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24年年末将至,“问北京”在大家的陪伴下即将又走过一年。而今年的12月20日,也是“问北京”(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大家相伴的第十年。这十年来,“问北京”关注您身边的大事小事,一拨一波的“小问”们奔走在大城北京的一条条大街小巷,制作了6000多篇报道,内容触达北京16区的绝大多数街乡镇、委办局,涉及住房、教育、交通、消费和城市建设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报道是如何采制的?报道背后,“问北京”和热线记者又有哪些故事?“问北京”十周年之际,我们推出特别策划《十年,“问北京”的故事》。今天,我们听听记者初日说说她在“问北京”时的故事……
入职电台的第一个工作部门
10年前开通微信公众号
“问北京”这个名字的由来,当时整个节目组头脑风暴,大家起了超多名字,“记录北京”、“观察北京”、要不要体现“新闻”二字?后来还是决定要三个字,保留“北京”二字。来回推敲,最后选了“问”这个字,现在看来选对了,很响亮好记,也符合“新闻热线”的内核,不断追问。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稿子,我在《新闻热线》期间也非常“荣幸”让时任台长当了被告。当时台办找我,我是懵的,说你做的稿子被起诉了,要求删稿道歉赔偿。这篇报道源于市民主动打来电话反映新闻线索,他是一个外地培训公司负责人,花几十万成为北京一家公司的代理,本以为对方能提供优良的师资和培训资源,结果北京这家是皮包公司。经过调查,注册地根本不存在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名下有多家公司,调查了解的情况是,市面上什么火他干什么,挣的就是招代理的加盟费。之后不提供服务或应付了事,看代理商都是外地的,又有自己的生意,一般没人真找他维权。《新闻热线》如实调查报道揭露了这家骗子公司骗一波换一个公司名头的实质,踩到了这家公司的软肋,尤其是公众号内容如实披露了这家公司的名称,我也采访到了这家骗子公司的法人代表。他一开始是不在乎的态度,觉得广播能如何,觉得代理商是外地人能奈我何?但公众号刊发后,百度新闻,新浪,头条等都转载了。一搜索这家公司或者他本人出来的就是这篇报道。因此,他叫嚣让我们删稿,还曾威胁来台里找我,我们并未理会。最后他实在没辙就起诉我们。经过二审,他败诉。法院判决认可了我们的报道。
受到市民送来锦旗
对深度报道的追求
在“问北京”期间,特别报道部每位记者都会定期做深度调查报道。由于新媒体渠道没有篇幅限制,而且可以采用声音之外更多形式,对于呈现深度调查类报道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因此,我们在实际运作中,对比较复杂、信息量较大,广播报道很难承载的选题,会在微信公众号中进行更深入全面的呈现,鼓励记者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对事件的社会意义进行更广泛的探讨,有助于厘清事实、明辨是非,使报道价值最大化。实际运行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深度报道,广受好评。一些独家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暗访”那些事儿……
做舆论监督报道,暗访是难免的,涉及暗访几乎全是困难。多年前,北京海淀区有个城中村,车辆通过该村,必须缴纳1元通行费。我去调查,藏着采访机,跟村委会的人询问情况,他们非常警觉,以午休为名拖延我两个多小时。下午我再去,村委会聚集了好几位“江湖”打扮的男士,大金链子小手表,问我你干嘛的呀?我没拿出采访机,但进门之前已经打开放在包的开口处了,几个回合下来,他们说出了“想收费就收费”,“你们管太宽没用”之类的经典语录。暗访要求调查记者冷静、客观、脸皮厚,其实我等待的时间没闲着,采访了十几位村民和租户,这才掌握了第一手素材。
2018年纳入督办机制
2018年6月,《新闻热线》和“问北京”成为首批纳入北京市委市政府督查督办机制的三个重要舆论监督平台之一。那时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个平台有力量,能解决问题。
比如,2017年7月“问北京”开始报道:通州区最大公租房项目配建学校建好两年多不启用,附近孩子面临上学难的问题。记者连续播发了三篇报道,受到广泛关注,收到大量留言。2017年7月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确认,预计将在2018年10月底前与通州区教委按照协议约定完成交接验收、移交工作。2018年5月,有家长告诉记者,配建的学校9月终于要开学了,即将上1年级的小朋友不用再舍近求远上学了。
民生达人+维权达人
在“问北京”的岁月,我跟小伙伴并肩作战,我们充满对新闻的热忱,一个个报道记录着我们的青春。
小 问 说
我们充满对新闻的热忱
一个个报道记录着我们的青春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撰稿丨初日 编辑丨王小孟
值班主编丨唐言
问 精 彩
问民生丨公园、广场……这活动哪都有人玩,“勒着一个,家就毁了”|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