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霞|来自清晨的感动

旅行   2024-09-22 09:37   江苏  

一早晨定

听刀郎的《谢谢你》。

手机显示邮箱有一封信,一看名字“刘懿娴”,就知道这封信的分量。

这学期,我教七年级,懿娴他们我不再教了。

这篇随笔,是懿娴自发写的,没有任何叙旧的铺垫,就是一篇读后感。

但我知道,这篇随笔背后意味着什么。

最深的默契有时就是,不说。


《相信》是我去年自费买给每一位获得“学习之星”和“道德之星”的孩子们的。我喜欢给学生买书。后来这本书,班里的孩子每人都得了一本。

当时的念想很简单,蔡磊的病情和精神触动了我,我想为之做些什么,能量有限,花2千多就当是捐款吧,另外我也想让蔡磊的精神感化我的孩子们。

从没要求他们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孩子总会用他们的方式感动你。


不仅如此,还有——

走在楼梯过道里,被之前的学生一把抱住,定睛一看,小眼圈红红的;

办公室不时地会有一双双小眼睛在门缝里盯着,绝不打扰,被同事提醒:俞老师,那是你的学生吗?抬眼一看,可不是嘛!看见我看见了她们,就一直比心……

在食堂吃饭,冷不丁身后就站着两个人,也不打扰,就一直站着,等到发现,就又是一阵惊喜……

走在路上,看见一排的学生迎面走过,几乎异口同声:俞老师,我们想你!

办公桌上,不知什么时候,你们送来的中秋月饼

……

孩子们,我欠你们一个真诚的告别。

让我们用最努力最挺拔的背影给彼此一个最诚挚的告别吧。


船到站了,爱不会停止。


纵使不敌,也绝不屈服

——《相信》读后感

八1班  刘懿娴


"纵使不敌,也绝不屈服。"


蔡磊,在2019年9月30日,被医生下了"死亡判决书",医生说他快要死了,他得了渐冻症。他不敢相信,这样一个概率只有十万分之二的病,怎么就真的落到了他身上?


"渐冻症,一般指肌萎缩侧索硬化,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被列为世界五大绝症之首,近200年来全球有1000多万人因此死亡,治愈率为0,绝大多数患者在2~5年内死亡。"短暂的错愕后,蔡磊开始搜索关于渐冻症的文章。一次又一次的复查,印证了这残酷的事实,他和70岁的母亲,无言地走在医院走廊上,以前幸福完满的41年人生,已经与他无关了,当老天把幸福和绝望同时加在一个人身上时,就只有无言是对的。


他与夫人坦白,夫人说:"结婚不就是为了互相提供后盾吗?现在我就是你的后盾。"蔡磊住院了,他遇到了更多的病友,他们建了一个小群,聊注意事项,聊检查,聊——死亡。蔡磊一边觉得自己已经接受现实,接受死亡;又一边在夜里辗转反侧,盯着黑漆漆的屋顶发呆,那是他最绝望,最焦虑的时间。


一天晚上11点半,他处理工作时回头一看,发现病友老朱还没睡,平时这个点他早该休息了。他问老朱:"你咋还不睡?


老朱说:"等你呢。"


他突然想到,之前闲聊时他随口说,怕老朱打呼噜,但他先睡着的话随便打,多响都没事。无意的一句话,老朱竟然一直记得,每次都是他先躺下,老朱才睡觉。


这样好的人,为什么不能多活几年?


这么善良的病友,为什么不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蔡磊想帮助他们。


他先是打通医院与医院之间数据的屏障,让各个病人的病历得以流通,再是以身试药,但可惜,可以对抗渐冻症的药还没有研发出来。蔡磊没有放弃,他与同伴一起努力,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民间渐冻症患者科研数据平台。他走近更多的病友,那个干巴巴的"6万"数字,成了一个个活生生、有温度、在努力生活的人。蔡磊说,天时,地利,人和,可能上天注定要他来做这件事。


他意识到现在面前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药剂,他联合众多科学家共同研究,并发起捐款,在书的结尾,药剂已经在灵长类动物身上取得了成功。蔡磊先生在后记里说:"我相信,这就是我和病友们未来的状态,——面带笑容,胜利归来。"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是一个自救和救人的故事,可我觉得这说的不对、不全面,在今天,蔡磊先生已经躺在了床上,依靠呼吸机生活,在短短几年里,等到药物研发出来是几乎不可能的,在启动这"最后一次创业"时,他只是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去攻破渐冻症,去帮助病友。


看这本书时,我曾几度热泪盈眶,为书中,实现里,每个努力拼搏的人感动,不仅是蔡磊先生,更是千千万万个顽强的渐冻症患者,他们无一不值得我们赞叹、敬佩。


所以,相信相信的力量。不是有希望才去努力,而是因为努力,才看到了希望。

纵使不敌,也绝不屈服!

孩子们让我们把一份精神与力量传递!

我拍的十六的月亮,专业不?送给你们,送给你!

注:

懿娴,你给我画的那幅画,我特别喜欢。

原来,你们这小机灵鬼把俞老师看得透透的,每个小细节都在你们的眼里。感动!

就是俞老师的头发可不能再少了哇,再少,我就要出家了哦。

祝好,一切好!






俞春霞的半平方米的静心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