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无论如何,预付费问题都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消费者对商家失去信任,就会收紧消费,对政府失去信任,就会影响社会治理。市场活力要呵护,消费意愿也要呵护。相关部门各自负起责任,监管也好、主管也罢,多想想办法,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多想想百姓的难处,或许就能更好的破解预付费困境。
机构跑路 监管平台如何发挥效用
威尔仕健身北京英皇店,今年9月突然闭店,办理了预付卡的消费者想要退卡却困难重重。商家说,想退卡,得扣30%的手续费,明明觉得这是霸王条款,消费者也认了,可退卡还是遥遥无期。
退卡无门,一些消费者只能选择同卡转店或换一家店继续健身,以至于网上出现了“健身难民”一词,健身爱好者辗转于各大健身房,但谁都不能保证下一家健身房能坚持多久。
为解决预付费“打水漂”问题,这两年,北京出台了一系列预付式消费相关政策,有关部门也设置了监管平台,朝阳区推出的“预付管家”微信小程序,就是一个官方预付费监管平台,消费者在“预付管家”购买课包或服务,预付资金会直接打入商家的资金监管专用账户,纳入监管范围。
“预付管家”本应在预付式消费中为消费者建起权益保障的防火墙,但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样的平台正在遭到机构的“做空”。一方面,商家在线下促销的力度更大,往往从“预付管家”小程序买课要贵很多;另一方面,商家有意无意否认甚至抹黑监管平台,混淆视听,诱导消费者线下办卡。威尔仕健身悠唐中心店的销售经理就曾向记者表示,“这个监管管家,它无非就是中介,它只是挣你的中间差价”。
在记者调查的北京几个区中,除了朝阳区,其他区并没有区级的资金监管平台,成年人的预付资金监管,需要依靠资金存管银行建立的平台。但这种方式也存在问题:商户开通了监管账户,并不意味着就进入了银行的监管平台。昌平区体育局的工作人员就表示,昌平区有近190家商户开立了资金监管账户,只有8家连接了银行平台。
面对种种问题,各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坦承,监管平台难起作用的背后,是当前出台的这些政策性文件缺乏强制力,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商家考虑自身利益和经营情况,很难主动将预付费存入监管账户,或接入监管平台,即使接入平台也很难保障商家会主动向消费者介绍平台购课方式。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没有强制性的约束,商家总有各种办法“钻空子”。对于机构销售人员“天花乱坠”的推销,朝阳区体育局的工作人员表示,主管部门无权对商户员工的个人行为进行监管或处罚,只能建议消费者在“预付管家”平台进行消费。而对于没有区级监管平台的各区,相关体育局的工作人员也都表示,目前确实没法保证消费者的预付资金可以交入存管账户。
可见,在防范预付卡风险方面,消费者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而监管平台能否发挥作用,目前主要依靠商家的诚信和自觉,监管平台并没有为消费者撑起保护伞。如果商家不主动告知消费者监管账户和监管平台的存在,甚至有消费者连这些监管措施都不知道。海淀区体育局的工作人员曾表示,“商家要一问三不知的话,您可以问银行”。可是,消费者要如何得知商家进行资金存管的银行是哪家呢?
2022年6月,《北京市单用途预付卡管理条例》开始施行,2023年,《北京市体育行业预付式消费领域资金监管实施细则(试行)》和《北京市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备案及预收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规定相继出台,可是,各种机构依然接连暴雷跑路,消费者往往申诉无门,最后自认倒霉。这不禁令人想问,各类监管账户的开设,究竟是为了应付差事,还是真正想解决预付费顽疾?被架空的监管平台,如何才能发挥作用?
规范预付式消费市场离不开商家的诚信经营,更离不开有效监管。建立监管账户、监管平台,于消费者或是不错的解决方案,于商家却可能是束手束脚的限制,如何平衡双方的利益和诉求,有关部门还需要把工作想得更细、做得更细。
无论如何,预付费问题都到了必须解决的时候。消费者对商家失去信任,就会收紧消费,对政府失去信任,就会影响社会治理。市场活力要呵护,消费意愿也要呵护,各相关职能部门不妨梳理一下现有的政策法规,再研究一下过往的预付费案例,相关条文该完善的完善,相关部门各自负起责任,监管也好、主管也罢,多想想办法,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多想想百姓的难处,或许就能更好的破解预付费困境。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撰稿丨蔡殊
编辑丨蔡殊
值班主编丨紫苏
问 精 彩
问民生丨 一条规划道路,两种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