。当足背屈及内翻时,可清晰地看到并摸到胫骨前肌的肌腱。当足背屈、外翻时,可能还会发现第3腓骨肌的肌腱,它位于小趾肌腱外侧,向下延伸到第5跖骨的中部(见图4.11

这些肌腱在伸肌支持带下方穿过,一起进入胫前间隔。当踝关节用力背屈时,有时可在这些肌腱的两侧触摸到支持带的增厚部分,一直延伸到内踝、外踝。解剖图展示的支持带往往有着锐利的边缘,事实上却通常摸不到,因为它是逐渐融入小腿筋膜的,锐利的边缘是手术刀造成的。

在小腿,单个的趾伸肌被胫骨前肌遮盖,而后者上行至膝关节正下方的胫骨粗隆。胫前间隔的外侧缘就是小腿前肌间隔。让客户做踝关节背屈和跖屈,你的手指从外踝向上移动便可发现它的踪迹。胫骨肌位于内踝前方,在背屈时活跃;而邻近的腓骨肌,在内踝后方,位于后部的筋膜间室中,在跖屈时活跃。小腿肌间隔在它们两者之间。如果你能精准地追踪它,将到达小腿肌间隔的顶部,它恰好位于腓骨头的前面。

在胫骨粗隆和能骨之间很容易触到髌下肌腱。伸膝时,在膝关节上方也很容易摸到股直肌的肌腱。就像肌肉一样,在它通往髂前下棘的路上,我们常常可以通过横向弹拨找到它。当手指到达大腿的上端,可以感觉到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附着于髂前上棘,而大部分患者的股直肌则潜入这两块肌肉之下,在去往髂前下棘的路上形成了一个虽小但是可以触及的"口袋"(见图4.12

让客户做仰卧起坐动作并抬起头和胸部,此时我们很容易在其耻骨和肋骨之间触到腹直肌。起点位于耻骨上表面,会触到2个圆形的肌腱。当腹直肌向上穿过身体到达第5肋时,会逐渐变宽(见图4.19。腹直肌的外侧缘沿着一个筋膜结构走行,称为半月线。腹直肌上的腱划把腹直肌变成了"6个方块"

在脐部水平,可以触到腹直肌并将其提起。由于脐部连接了从皮肤到腹膜的所有的层,形成了一个筋膜索环,所以当提起它时,会同时提起肝脏的镰状韧带和圆韧带,也会同时提起整个腹膜内容物,包括腹膜后的肾脏。

有时可以在第5肋上方、胸肌内侧缘横向弹拨,感觉胸骨肌及其筋膜。而在胸骨凹凸不平的外侧缘,则很容易摸到胸肋关节上方的筋膜。

辨认胸锁乳突肌很容易:让客户仰卧,将头转向一侧;令其抗阻抬头(见图4.22。你可以触到胸锁乳突肌的胸骨端、锁骨端,让客户左右转头,会发现肌肉附着在乳突上,还有一层薄薄的筋膜跨过肌肉附着点延伸到头骨上。

6 讨论

小节6.1 前表线与后表线之间的平衡

前表线的第一个特征是,互相分离、各司其职。这和后表线长且连续的特征有很大不同。相比之下,前表线各组分的功能差异更大:如胫前间隔、股四头肌、腹直肌和胸锁乳突肌,尽管它们经常一起工作,沿着前表线创造一致的拉力,但是只有在相对极端的过伸姿势下才会真正连接成一条条线,如下腰(如图4.264.7A或极端收缩(见图4.30时。

前表线和后表线跨越了身体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却又错综复杂。以"军姿背,,姿势为例,后表线呈现"闭锁""代偿性口腔(compensated oral""缩短状态",像个弓弦(如图4.27;而此时前表线则呈"闭锁延长状态",即被拉紧或呈离心负荷,对抗向前推移的腹腔脏器。如果后表线是弓弦,则前表线就如前面弯曲的弓身。

想象一下,一根木条的两侧均有弹力绳牵拉(如图4.28A;当一侧的弹力绳变短,木条就会弯曲,必定牵拉另一侧的弹力绳(如图4.28B

一种常见的模式是,腘绳肌和骶骨周围的肌肉变短、成束,向前推动骨盆和髋部。髋部前方的肌肉受到拉伸,变紧,以对抗来自后背部的推力。临床上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区分肌肉紧张是因为向心负荷还是离心负荷,这两种情况的治疗方法截然不同(如图4.29

