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即是归程
一、歌词导入
雁南飞 雁南飞
雁叫声声心欲碎
不等今日去 已盼春来归
已盼春来归
——《雁南飞》
同学们看,歌里唱大雁南飞,还没飞就盼着回归。我们也是一样,因为种种原因踏上征途,只要一上路总会时时回望。诗人们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笔透三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第一部分:寻找诗歌里的“核心意象”
划分节奏读四首诗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时未/收/长安,
心忧/思/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学生质疑:四首诗中哪些是你不理解的。解惑。】
老师追问:
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指谁?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是我们现在说的江浙沪一带的江南吗?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九日是指九天吗?去掉的最后两句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一首诗一幅画。
本堂课的核心任务:
探索核心意象的意义和作用
四首诗都是跟思故土有关,这几首诗的诗人的离开故土的原因一样吗?你觉得哪一首诗最能打动你?
《峨眉山月歌》:李白离开故乡蜀地,乘船赶往长江中下游,原因可能是为了追求梦想或游历。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离开故乡的具体原因未直接提及,但从诗中可感受到时世凋敝、人生飘零的背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离开故乡是因为行军、征战,身处战乱之中,思念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离开故乡是因为身为征人,驻守边塞,夜晚闻笛声而思乡。
是什么样的情感打动了你,这份情感依托的主要元素是什么?
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子,寻找其中的“核心意象”
先听经典咏流传的歌曲《峨眉山月歌》——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24岁,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故乡,诗里的整个景都置身在“月光”之下,这月光里代表着什么?结合歌词和原诗来回答。
月代表着——
这么说来,其他几首诗的核心意象是——
第二部分:探寻“核心意象”的意义
李白与“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评价李白。
李白眼里“月亮”代表着——
试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以下的核心意象
落花、故园菊、芦管
落花
菊
芦管
学生小组讨论,明确:
【屏显】
第三部分:品析“核心意象”的作用
有一个疑问啊,不就是思念吗?不就是怀旧吗?直接表达就是啦,为什么这么复杂,用不同的意象,甚至还有核心意象来表达情感呢?
我们再来读读四首诗里的这些句子——
补充:
你看,中国式表达,不分年龄,都是不喜欢直接表达,而是要寻找一个情感的载体和那最能表达作者的核心意象。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它的作用。
明确:
凝聚诗人深沉情感;有助于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
给人想象的留白空间,使得情感的复杂性得以体现。
能体现诗人各自的风格特点。
……
总结:
出发即是归程
出发,在路上,
离乡,远航——
为心中那抹不灭的光,
为梦想,为自由,为希望。
战火纷飞,迫人辗转,
戍守边地,背井离乡。
思乡的心哦,如江水长,
旧时光景哦,梦中回望。
花落一年,岁月流转,和平渴望,
思君不见,心中愿景,何时能偿?
那夜的半轮秋天的明月,
那日繁华里里吟唱的熟悉面庞,
那簇依傍在战场的废墟开得飘飘洒洒的故园的菊花,
……
听,谁的芦笛吹动,
把一脸原本平静的湖面吹皱,
潮湿了谁的苍老的眼?
哦,故乡,母亲,
我只要一出发,身体里就会疯长出
一根一根长长的丝线,
我是风中摇晃的筝,
你是攥着线的布满青筋的手。
从此,我一步一回首。
【作者简介】
俞春霞,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教师。
郑重声明
感谢阅读,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