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市民反映,现阶段,学校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北京”平台积累志愿服务时长,有部分志愿团体借此机会以志愿服务的名义进行盈利,导致志愿服务“变味”……
盈利项目披上“志愿”外衣
近日,市民张先生(化姓)向“问北京”(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65159063)反映,现阶段,学校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北京”平台积累志愿服务时长,有部分志愿团体借此机会以志愿服务的名义进行盈利,导致志愿服务“变味”。
张先生:这几年就是学校,包括北京市这个相关要求,都要求这个中小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然后现在市面上就有好多这个打着的是志愿服务的名义,实际上就是带中小学生出去研学,或者说卖东西什么这种的,而且还能以这种情况录入时长。我就觉得这个本来志愿服务活动这个说白了挺好的一个事,然后现在弄让他们弄得都有点变味了。
部分违规的志愿团队所发布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和购买商品的形式,换取志愿服务时长。(受访者供图)
张先生提供的一个志愿服务群的聊天记录显示,购买一本公益手册,可以获得志愿工时17小时,购买一个100元的多功能小包,奖励工时4.5小时。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关键词“志愿北京”后,发现类似的活动五花八门。参加99元故宫半日游,可以获得2小时公益时长和证书;观看普法教育视频,可以积累志愿服务时长……张先生曾向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反映过这些乱象,工作人员称,他们了解这种情况,但是因为志愿组织众多而工作人员较少,所以无力管理。
张先生:我之前也反映过,他们说他们知道,但是他们人手不够,解决不了这事。
部分违规的志愿团队所发布的信息,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和购买商品的形式,换取志愿服务时长。(受访者供图)
种种乱象无法监管?
为核实了解情况,“问北京”记者首先致电北京市志愿服务指导中心,询问“志愿北京”平台会不会对志愿服务团体进行监管,出现问题又如何处理?值班工作人员表示,具体情况需要拨打12355志愿者注册计时咨询热线询问。随后,记者致电12355咨询热线,接线的工作人员表示:
12355:他们每次做项目都有上级单位去审批的,上级单位一般都是民政部门的,可这行为可能就是他下边个人团队那个的行为。
咨询热线的这名工作人员还表示,对于购买志愿服务时长的乱象,目前只能通过志愿者的监督,如果志愿者发现类似问题,可以通过“志愿北京”的邮箱或微信公众号后台进行举报。
12355:都靠大家,靠咱们大家志愿者来监督。您把这问题给发到我们这个就志愿北京的这个邮箱里头,让我们的后台的老师领导去看一下他,回答您怎么解决。要不然就得您关注志愿北京的微信公众号,点开发送人工客服。咱们后台会处理他们的,像这种情况可以给他拉入黑名单,牵扯到经济问题,永远注册不了注册团队了。
解决乱象还需团体自觉
2022年,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制订了《志愿服务项目发布规范》,明确要求,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应满足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服务性的特征。那么,这个《规范》在现实中有没有发挥作用呢?对此,“问北京”记者致电成立了6年之久的晨馨未来公益团队询问情况,团队负责人徐先生表示,规范是倡议性的,没有强制力,目前要解决志愿服务的种种乱象,只能靠志愿团体的自觉。
徐先生:志愿北京上有一个发布新项目那个选项,然后你发布的时候它就会跳出来一个框,告诉你说那个文字内容是请仔细阅读,以下活动不允许作为重要项目发布,一旦发现将被封停团队账号,并清除所有违规项目记录。然后它里面列举了说所有以下哪些是不允许作为志愿服务项目发布的一些类别,仅仅是告诉你一下,但是没有那个法律效力。记录时长的一个平台,它没有任何说你只有工作了才能够录时长这种关联性,这个录时长是只要负责人他想录就可以给你录。
“志愿北京”平台,在管理者发布新项目时,需要阅读并同意的须知内容。(受访者供图)
志愿服务平台缺少监管,部分团队缺乏自觉,又没有强制约束,于是,盈利项目披上了“志愿”的外衣,让志愿服务逐渐变味。如何让志愿服务真正成为润物无声的爱心善举,似乎还“任重道远”。相关话题,“问北京”将持续关注。
小 问 说
假项目换取真时长
无偿公益不应明码标价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记者丨蔡殊 编辑丨蔡殊
值班主编丨唐言
问 精 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