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工作,与村干包村干部不要有的1种误区

文摘   2024-11-21 20:36   广西  
 


在驻村工作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领域中,和谐融洽的关系固然重要,但为了达成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驻村工作者有时必须敢于打破常规,扮演村干和包村干部眼中的“坏人”。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恶意,而是蕴含着对乡村发展深刻洞察与担当的特殊角色定位。

一、“老好人”的驻村误区

驻村工作中,那些只图表面和气的“老好人”工作者,往往会陷入诸多困境,实际上阻碍了乡村工作的有效推进。

不敢纠错:发展的绊脚石。面对村干或包村干部在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因害怕得罪人而选择沉默,长此以往,错误的工作方式和决策会不断累积,严重影响乡村项目的推进效率与质量,最终延误乡村发展的大好时机。

过度迎合:真实声音的缺失。总是顺着村干和包村干部的想法与意愿,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导致在制定乡村规划、争取资源分配时,无法真实反映乡村的实际需求和潜在问题,使乡村错失获得更精准、更有效扶持的机会。

关系至上:公平正义的偏离。将个人与村干、包村干部之间的关系放在首位,在处理涉及村民利益的事务时,不能秉持公正公平原则,容易引发村民的不满与不信任,破坏乡村和谐稳定的根基,让后续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二、“坏人”角色的内涵:为乡村谋福祉

驻村工作者肩负着推动乡村全面发展的重大使命,适时扮演“坏人”角色,实则是对乡村长远利益的坚定守护。

勇于挑刺,直面问题。并非是无端指责,而是以诚恳且专业的态度,指出村干和包村干部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并积极协助探寻解决方案。例如,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若发现存在布局不合理或资源浪费的情况,驻村工作者应大胆提出,详细说明问题所在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共同商讨优化策略。

资源精准投放者。依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各项目的潜力,合理引导资源分配,避免资源的盲目投放与浪费。通过严谨的调研与评估,将有限的资金、物资等资源优先投向那些真正能带动村民增收、改善乡村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领域,哪怕这一过程中会触动某些既得利益或打破原有分配格局。

培育骨干力量。每个乡村都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核心人员,驻村工作者应重点关注并着力培养他们。为这些骨干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发展平台和指导建议,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各个战场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

不搞平均主义,激励实干者。在评价工作成果和分配奖励时,坚决摒弃平均主义思想,以实际贡献为衡量标准。对那些在乡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环境整治等方面付出辛勤努力且成效显著的村干、包村干部或村民给予充分肯定和相应奖励,激发他们持续奋斗的热情与创造力。

当断则断,处理阻碍者。对于那些因循守旧、不愿配合或故意阻碍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的人员,驻村工作者要有果断处理的决心和勇气。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排除干扰因素,确保乡村发展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有序进行。

三、“坏人”角色的策略:如何有效沟通与推动变革

在驻村工作中扮演“坏人”角色,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确保既能达到目的,又能维护良好的合作关系。

只说问题无引导,工作难行。仅仅指出错误或不足,而不提供任何建设性意见和方向,只会让村干和包村干部感到迷茫与无助,难以接受并做出改变。

有破有立,指明方向。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驻村工作者应结合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给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发展思路。比如,针对乡村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不仅要指出当前销售模式的局限,还要提出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与城市商超对接等具体解决方案,并协助实施。

自我反思共进步。驻村工作者不能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要求他人,也要时常反思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主动与村干和包村干部分享自己的经验教训,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以此增进彼此的信任与理解。

四、“坏人”角色的界限:原则与情感兼顾

驻村工作者在扮演“坏人”角色时,务必坚守一定的原则底线,同时也要兼顾人情世故。

坚守底线,以民为本。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要将村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确保所有决策和行动符合乡村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法律法规要求,绝不能因个人情感或短期利益而妥协。

循序渐进,尊重感受。在推动变革和指出问题时,充分考虑村干和包村干部的接受程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避免过于激进的手段引发强烈的抵触情绪。

提供支持,携手前行。驻村工作者不仅是监督者和批评者,更是乡村发展的同行者和支持者。在指出问题、推动变革的同时,要积极为村干和包村干部提供技术、资源、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共同克服困难,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目标。


驻村工作者如同乡村发展航程中的舵手,要在“好人”与“坏人”角色间灵活切换、精准把握。既要以温情关怀凝聚人心,又要以果敢担当直面挑战,唯有如此,方能引领乡村驶向繁荣富裕的彼岸,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凌晨一点呀
每天写1000字,一年36.5万字,10年365万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