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陈太丘立像
一、蓄势热身
热身一:无标点诵读——
(说说读这篇文,你的疑惑,学生畅所欲言,老师记录于黑板)
热身二:判断正误——
这篇文章讲了陈太丘放客人鸽子的事情?
客人来的时候,元方正在家门口学唱戏?
陈太丘和客人都非常期待有一次出门旅游的机会?
我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感觉最强烈的是——奇怪。你要问我奇怪什么?我告诉你,这篇文章拢共136字,直接写陈太丘的地方只有22字,大部分写的是他儿子陈元方,咦?为什么不以陈元方与客智斗之类的为题?直觉告诉我,这篇文章是为了凸显——陈太丘。我心下好奇,这个陈太丘究竟是个啥样的人呢?本堂课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
【屏显】
核心任务
用文字为陈太丘立像
第一部分:初识陈太丘
陈太丘长啥样,多高?胖瘦?长得黑还是白?无从知晓。但我要为陈太丘立像,这个想法不是异想天开的——
这个陈太丘在当时是个名人,官不大,就是个县令,但是他所到之处都会受到优待,还曾受到荀彧(曹操身边的大红人)爷爷的优待,他出门竟然还能影响天象,太史官一看天象就知道他去哪里了。据资料说因为品德高尚,以至于陈太丘和他的两个儿子的画像曾被挂在大城门上供百姓学习。两个儿子其一就是我们今天文中的长子陈纪,陈元方;还有一个四子陈谌,陈季方,魏晋“三君”就是讲的他们父子三人。
闲话少说,让我们走进这户人家——
任务一:仔细观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屏显】
和人约会,你会用——
称呼别人的父亲和称呼自家的父亲,你分别会用——
文中表示“丢弃”的两个字——
最能表现本文要旨的两个字——
【明确】
和人约会,你会用—— 期行
称呼别人的父亲和称呼自家的父亲,你分别会用——尊君 家君
表示“丢弃”的两个字——舍 委
最能表现本文要旨的两个字——信 礼
(这个环节,我正式上课的时候跳到热身二讲的)
任务二:走进人物,为人物立像
陈太丘:
【屏显】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通过这段话初步为陈太丘用文字立像。
【参考】
陈太丘是一个守时的人。
陈太丘是一个守信的人。
陈太丘是一个有原则的人。
……
【情景还原】
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 )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客( )曰: 。
元方入门不顾。
(学生揣摩表情,演读)
(这里不是为表演而表演,要和学生探讨合理性)
【课堂小辩论】
元方指责客“无信”“无礼”,你觉得他自己做的合乎“德行方正”的标准吗?
【屏显】
正方:元方做法合乎“德行方正”的标准
反方:元方做法不合乎“德行方正”的标准
(这个辩论过程学生的表现太惊艳了,除了绝佳的口才和论辩的技能,现场还出现一个学生直接拿着我们学校中学生行为规范的本子上台了,质问元方,怎么跟长辈跟大人说话的啊,根据中学生行为规范……一众笑倒。)
通过元方为陈太丘画像。
儿子身上有父亲教育的影子——
【参考】
陈太丘是一个有礼教的人。
陈太丘是一个民主的人。
陈太丘是一个不畏强权,正直的人。
陈太丘是一个在家庭中拥有崇高地位的人。
……
第二部分:儿子眼中的父亲
任务三:走进两场记者招待会,为最佳辩手颁奖
显然,《陈太丘与友期行》不能满足我们今天完成画像任务的需求,下面我们补充两场陈太丘儿子答记者问的场景,让大家更多的捕捉到陈太丘的“德行”。
【第一场记者招待会】
主角:陈季方——陈太丘第四子,魏晋“三君”之一
记者:客
现场——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深渊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画外音】
有人问陈季方:“您家的太丘先生有什么功德,以至于享有天下的盛名?”季方回答说:“我的父亲就像生长在泰山山脚的桂树,上面有高达万仞的山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面受到甘露的滋润,下面受到深泉的滋养。在这样的时刻,桂树怎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渊有多深?它不知道自己是否拥有功德。”
哎呀,任何时代都有刁钻的人,看不得别人树木葱郁的人,随便挖个坑就能把你埋了。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季方回答的很巧妙。
为季方颁个奖
【屏显】
最佳譬喻奖
最有理有节辩手奖
最不卑不亢谦逊奖
……
【第二场记者招待会】
主角:陈元方——陈太丘长子,魏晋“三君”之一
记者:袁绍
