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定价权——2024Q4基金持仓深度分析丨民生策略

文摘   财经   2025-01-23 17:55   江苏  
文:民生策略团队

联系人:牟一凌/梅锴


▼点击图片即刻抵达民生策略牟一凌专栏

报告导读

2024Q4,被动替代主动的趋势仍在延续,而“回本赎回”进一步加大了主动基金负债端面临的扰动。面对负债端的“缩圈”,当前主动基金对于市场定价的影响可能更加取决于阶段共识。参考2016年至2021年的北上经验,当下依然能够获得增量资金的被动基金与险资,或许为主动基金提供了一条重获定价权的道路。

摘要

一、股票仓位略回落,业绩再度呈现“强者恒强”特征;权益类基金负债端重新遭遇资金净流出。

2024Q4主动偏股基金股票仓位略回落至84.84%,边际上继续增配港股。结构上,股票仓位在90%以上的主动股基的数量/规模占比均回落。2024Q4业绩排名前30%的基金平均录得正收益,2024Q3业绩表现靠前的基金往往在2024Q4有更高概率继续保持更好的业绩排名。负债端方面,2024Q4权益类基金(主动+被动)结束了此前连续9个季度获得负债端增量资金的情形,并遭遇明显的净赎回,但被动替代主动的趋势延续:1)主动基金的净流出规模从2024Q3的1218.67亿元进一步回升至2024Q4的2774.72亿元;2)被动基金则从2024Q3净流入5388.05亿元回落至2024Q4的1641.7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2024Q4“回本赎回”趋势的延续放大了主动基金负债端面临的扰动


二、主动偏股基金:资产端“轮动”与负债端“缩圈”的对抗。

2024Q4主动偏股基金的持仓集中度再度回落,阶段提高了对于3年景气度与盈利波动(ROE稳定性)的诉求。行业上,2024Q4主动偏基主要加仓电子、银行、新能源产业链、化工、钢铁、家电等板块,主要减仓有色、通信、房地产、计算机、医药等板块。值得一提的是,电子板块的配置比例(18.36%)与超配比例(+7.11%)均升至历史新高,相应地,有色板块的超配比例(-0.10%)大幅回落至低配状态,而资源、公用事业等板块则依然被不同程度低配。此外,2024Q4寒武纪-U、北方华创、格力电器新晋成为主动偏股基金的前10大重仓股A股,宁德时代依然是第一大重仓股,而贵州茅台下滑至第三大重仓A股。分重仓不同板块的基金来看,2024Q4主动偏股基金负债端继续遭遇了无差别赎回,从基金自身看,此时持有各行业的基金可能更依赖于主动偏股基金对于该行业的加减仓行为获得绝对收益,而通过负债端被更少的赎回获得相对收益。考虑到主动偏股基金仓位依然处于高位,这意味着主动偏股基金的轮动行为将是未来依然将是影响行业绝对收益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被动基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形成一定共振和对冲,从2024Q4来看,被动基金主要净买入电新、银行、医药、食品饮料、计算机、通信等板块,其中,主动基金与被动基金在电新、银行等行业形成共振,而在医药、食品饮料、计算机、通信等板块形成了一定的对冲。值得关注的是,2024Q4净值创新高+未遭遇历史最大回撤的基金规模占比继续回升,且其依然配置了更多的黄金、白电、铁路等板块。

三、“固收+”基金:负债端继续被明显净赎回,配置上与主动偏股基金共同增配银行、电新等板块。

2024Q4“固收+”基金规模继续回落,股票仓位回落至2020Q3以来的低点。负债端方面,“固收+”基金的新发规模小幅回升,但负债端继续被明显净赎回。配置方面,“固收+”基金主要加仓银行、电力及公用事业、医药、食品饮料、煤炭、交运、石油石化等板块,减仓机械、有色、电子、计算机、汽车、非银等板块。相对主动股基而言,银行、电新是两者主要共同增配方向,有色、计算机、非银等领域则均被两者减持,两者在有电力及公用事业、传统能源、电子、医药、食品饮料方面存在明显分歧。


