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中医药的浩瀚宝库中,黄芪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卓越的补气功效备受推崇,被誉为“补气第一药”。
《神农本草经》将黄芪做为“补气圣药”,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
在大家心里,黄芪是一味能够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药材,有些人常去药店购买回来泡茶饮,也有不少喜欢炖汤的朋友把黄芪做药膳。
它不仅能帮助我们补足体内之气,还能在气足之后,带来诸多令人惊喜的变化,如减少出汗、增强免疫,让许多困扰我们的健康问题悄然消失。
今天,谈谈就和大家详细分享一下关于黄芪的养生奥秘。
中医用药不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那么简单,气虚也不是喝点黄芪泡水就能解决的。有的朋友感觉气虚,就用黄芪泡水喝,结果不但没好,还上火了。
中医用药讲究辨证、讲究配伍,通过巧妙、精准地搭配, 达到既补气又不上火的效果。
1、小剂量黄芪用于补虚。
对体质稍弱,但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人群,小剂量黄芪可起到温和的补气作用,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
例如,一些经常感觉疲劳、容易感冒的人可以适当使用小剂量黄芪进行调养。
在一些病情较轻的气虚病症中,如轻微的自汗、脾胃气虚导致的食欲欠佳等情况,小剂量黄芪作为配方中的一部分,可以起到辅助补气的作用。
可以用黄芪9-15克泡水喝,或煮粥来进行调理。
2、中等剂量黄芪主治麻木。
黄芪中等剂量主要用于肢体麻木。最出名的莫过于“黄芪桂枝五物汤”。
药物组成: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方中黄芪用3两,是古代治疗血痹病的一张专方。
血痹其实就是因为血脉的闭塞而出现的身体麻木不仁、感觉迟钝,或皮肤增厚的症状,有的人还会有瘙痒、酸麻胀,甚至疼痛、蚁行感、烧灼感、热感等特殊感觉,都可以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3、大剂量的黄芪一般用于止汗、利水、降压。
张仲景有个经典的方子,用了大剂量的黄芪,名为“芪芍桂酒汤”。方中重用黄芪,用到5两,治疗出汗、黄汗。
最后,有的老年人舒张压高且难降的,可用大剂量黄芪。国医大师邓铁涛也曾讲到,“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
02
通过上面的分享,大家了解到不同剂量的黄芪对身体的调理作用。
此时,正是深秋向冬季过度,燥气足,天气变化大,肺部极容易受到影响。下面谈谈再给大家分享几个日常黄芪食疗方中的经典组合用以调理肺部,记得收藏哦!
1、黄芪+麦冬:润肺生津,平衡阴阳
很多人喝单喝黄芪,会出现上火的症状,此时加一味麦冬,就能很好的中和黄芪的温性,与黄芪的温补相结合,一温一寒,既不会过于燥热,又能充分滋养肺部,润肺清心。
取黄芪15克,麦冬10克,500毫升清水,煮沸后转小火慢炖20分钟,待药香四溢,即可滤去药渣,代茶饮用。每日1-2次,连续饮用一周,你会发现,喉咙不再干涩,呼吸也变得更加深长。
2、黄芪+百合:清心安神,润肺止咳
百合也有养阴润肺的功效,同时还能安神,秋天用百合是非常好的,与黄芪同煮,不仅能增强补肺气的效果,还能缓解因肺气不足引起的咳嗽、失眠等症状。
取黄芪20克,百合15克(干品为佳),加水800毫升,煮沸后转小火炖煮30分钟,直至汤汁浓稠。每日晚餐后饮用一次,不久你会发现,睡眠变得更加香甜,咳嗽也不再频繁。
3、黄芪+枸杞+红枣:气血双补,温和不燥
枸杞滋补肝肾,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与黄芪同煮,气血双补,温和不燥。
取黄芪15克,枸杞10克,红枣5颗(去核),加水1000毫升,煮沸后转小火炖煮40分钟,可当日常饮品。每日1-2次,连续饮用两周,朋友们会更有活力,免疫力也会更强。
谈谈最后提醒朋友们:
1、黄芪主要适用于气虚体质的人群,对于实证、热证、阴虚阳亢等体质的人则需慎用。在使用黄芪之前,最好咨询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辨证论治,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2、黄芪的用量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而定,一般来说,常用量为9-30克,过度食用黄芪会造成腹胀、消化不良等。
养生非一日之功,是一场需要持续实践的旅程。在忙碌生活中,莫忘停下脚步关注自己身体。
往期好文
中老年体检时,一定要注意这7个指标!它们都正常,说明你的身体素质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