现场——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画外音】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是怎么治理地方的?”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以前曾任邺县县令,做的也是这些事。不知是令尊效法我,还是我效法令尊?”元方答道周公和孔子,生在不同的年代,虽然相隔很远,为官和处世却是一样的。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哎呀,这个记者招待会比上一个更惊险啊,不仅埋着坑,还藏着刀啊,搞不好要掉脑袋。你看元方怎么就轻松搞定了。什么是三寸不烂之舌,这就是了。
为元方颁个奖
【屏显】
最冷静从容避坑奖
最佳援引历史人物奖
最精辟避免踩雷奖
……
通过两场记者招待会,为陈太丘立一个像。
家庭教育功不可没——
【参考】
一个家学渊博的人
一个应对巧妙有谋略的人
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一个处乱不惊的人
一个务实做事的人
一个谦逊低调的人
……
第三部分:太丘式的家教
陈太丘为什么能教育出如此出色的儿子,我们来看看他的家庭教育。
任务四:观察家庭生活细节,分析太丘的家教闪光点。
【镜头一:和儿子相处】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着单箄,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着箄,饭今成糜”。”太丘日:“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记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日:“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画外音】
有客人拜访太丘长陈寰,太丘就让元方、季方兄弟二人做饭。兄弟二人正在烧火,听见太丘和客人在谈论,都停下来偷听。做饭时忘了放上竹箄,米都落进了锅里。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元方、季方跪在地上说:“您和客人谈话,我俩都在偷听,结果忘了放箄子,饭都成了粥。”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兄弟回答道:“大概还记得。”于是兄弟二人跪在地上一块儿说,并互相补充,大人说的话一点儿都没有遗漏。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
【屏显】
太丘问子三步走:
太丘问:“为什么没蒸饭呢?”——询问
太丘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考查
太丘说:“既然这样、喝粥就行了,何必做饭呢!"——原谅
这三步走中,你看到了一个 的父亲
【明确】
情绪稳定的父亲
善于倾听的父亲
乐于看到孩子进步的父亲
民主开朗的父亲
……
(这个三步走讲完,学生追着我,说他老爸也有三步走:第一步:质问,打飞;第二步:说理,打飞;第三步:说理说不通,继续打飞……)
【镜头二:和孙子相处】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敏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画外音】
陈元方的儿子长文有出众的才能,和叔叔季方的儿子孝乐自夸耀自己父亲的功业道德,彼此争执,仍无法得到答案,教祖父太丘。太丘说:“元方卓尔不群。做哥哥很难啊;季方出众,做弟弟也很难啊。”
从表情、语气、动作画一个祖父
【屏显】
太丘说:“元方卓尔不群。做哥哥很难啊;季方出众,做弟弟也很难啊。”
明确:
表情——慈爱/若有所思
语气——中肯/缓慢
动作——俯下身子,一只手抚着一个孙子的肩膀/弯下腰把两个孙子都抱在怀里
你看到了 的祖父。
【明确】
深明大义的祖父
公正公平的祖父
不敷衍孩子的祖父
……
任务五:用文字为陈太丘立总像
小组合作,从外貌、言语、行事风格、品行四个方面用文字为陈太丘立总像——
【参考】
陈太丘颂
慈眉善目映子孙,仁爱如光洒万民,
言语和缓藏力量,理据在手不强人。
行事守规显原则,低调务实见真心,
家学渊源承礼教,巧者行动藏智深。
教子有方人称颂,名士风范自凛然,
为官一方美名扬,陈太丘名永流传。
岁月流转情不改,精神永驻在心间,
后人敬仰学楷模,德艺双馨永向前。
同学们,据传,陈太丘家族与王家、谢家并称,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下降,成为魏晋间南北朝时期历史最为悠远的高门大族。这里面是有很多学问等待我们以后去考量啊。
这堂课,让我们记下这样的一句话——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郑重声明
感谢阅读,点个“在看”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