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2500个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图源网络)
1986年,海子远游内蒙古、青海、西藏,1988年再游。在这之后,他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西藏的神秘力量,还是雪山高原的孤独气息,都仿佛在他的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诗变得充满了神启式的灵悟意味,并且充满着一种绝望的、执着地认同死亡的情感。
对于海子这样的诗人而言,写作是唯一的存在方式。通过写作,他们可以自觉投身到另一个超验的世界中去,在那里敞开自己的心扉,与生命寂寞地对话。在生命的底部,既有无意识的涌动,也有人类神性的召唤。他的写作世界同时又十分复杂:深受荷尔德林、梵高等人的艺术观念影响,他诗中的艺术特征显得偏执又疯狂;而在诗学方面又受到尼采、海德格尔的影响,他的诗歌充满神性体验色彩,并且充满对原始的本质力量的追寻,如大地、雪山、天空等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偏执和疯狂会使人走向分裂,走向两种极化的边缘。而存在主义则使他获得启迪,在众人背向神性与天启的时候,他能继续走在充满象征的路上,寻找所谓希望。
(图源网络)
在海子的诗歌生涯后期,他患上了精神分裂。如雅斯贝尔斯所言,精神分裂的过程往往会强化这类天才的形而上体验,诱发他们在激烈的精神裂变中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并且在极短的时间抵达艺术的巅峰,最后以悲剧的形式退出人生舞台。
这一阐释与海子的生命轨迹不谋而合。这种分裂使海子从中间被生生劈开,变成了两个海子——一半长久孤独,留在青藏高原之上;另一半则充满希望地活在现世,用一种无比纯洁的爱和极其抒情的浪漫方式延续生命,直至走向生命尽头。
孤独:海子的心灵写照
《秋日黄昏》
火焰的顶端落日的脚下
茫茫黄昏 华美而无上
在秋天的悲哀中成熟
日落大地 大火熊熊 燃红地平线滚滚而来
使人壮烈 使人光荣与寿同在 分割黄昏的灯
百姓一万倍痛感黑夜的来临
在心上滚动万寿无疆的言语
时间的尘土 抱着我
在火红的山冈上跳跃
没有谁来应允我
万寿无疆或早夭襁褓
相反的是 这个黄昏无限的痛苦
无限漫长 令人痛不欲生
切开血管
落日殷红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爱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 极为短暂 匆匆熄灭
愿我从此不再提起
再不提起过去
痛苦与幸福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
唯黄昏华美而无上
(图源网络)
黄昏是最容易令人生发感慨的时光,“残阳如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形容,都表现出黄昏早已成为文人们寄托哀思的载体。而海子笔下的秋日黄昏,沉痛苍白,却又火红炽烈。
海子以这一时段的深重痛苦与挣扎为底色,以“再不提起过去”作为对往昔最沉痛的诀别,透露出经历巨大苦楚后的绝望与释然。生命的轮回中,无论悲欢,终将随死亡化为虚无,而黄昏的华美,在终结之际更显无上。
黄昏,以其独特的漫长与短暂,激发了诗人内心深刻的孤独与寂寥。落日余晖,如生命之血倾洒,留下的是无尽的挣扎与苦楚。它是痛苦与绝望的起点,亦是终点,标志着过去的终结与无奈的解脱。秋日虽赋予黄昏成熟与华美,却也预示着衰老与消逝,世间美好终难久留。黄昏的灯盏预示黑夜的降临,对特立独行之士而言,是深沉恐惧的开始。海子在此寻找慰藉,却难掩希望的渺茫。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无论爱情长久或短暂,海子选择让黄昏的灯盏安息,彻底告别过去,深知人世一切终为虚无。他是黄昏中的孤独旅者,黑夜中的执火者,期盼日落时分的壮烈,能带给他最后的温暖与幸福,即便这希望显得如此遥不可及。
(图源网络)
希望:在孤独中寻找光明
《麦地与诗人》组诗
《询问》
在青麦地上跑着
雪和太阳的光芒
诗人,你无力偿还
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一种愿望
一种善良
你无力偿还
你无力偿还
一颗放射光芒的星辰
在你头顶寂寞燃烧
《答复》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麦地啊,人类的痛苦
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
海子,作为诗人,其灵魂深处交织着幸福与痛苦。《麦地与诗人》是其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展现了诗性价值崩解后的孤独深渊。诗中,海子将自己比作那片辛勤耕耘的麦地,每字每句如同绝望中闪耀的麦芒,在孤独中燃烧着他对诗歌无尽的热爱与现实的无奈。
(图源网络)
麦地是海子内心空虚与无助的象征。他深知个人在浩瀚自然与神圣土地前的渺小,这种无力感化为诗句:“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透露出深刻的自我质疑与痛苦。海子通过“你”这一虚构角色,进行自我对话,既含蓄又深刻地传达了难以言说的苦楚,对“一无所有”与“两手空空”的辩驳,实则是对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
在这片贫瘠而富有激情的土地上,海子的诗歌成为他与世界对话的唯一方式,却也让他更加清晰地感受到现实的冷漠与无力。他质问诗歌的价值,拷问世人的理解,最终陷入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迷茫与绝望之中。即使“无力偿还”,他也矗立在麦田之上;即使充满痛苦,但他依然坚信痛苦会放射光芒。
海子的语言,直白而富有力量,不拘泥于形式,直接从灵魂深处喷涌而出,这种纯粹与真挚,让他的诗歌超越了文字的局限,直击人心。《麦地与诗人》中,麦地、阳光、雪,这些自然元素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同梵高笔下的麦地,虽手法不同,但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与困惑,对终极意义的追寻与其无解的命运,却惊人地相似。
最终,海子与梵高一样,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了对生命、诗歌及世界无尽的思考与追问。他们的离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对时代、对人性深刻反思的永恒回响。
(图源网络)
现代人虽然很难从这些诗歌中获得神启,然而在心灵越发孤独的当下,海子的诗无疑为现代人的生存添加了一抹亮色。他面对孤独与死亡的方式,也未尝不是一种充满希望的解脱道路。
自尼采利用查拉图斯特手中的利斧割下上帝的首级之后,神圣的事物便已经转身离去,人被卷入了欲望的漩涡。
在这个急剧到来的拜物主义时代,冷静的理性已经取代天启,既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目标,也成为人们通达目的的手段。同时,它作为一个巨大的根源性力量,褫夺了生命和艺术的神秘之源。我们不得不生活在一个持续充满象征的历史过程之中。而海子诗学最为亮丽的部分,便在于它对现代人类生存境遇的文化幽怀,即“现代性焦虑”。在这种焦虑之下,海子处在一种孤独与希望分裂的境遇之中,不断挣扎,寻找一个自我表达的出口。
一半是孤独,一半是希望,在孤独中寻求希望,在希望中品味孤独。这是诗性的海子,是青藏高原上长久眺望远方的海子,更是苦求现世之希望的海子。
主笔|李菽频 靖瑞麟
文编|陈梦颖
美编|张正
审核|张子莹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心
文化推荐|特别策划
随笔时评|图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