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壮思缘于秋天
——《秋词》《夜雨寄北》《潼关》教学设计
执教:俞春霞
【学习目标】
1.诵读质疑:寻找三首古诗的共性。
2.细品结构:品析起句和转句的特色,感受别样的秋景。
3.体味情感:紧抓借景抒情的特色,感悟别样秋景背后作者的情思。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课前读第六单元最后四首诗。
根据书法作品读出出示的三首诗全诗,包括诗名、作者、诗的内容检查预习,读的过程注意“不解平”与“解不平”的坑。
问:三首诗中你容易写错的,容易理解错的字。
老师带着学生过容易错的字——
寥:原指一个大房子里戴着羽毛的族长在进行祭祀活动。
霄:雨和肖的组合。“肖”指又细又小,雨到了高空,可不就成了又细又小的云雾了。
……
问三首诗中你有哪些疑惑不解的地方,现场释疑。
任务一:寻找三首古诗的共性。
一共四首诗,老师为什么把这三首古诗放在一起?
从【作家、体裁、观点、写作手法、内容、情感等】角度思考。
学生:都围绕秋天写的。
请你给它们围绕“秋”拟一个的主题(学生说,说不出也不要紧)
老师出示这堂课的主题——
这三首诗,除了围绕“秋”,还有什么共性没有?围绕体裁和写作特色看看。
学生:
都是绝句。
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读诗,看看绝句的节奏一般几种类型:
任务二:品析起句和转句的特色,感受别样的秋景
我们知道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三首诗的起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
君问/归期/未/有期
终古/高云/簇/此城
请以“在 诗的起句中,我感受到了 ”说话。
在《秋词》起句:“自古逢秋悲寂寥”中,我感受到了“悲秋”之情。
在《夜雨寄北》起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中,我感受到了有家归不得的“伤秋”之情。
在《潼关》起句:“终古高云簇此城”中,我感受到了古城空寂的“怅秋”之情。
三首诗起句说到底都是“悲秋”。
自古悲秋的句子太多太多,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
再看——
转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
何当共剪西窗烛
河流大野犹嫌束
以其中的任一例子分析转折的妙处,结合诗中具体的字词。
示例: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空”秋高气爽的感觉,既是前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证据,又是后文“诗情”的具体表述,“排”,一下子由悲秋变成了豪迈旷达。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当,由一个发问,一下子把清冷孤寂的雨夜变成了温馨的共剪共话的温馨场景。可以想见蜡烛的油滋滋地流着,烛芯长长的裸露,说明谈话的时间之长,可以说的话之多。
“河流大野犹嫌束”,“野”足够大,流“犹嫌束”,一个拟人句把河流写活了,跟下一步“山”的“不解平”对应。一个恣肆的少年旺盛的生命力映射到河流和大山里了。
任务三:紧抓借景抒情的特色,感悟别样秋景背后作者的情思。
1.借景抒情。
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含蓄,诗人们尤甚,始终作者的情感往往都通过“景”来抒发。
这个景在诗中不是客观的“景”,而是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景”,我们称之为“意象”。
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意象”称为“核心意象”,它包括:物象、人象、景象。
三首诗:鹤、西窗共剪、河流和山
鹤:孤独清高,壮志凌云的代表
西窗共剪:温馨团圆的象征
河流和山:不受拘束,自由豪阔的化身
2.背景。
《秋词》是公元 805 年(永贞元年),刘禹锡在王叔文革新运动失败,自己被贬到朗州任司马时所作。
《夜雨寄北》是大中五年,李商隐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滞留巴蜀(今四川省)期间所作,抒发与妻子的离别之苦。
《潼关》是诗人谭嗣同十四岁时,大约光绪八年时所作。这年秋天,谭嗣同从浏阳动身,前往甘肃兰州,途经潼关,眼前的雄伟景色深深吸引了他,有感而作。
结合背景资料,谈谈你对作者以及作者的情感有没有进一步的了解。
现在我们回头看,柔情壮思,三首诗如何分类?
生:
《秋词》《潼关》属于壮思,
《夜雨寄北》属于柔情。
结束语:叶嘉莹先生说,我们研读诗歌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让这些诗成为我们度过忧患时光的一种力量才是。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也会遇上我们人生的“秋天”,我们又会产生怎样的柔情,怎样的壮思呢?让我们带上这个问题,用一生来回答。
柔情壮思缘于秋天
秋天本无好坏,
从怀里抽拔出一丝豪壮,
秋天就变成了排云上晴空的灵鹤,
从怀里抽出几许温情,
秋天就变成了缠缠绵绵的灯烛光,
倘若从怀里抽出的是大江大河,
那秋天就此奔腾不休……
秋天,风中散放着马蹄声,
秋天,池中涨满了凄冷的雨的泪,
秋天,孤老的城池呆呆地沉思……
可是,对面走来了一个
一个心空响晴的豪士,
一个柔情万千的丈夫,
一个仗剑天涯的少年,
秋天因此从沉暮变得欢腾。
柔情壮思缘于秋天?
不,
缘于一个生趣盎然拉砸摧烧不朽的灵魂。
明天上《皇帝的新装》
【作者简介】俞春霞,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