然而,正如我们经常看到的,前表线和后表线的模式相反:前面闭锁缩短,使胸椎曲度变大或腰椎曲度变直,呈"塌陷""负重"姿势。

当我们想象一个完全伸展的、易于保持的姿势时,自然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前表线的肌肉被设计成"向上拉"。就目前所知,肌肉对其拉力的方向没有任何倾向或决定权。它们只是拉动周围的筋膜网,物理特性决定是将起点拉向止点,还是将止点拉向起点,或是像等长收缩或离心收缩一样两者都不拉。

然而,如果我们从上向下看前表线,起自乳突的胸锁乳突肌就成为人体保持姿势稳定的最佳起源,它通过胸骨把胸廓的上端向上提起(见图4.4。接着,腹直肌把耻骨向上拉,对抗骨盆前倾。但是,很多时候情况截然相反:腹直肌向下牵拉胸廓,使肋骨降低,限制了呼吸。拉力通过胸骨肌和胸骨传到胸锁乳突肌,继而传到头部,导致头前移(见图4.5

这时,额外的负荷就转移到了后表线上:除了在身体伸展时要支撑背部,后表线还必须对抗向下拉的前表线。这往往会导致后表线沿线的肌肉紧张、过度纤维化和筋膜粘连。需要治疗疼痛和"哭闹"的组织。不过,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建议处理身体的前面,松解前表线,这样就能使后表线回归其本职工作。有经验的手法治疗师会把注意力放在前面的线上或者进行姿势教育。


小节6.2 前表线、颈部和惊吓反应

Feldenkrais说:"所有负面情绪都表现为屈曲。"任何每天观察人类行为的人都会明白这一简单而普遍的道理。我们经常看到愤怒时身体的拱起,沮丧时的下沉,或者恐惧时的收缩,尽管表现形式多样,但是它们都涉及屈曲。

我们已经注意到,在四足动物中,只有人类把自己最脆弱的部分放在"前面",让所有其他人都能看到(见图4.3。无论是明显的还是下意识的,人们都在保护那些敏感的部位:腹股沟是缩起来的,腹部是紧的,胸部是向内拉的。当感觉到威胁时,人类就会回到更幼年的或更具保护性的姿势,这是很自然的。

然而,Feldenkrais的观察有一个明显的例外:负面情绪通常会导致上颈段的前伸,而不是屈曲(如图4.30。我们可以在"惊吓反应"Thomas Hanna将其称之为"红光反射")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从严格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惊吓反应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屈曲反应。更准确地说,它是前表线的缩短和收紧。这种反应的明显表现是乳头更靠近耻骨。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前面的组织,还可以使颈部缩回到过伸状态,使头部向前、向下。已经有些理论指出这种收缩模式可能对进化是有利的。最明显的是四足动物,它们的前表线或多或少都是从头部延伸到耻骨。前表线的收缩使头部更接近地面,且不用牺牲利用视觉和听觉觉察周围威胁的能力(如图4.31。显然,刺猬采用的是完全蜷曲的策略。

手臂前表线的肌肉也经常参与到这个反应中,使肩部前伸,肘部弯曲。因此,受到惊吓的人的整体姿势是:双腿僵直,躯干和手臂屈曲,上颈段过伸。

当惊吓姿势持续的时候,会带来很多问题。而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总是完美地重复这一姿势(如图4.32。尽管前表线的短缩对呼吸的限制最大,但是这种姿势及其变形几乎会对人类的每一个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轻松的呼吸有赖于肋骨向上和向外的运动,以及盆底肌和膈肌之间的关系。短缩的前表线将头部向前和向下拉,身体前后均代偿性收紧,限制了肋骨运动。如果这种保护性紧张的张力越过腹直肌进入腿部,就会使腹股沟缩短,打破膈肌和盆底肌之间的平衡,导致过度依赖膈肌前部呼吸。

真正的、最初的惊吓反应是以爆发性的呼气为标志的;持续的惊吓反应显示出一种明确的姿势倾向,即在呼吸周期中""在呼气端,接着就会伴发抑郁。缓慢而彻底地沿着前表线,释放这些组织,学会从头部开始提升前表线的每个部分,可以减轻这类患者的身体负担,往往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效果。

第4章 结束




赞赏将全部用于公益

截图时间:06/10/2024

体能舟记
“生命影响生命,品格传递品格。” 职业体能教练 讲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