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文化推荐|《再见列宁》:民主德国在79平的房间里延续

学术   其他   2024-05-01 19:11   北京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那里,可能就是一座山。”


本文约1994字,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图源豆瓣)


1989年民主德国,克里斯蒂娜在目睹了儿子险些被抓后,因心肌梗塞而晕倒。作为单亲妈妈的她,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的坚决拥护者与积极建设者。可是,短短几个月后,当她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资本主义阵营的西德已统一了德国,民主德国不复存在,而显然她对这一切浑然不知。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电影《再见列宁》拉开帷幕。

善良的谎言

苏醒后的克里斯蒂娜仍十分虚弱,随时有生命危险。身为子女的的阿历克斯和阿利安娜害怕母亲经受不住这样的刺激,在一番犹豫之后,他们决定想方设法营造出一个过去的世界,让母亲觉得东德仍旧存在。其中不乏许多幽默的情节。


母亲在苏醒后想着吃“Spreewald”牌的黄瓜,可是阿历克斯来到商店,发现所有的老牌子都不复存在,货架上空空如也。于是他去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空瓶子和标签,用热水将它们洗得干干净净,再把别的黄瓜倒进去,硬生生地还原了“Spreewald”牌黄瓜。当然,这一幕也引起了邻居大爷的误解。


(图源网络)


在为母亲庆生的过程中,她偶然发现了窗外的巨幅可口可乐海报,这显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为了打消母亲的疑虑,阿历克斯联手酷爱剪辑的小伙丹宁斯,模仿电视台的口吻,去可口可乐公司门口拍摄“假新闻”,却遭到了公司人员的阻拦,于是他们将错就错,宣称民主德国早已研制出了可口可乐,这些人只是在阻挠他们揭露真相。阿历克斯将剪辑好的影片播放给了母亲,于是便收获了以下的效果:


(图源网络)


阿历克斯为了取悦母亲,雇来了几个孩子打扮成少先队员,唱歌给母亲听,却没想到这成了孩子们的“生财之道”。几天后另外两个孩子不请自来,按照同样的模式去赚取“外快”,“成功”气到了男主。


(图源b站影片截图)


电视台上传来西德节目的声音,母亲以为甘斯克(曾经的东德领导人)在看西德电视台,产生了疑惑。阿历克斯随机应变,谎称甘斯克谈恋爱了,被一个西德女人迷住了,对党的热情已消失殆尽,又打消了母亲的疑惑。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本片的独特之处,用温情与幽默去讲述一个严肃沉重的内核。


值得一提的是,临近影片结尾,母亲也向孩子们坦白了一个隐藏十几年的真相。原来他们的父亲并非抛妻弃子的“渣男”,只是当初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而逃到了西德,他曾无数次联系妻子,想让其也逃至西德来团聚,但是克里斯蒂娜害怕自己拖着两个孩子,无法通过边境审核,便一直不敢前往,于是她藏起了父亲寄来的所有信件,克制住了对他深深的思念生活到了现在。就这样,本该幸福美满的一家在政治的摧残下分崩离析。最后,姐姐找到并打开了尘封已久的信件,潸然泪下。阿历克斯也找到了已经重组了家庭的父亲,与已经病危的母亲见了面,时隔数十年二人再度重逢,“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图源b站影片截图)


这又与影片的另一情节相呼应。不论是东德人还是西德人,都坐在电视机前给西德队加油,欢庆着其最终的夺冠。正如男主所说,“只是一个小小的足球,就将东西两边的人联结在了一起。”本就是同一个国家,说着同样的话,流着同样的血液,却被一堵冰冷的墙隔开。对于两边的人民来说,夺冠的不是西德队,而是德国队。


(图源b站影片截图)


伤感的离别

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幕。母亲想试探自己脚的恢复程度,便趁阿历克斯在熟睡,偷偷溜了出去,而迎接她的是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年轻的小伙梳着个性的发型,用着“hi”打招呼。直升机拉着半截的列宁雕像,在夕阳的映衬下缓缓划过城市的上空,母亲茫然无措地环顾着这一切,当列宁的雕像从她头顶驶过,仿佛他正伸出右手,向着这位社会主义女战士道别。


(图源b站影片截图)


(图源b站影片截图)


最终,母亲的病情进一步恶化。阿历克斯偶遇了儿时的偶像雅恩,当年的宇航员现已沦落为司机。他们让雅恩扮演新任总统,宣称东德已开放了边境,欢迎西德人民前来。在丹宁斯的剪辑下,他们拍出了最好的、也是最后一部作品。


(图源b站影片截图)

(图源b站影片截图)


观看过程中,母亲始终眼含热泪地望着阿历克斯。影片并没有明确地点出母亲是否发现了这个谎言,所以你可以将她的泪水理解为理想主义者的欣慰,也可以理解为发现阿历克斯仍在呵护她信仰的惊讶与感动,但这似乎显得没那么重要。录像带结束后,母亲留下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


(图源b站影片截图)


阿历克斯按照母亲的遗愿,将她的骨灰装在了烟花中。随着烟花如小火箭般升起、绽放,母亲的骨灰飘散在了风中,随真实存在了41年的东德一同消失。


(图源b站影片截图)


(图源b站影片截图)


结语

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感动的小细节。阿历克斯对母亲谎称东德已接收西德来的人民,母亲便主动提出搬到乡下,让出房屋给西德来的人住,甚至在结尾病入膏肓之际,仍想着这件事。


(图源b站影片截图)


从这个角度来说,《再见列宁》不仅是一曲时代的挽歌,还有着更广阔的格局。它对历史采取了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同于西方世界常见的“妖魔化”社会主义,它并没有刻意地丑化双方任意一个阵营,甚至在阿历克斯参加示威的这一片段中,都加入了“吃苹果被苹果核呛到,然后邂逅爱人”的情节,来戏谑它的严肃性。也没有去强调阶级的对立,不论东德角色还是西德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相反的,《再见列宁》注重的是生活本身,它将“大历史”落脚到了“小人物”身上,用一个温情脉脉的家庭故事,展现了动荡环境中人性的美好。更用一个闪烁着理想主义光辉的故事,传达出了爱与希望。


(图源b站影片截图)


·END·


主笔 | 张正

文编 | 张筱薇

美编 | 陈心怡

审核 | 张玥滢


长按二维码 关注文心

文化推荐|特别策划

随笔时评|图片故事


文心北外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媒体《文心》。以“人文、思想、生活”为宗旨,以营造北外文化氛围为己任,为大家带来新闻资讯和人文思考。在这里,见证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