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春霞|出发即是归程——七上第三单元四首古诗联读

旅行   2024-11-16 16:19   江苏  

出发即是归程







一、歌词导入


雁南飞 雁南飞

雁叫声声心欲碎

不等今日去 已盼春来归

已盼春来归

——《雁南飞》


同学们看,歌里唱大雁南飞,还没飞就盼着回归。我们也是一样,因为种种原因踏上征途,只要一上路总会时时回望。诗人们把这种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笔透三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的《峨眉山月歌》,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第一部分:寻找诗歌里的“核心意象”


划分节奏读四首诗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时未//长安,

心忧//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学生质疑:四首诗中哪些是你不理解的。解惑。】


老师追问:



思君不见下渝州中“君”指谁?


《江南逢李龟年》江南是我们现在说的江浙沪一带的江南吗?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九日是指九天吗?去掉的最后两句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一首诗一幅画。


思考:每一首诗配画如果必画一个物,你会画什么?
(同学们自由发言,不管他们说什么,暂时不要明确)
同学们,让大家画必画之物就是带领大家去寻找一首诗中的核心意象。意象我们讲过,就是作者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相遇。那核心意象,就是所有意象中最重要的元素。它究竟有着什么意义和作用呢?这堂课我们就借着这四首诗一起来探讨。


本堂课的核心任务:


探索核心意象的意义和作用


四首诗都是跟思故土有关,这几首诗的诗人的离开故土的原因一样吗?你觉得哪一首诗最能打动你?


《峨眉山月歌》‌:李白离开故乡蜀地,乘船赶往长江中下游,原因可能是为了追求梦想或游历‌。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离开故乡的具体原因未直接提及,但从诗中可感受到时世凋敝、人生飘零的背景‌。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离开故乡是因为行军、征战,身处战乱之中,思念长安故园。‌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离开故乡是因为身为征人,驻守边塞,夜晚闻笛声而思乡。



是什么样的情感打动了你,这份情感依托的主要元素是什么?

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子,寻找其中的“核心意象”


先听经典咏流传的歌曲《峨眉山月歌》——


山川欲挽一寸月光
清晖不舍流波荡漾
扁舟一叶送别少年郎
良风万顷,送帆远航
渐行又渐远的故乡
胸怀里跳动的渴望
踌躇壮志我坚定前往
征途无垠 仗剑踏八荒……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24岁,第一次离开自己的故乡,诗里的整个景都置身在“月光”之下,这月光里代表着什么?结合歌词和原诗来回答。


月代表着——


对故乡的留恋
对远方的渴望
渐行渐远的不舍
壮志踌躇的坚定
……


这么说来,其他几首诗的核心意象是——



第二部分:探寻“核心意象”的意义


李白与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评价李白。


李白写月的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眼里“月亮”代表着——


1. 月亮代表着怀乡思人的情感,如《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李白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2. 月亮也是他抒发对友人情感的媒介,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关切与忧虑。

3. 月亮还象征着李白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理想、抱负的追求与坚持。


试着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以下的核心意象


落花、故园菊、芦管


落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门掩日斜人静,落花愁点青苔。
——欧阳修《清平乐》


江城菊花发,满道香氛氲。
——岑参《送蜀郡李掾》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
——杜甫《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芦管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
——白居易《吹芦管》
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
 —— 李涉 《 牧童词 》

学生小组讨论,明确:


【屏显】


落花:
象征生命的无常和短暂。
表达对青春易逝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不仅限于个人的命运,还扩展到国家兴衰的感慨。
象征着爱情的失落和孤独。
象征生命的轮回和自然的规律。

菊:
不畏严寒,象征着高洁、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菊花的花语包括纯洁、幸福和长寿。
菊花还被赋予了君子的品格,象征高尚的品德和纯洁的节操。

芦管:
通常具有幽怨、悲哀的寓意。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笛声常常被用来表达诗人内心的哀愁和悲凉情绪。



第三部分:品析“核心意象”的作用


有一个疑问啊,不就是思念吗?不就是怀旧吗?直接表达就是啦,为什么这么复杂,用不同的意象,甚至还有核心意象来表达情感呢?

我们再来读读四首诗里的这些句子——


【屏显】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补充:


《峨眉山月歌》 大约写于李白24岁
《江南逢李龟年》大约写于杜甫59岁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大约写于岑参42岁
《夜上受降城闻笛》大约写于李益19-24岁之间


你看,中国式表达,不分年龄,都是不喜欢直接表达,而是要寻找一个情感的载体和那最能表达作者的核心意象。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它的作用。


明确:

凝聚诗人深沉情感;有助于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


给人想象的留白空间,使得情感的复杂性得以体现。


能体现诗人各自的风格特点。

……


总结:


出发即是归程


出发,在路上,

离乡,远航—— 

为心中那抹不灭的光,

为梦想,为自由,为希望。

战火纷飞,迫人辗转,

戍守边地,背井离乡。


思乡的心哦,如江水长,

旧时光景哦,梦中回望。

花落一年,岁月流转,和平渴望,

思君不见,心中愿景,何时能偿?


那夜的半轮秋天的明月,

那日繁华里里吟唱的熟悉面庞,

那簇依傍在战场的废墟开得飘飘洒洒的故园的菊花,

……

听,谁的芦笛吹动,

把一脸原本平静的湖面吹皱,

潮湿了谁的苍老的眼?


哦,故乡,母亲,

我只要一出发,身体里就会疯长出

一根一根长长的丝线,

我是风中摇晃的筝,

你是攥着线的布满青筋的手。

从此,我一步一回首。



【作者简介】

俞春霞,江苏省苏州市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教师。








郑重声明


本期内容为“语文湿地”(微信公众号:yuwenshidi。以下简称“湿地”)原创首发内容,任何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转载、复制、摘编前,必须得到“湿地”及原创作者的共同授权许可;未经“湿地”和原创作者本人的共同授权许可,禁止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复制、摘编等任何形式的使用。一经发现,我们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等相关法规的相关规定,追究其侵权行为。






感谢阅读,点个“在看”再走吧~~~

俞春霞的半平方米的静心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