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项目换取真时长,无偿公益从来不应明码标价 | 小问说

时事   2024-12-03 12:18   北京  


导  读

真正润物无声的爱心善举从不应该明码标价,而公益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花钱就能买时长  乱象该如何解决?



购买一本公益手册,可以获得志愿工时17小时;购买一个100元的多功能小包,奖励工时4.5小时;参加99元故宫半日游,可以获得2小时公益时长和证书;观看普法教育视频,可以积累志愿服务时长……


志愿服务是一种无私的社会服务行为,但是部分志愿团队打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名义,将志愿服务时长当成商品进行买卖,有的志愿服务活动甚至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志愿时长。当假项目开始换取真时长,无偿公益被明码标价,使得志愿服务逐渐变味。


2015年,北京市出台了《关于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将志愿服务纳入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020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普通高中学生的志愿服务时长三年不少于 40 小时,志愿服务成了中小学生的一项“硬要求”。而部分学校,志愿服务时长还和中小学生评奖评优、出国留学等事项息息相关。


时长不够,花钱来凑。志愿服务时长与孩子的学分、评奖评优直接挂钩,部分没有积累够时长的学生和家长就慌了阵脚,开始寻找可以快速录入志愿时长的方式。而有了需求,就有部分志愿团队看见灰色地带的“商机”,带着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志愿”服务项目“粉墨登场”。如果在社交平台搜索报名志愿项目和积累志愿时长的平台——“志愿北京”这一关键词,就可以看到打着“志愿”名义的收费项目五花八门,以“研学”或者购买商品的形式,就可以换取志愿时长。


2022年,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制订了《志愿服务项目发布规范》,明确要求包括夏令营、社会实践、线上答题、研学、捐款捐物等活动,均不能作为志愿服务活动发布,不得进行志愿服务信息记录、出具志愿服务记录证明。但是那些虚假的志愿服务依旧堂而皇之地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甚至可以将志愿时长录入“志愿北京”平台,这不仅令人质疑,《志愿服务项目发布规范》在现实中能否发挥作用?“志愿北京”平台是否会对志愿服务团体进行监管?


晨馨未来公益团队的负责人就认为,“志愿北京”平台存在监管弊端,在这个平台,志愿时长的录入和实际参加的志愿活动没有相关性,志愿时长如何能录入,录入多少完全由团队自行决定。而12355志愿者注册计时咨询热线的工作人员表示,对于种种乱象,目前只能通过志愿者的监督,如果志愿者发现违规问题,可以进行举报。


当志愿公益成为谋求私利的一种交易,这种行径不仅有违志愿服务的公益初心,也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三观形成,百害而无一利。志愿服务的《规范》成为一纸空文,而仅靠志愿者彼此的互相监督,和志愿团体的自觉,实在是无法解决志愿服务沦为牟利工具的难题。


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服务平台的漏洞能否补齐,不仅需要志愿平台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审核流程,提高准入门槛,也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违规团体的处理力度,提高违规成本,为各大志愿服务团体敲响警钟。重中之重,也需要家长和学生谨记志愿服务的公益意义,真正润物无声的爱心善举从不应该明码标价,而公益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撰稿丨蔡殊  编辑丨蔡殊

值班主编丨唐言


问 精 彩

问民生丨 “为了孩子安全,也能理解”……只是,有两全的办法吗?

问民生丨 出入口被占用,堵住人防设施?认定违建!拆除!| 问后

问民生丨 孤岛小区?“规划的这一片树林子就是学校,一点影子都没有”




问北京
来自北京新闻广播的独家调查报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