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调查,藏着采访机……” | 十年,“问北京”的故事

时事   2024-12-21 12:03   北京  


导读


2024年年末将至,“问北京”在大家的陪伴下即将又走过一年。而今年的12月20日,也是“问北京”(北京新闻广播《新闻热线》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大家相伴的第十年。这十年来,“问北京”关注您身边的大事小事,一拨一波的“小问”们奔走在大城北京的一条条大街小巷,制作了6000多篇报道,内容触达北京16区的绝大多数街乡镇、委办局,涉及住房、教育、交通、消费和城市建设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报道是如何采制的?报道背后,“问北京”和热线记者又有哪些故事?“问北京”十周年之际,我们推出特别策划《十年,“问北京”的故事》。今天,我们听听记者初日说说她在“问北京”时的故事……




入职电台的第一个工作部门


到今年12月20日,“问北京”就十岁了,特别荣幸能在他“年幼”时与他相识。我是2015年10月加入北京电台,第一个部门就是特报部,也就是新闻热线节目。我之前也在广播做记者,但是跑口记者,来特报补上了我在民生新闻这块的短板。2015年的时候,新闻热线记者是真的要接热线的,值班那天是一整天的电话,有20-30个,非常挑战耐心,也非常有意思。值班的日子我就是12345的接线员,歪头夹着电话,手上打字记录线索。当时有一个表格,姓名电话事件,都是当天值班编辑自己记录的,大家共享,寻找新闻线索。

10年前开通微信公众号


2014年12月,《新闻热线》栏目主动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如果问早期的风格是什么,就是没有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板,最早简单到只是文字,偶尔几张图片,最开始也不叫“问北京”,我记得就叫“新闻热线”。后来在听众中有一定影响,做一个报道,不少听众就转到业主群,实实在在带来不少粉丝。这种情况下公众号太粗糙就不合适了,我记得当时王博记者做了一个蓝色模板、题图和有北京建筑剪影的背景图等等。公众号的排版进入规范期。这大概是2016年上半年完成的。

问北京”这个名字的由来,当时整个节目组头脑风暴,大家起了超多名字,“记录北京”、“观察北京”、要不要体现“新闻”二字?后来还是决定要三个字,保留“北京”二字。来回推敲,最后选了“问”这个字,现在看来选对了,很响亮好记,也符合新闻热线的内核,不断追问。


印象最深的一篇稿子





我印象最深的一篇稿子,我在新闻热线期间也非常“荣幸”让时任台长当了被告。当时台办找我,我是懵的,说你做的稿子被起诉了,要求删稿道歉赔偿。这篇报道源于市民主动打来电话反映新闻线索,他是一个外地培训公司负责人,花几十万成为北京一家公司的代理,本以为对方能提供优良的师资和培训资源,结果北京这家是皮包公司。经过调查,注册地根本不存在这家公司,这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名下有多家公司,调查了解的情况是,市面上什么火他干什么,挣的就是招代理的加盟费。之后不提供服务或应付了事,看代理商都是外地的,又有自己的生意,一般没人真找他维权。《新闻热线》如实调查报道揭露了这家骗子公司骗一波换一个公司名头的实质,踩到了这家公司的软肋,尤其是公众号内容如实披露了这家公司的名称,我也采访到了这家骗子公司的法人代表。他一开始是不在乎的态度,觉得广播能如何,觉得代理商是外地人能奈我何?但公众号刊发后,百度新闻,新浪,头条等都转载了。一搜索这家公司或者他本人出来的就是这篇报道。因此,他叫嚣让我们删稿,还曾威胁来台里找我,我们并未理会。最后他实在没辙就起诉我们。经过二审,他败诉。法院判决认可了我们的报道。


受到市民送来锦旗

对深度报道的追求


在“问北京”期间,特别报道部每位记者都会定期做深度调查报道。由于新媒体渠道没有篇幅限制,而且可以采用声音之外更多形式,对于呈现深度调查类报道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因此,我们在实际运作中,对比较复杂、信息量较大,广播报道很难承载的选题,会在微信公众号中进行更深入全面的呈现,鼓励记者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对事件的社会意义进行更广泛的探讨,有助于厘清事实、明辨是非,使报道价值最大化。实际运行中,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深度报道,广受好评。一些独家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一些独家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暗访”那些事儿……


做舆论监督报道,暗访是难免的,涉及暗访几乎全是困难。多年前,北京海淀区有个城中村,车辆通过该村,必须缴纳1元通行费。我去调查,藏着采访机,跟村委会的人询问情况,他们非常警觉,以午休为名拖延我两个多小时。下午我再去,村委会聚集了好几位“江湖”打扮的男士,大金链子小手表,问我你干嘛的呀?我没拿出采访机,但进门之前已经打开放在包的开口处了,几个回合下来,他们说出了“想收费就收费”,“你们管太宽没用”之类的经典语录。暗访要求调查记者冷静、客观、脸皮厚,其实我等待的时间没闲着,采访了十几位村民和租户,这才掌握了第一手素材。


2018年纳入督办机制


2018年6月,《新闻热线》和“问北京”成为首批纳入北京市委市政府督查督办机制的三个重要舆论监督平台之一。那时我们深切体会到这个平台有力量,能解决问题。

比如,2017年7月“问北京”开始报道:通州区最大公租房项目配建学校建好两年多不启用,附近孩子面临上学难的问题。记者连续播发了三篇报道,受到广泛关注,收到大量留言。2017年7月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确认,预计将在2018年10月底前与通州区教委按照协议约定完成交接验收、移交工作。2018年5月,有家长告诉记者,配建的学校9月终于要开学了,即将上1年级的小朋友不用再舍近求远上学了。


民生达人+维权达人


在问北京的三年多里,我变成一个民生达人、维权达人,说一件事,就知道找哪个部门,就知道解决路径。我的个人报道风格更接地气了。当初我以为自己顶多能坚持半年,没想到一干就是三年多。即使后来我去了其他节目,仍带着很深的“特报”印记,类似台内的质保,特报部是个能实现新闻理想创优拿奖的好平台。


在“问北京”的岁月,我跟小伙伴并肩作战,我们充满对新闻的热忱,一个个报道记录着我们的青春。




小 问 说


我们充满对新闻的热忱

一个个报道记录着我们的青春

——“问北京”的故事
未完待续……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撰稿丨初日   编辑丨王小孟

值班主编丨唐言


问 精 彩

问民生丨修了一半也算“完工通车”?这个被断头路围困的著名堵点呀…… | 追问

问民生丨规划道路要变身?居民:会“影响整个消防安全的……”

问民生公园、广场……这活动哪都有人玩,“勒着一个,家就毁了”|深度








问北京
来自北京新闻广播的独家调查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