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依依》这么平淡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感兴趣?要开课的年轻老师发问。上课!同学们,今天俞老师啥也没带,一张课件也没有,只有一只粉笔。我们一起来学习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同学们,《往事依依》,从标题看,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嗯,这篇文章是于漪老师99年写的,她出生在29年,那写这篇文章于漪老师多大?70岁的老人,写往事会写什么呢?很好奇。会写小时候玩泥巴?玩过家家?小时候跟小伙伴吵架?……还是……一起读课文吧。好,课文读完了哦,还记得俞老师上次给大家讲过如何写“自我介绍”吗?一个小组下来基本确定:小时候——童年——初中时候。这样还不够,往事既然“依依”,这每一件事,带给“我”的不舍的意义是什么?“好,老师教你一招,上课眼睛不需要一直盯着前面,盯课本,答案立马出来。我看好你哦,你每次课堂发言质量都很高哦。”“它让我‘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哇,你太棒了!我就知道,只要你想发言,就没你答不出的问题!美的享受,美是看不见的竞争力,蒋勋先生说。”接下来,伯豪一连回答了好几个问题,一个神也没走,元神全部归位。咦,孩子们,回忆往事,于漪老师为什么不写小时候玩泥巴?玩过家家?小时候跟小伙伴吵架?……哦,围绕“成长”写的,请写下“成长”二字。那大家再看看课文,通篇所有的材料,都跟什么有关啊?哇,孩子们,你们是天底下最聪明的娃,你们称第二,没人敢说自己第一啊!这是于漪老师应当时的《初中生阅读》杂志写的一篇文,写在“追忆黄金时代”栏目,你觉得她走题了没有?“也在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的黄金时代。她是一位教育家,她的身份决定了她要教诲学生道理。”同学们越讲越兴奋,都要讲,几乎所有的声音都在教室里响起。哦,那其实是于漪老师在借这篇文章跟我们对话,你读了这篇文章,你接收到的信息是——好,把这句话写在书页上:读书就是和有见识的作者对话——万里。“读书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能帮我们更好的懂得生活的美。”“在不同的年龄读的书都是不一样的,小时候读绘画书,长大了就读一些更加有文化意味的书,阅读能力会随着不同阶段而提升。”最后,重点来了,于漪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读到的就是这首诗(我提前背默写在黑板上的),为了让大家读得更准确,老师先来读一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哇,青春就应该和这样的诗相遇啊,老师读完了,请问,这首令于漪老师难忘的诗,若干年后,你们会记得俞老师今天为你们诵读的样子吗?会的,俞老师!你读出了一种气势,我仿佛看到了广阔的长江正向我们滚滚而来的壮阔的样子。一瞬间,真的,就在那一瞬间,竟真的感觉到做一名老师的价值和骄傲。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课后,年轻老师到办公室:俞老师,你的诵读起了我一身鸡皮疙瘩,我也想学呢。
哈哈,鸡皮疙瘩?
这是夸我呢,还是贬我呢?
我全当夸我,谁让我脸皮厚呢。
这些年,别的本事没长,就脸皮变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