四、2025年1月以来的市场:退潮之后的反复。

1月以来,各类参与者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撤离,特别是2024Q4市场的主要买入力量(以两融为代表的个人投资者)。而自1月中旬以来,随着政策预期升温与经济数据超预期落地,市场再度经历了快速版“924”行情,参与者层面也经历了从北上+机构ETF主要净买入到以两融为代表的个人投资者主导的过程,相应地,主动基金的仓位也逐步回升。结合前面的讨论,一方面,在面对负债端“缩圈”之时,当前主动基金对于市场定价的影响可能更加取决于阶段共识(集中买入以对抗赎回),但不可忽视的是,主动基金内部的认知差异提高了共识形成的难度。值得关注的是,当下依然能够获得增量资金的被动基金与险资为主动基金的破局提供了思路,参考2016年12月至2021年初的北上经验(详见报告《北上资金的“十年”》),主动基金与被动基金、险资的共识领域可能是未来阻力较小的探路方向,也可能是主动基金重获定价权之路,三类参与者持仓差异的收敛将是重要观测指标;另一方面,在当前主动基金加仓空间相对有限/定价权偏弱的情况下,每一轮新的催化(政策预期、及其他重要事件等)可能带来市场的周期性快速定价:北上+机构ETF率先买入,个人投资者接力,这也是当前市场短期波动的重要微观机制之一。


风险提示测算误差。

报告正文


1 2024Q4主动偏股基金的股票仓位略回落,但继续增配港股;业绩再度呈现“强者恒强”特征;权益类基金(主动+被动)负债端重新遭遇资金净流出,被动替代主动的趋势延续

1.1 2024Q4主动偏股基金仓位略回落,但边际上继续增加了对于港股的配置比例

仓位上,2024Q4主动偏股基金仓位略回落,其中,主动偏股基金的A股仓位回落明显,港股仓位则继续回升,具体而言:主动偏股基金的整体股票仓位从2024Q3的84.89%略回落至2024Q4的84.84%,A股仓位则从2024Q3的75.36%回落至2024Q4的74.08%。值得一提的是,从仓位分布结构来看,股票仓位在90%以上的主动偏股基金的数量/规模占比均回落。

1.2 2024Q4,主动偏股基金的业绩再度呈现“强者恒强”特征

我们将每一期的主动偏股基金按照单季度业绩分为10组,P1、P2、…、P10,其中P1为业绩最差组,P10为业绩最好组。进一步分析发现:

2024Q4,业绩排名前30%的基金(P10、P9、P8组)平均录得正收益,主动偏股基金的业绩再度呈现“强者恒强”特征,具体而言:一方面,业绩排名前10%的基金的平均业绩大多超过了10%,且与业绩排名10%~20%的基金的平均业绩差距较大,明显超过了其他相邻业绩分组的业绩差;另一方面,在2024Q3业绩表现靠前的基金往往在2024Q4有更高概率继续保持更好的业绩排名,而在2024Q3业绩落后的基金则同样有更高概率在2024Q4业绩排名不佳。此外,2024Q4主动偏股基金的业绩最好组(P10)持有标的平均市值继续回落,业绩最差组(P1)持有标的平均市值则依然处于相对高位,绩差基金持仓标的平均市值仍明显高于绩优基金

1.3 2024Q4权益类基金(主动+被动)负债端重新遭遇资金净流出,被动替代主动的趋势延续,“回本赎回”放大了主动偏股基金负债端面临的扰动

2024Q4权益类基金(主动+被动)结束了此前连续9个季度获得负债端增量资金(新发+净申购)的情形,整体遭遇了明显的资金流出,其中,主动偏股基金被明显净赎回且规模环比上升,而被动基金获得增量资金的规模明显回落:具体而言:

1)对于主动偏股基金,2024Q4其新成立规模小幅回升,但存量部分继续被明显净赎回且赎回规模环比回升。整体而言,主动偏股基金的负债端(新发+净申购)遭遇的净流出规模从2024Q3的1218.67亿元回升至2024Q4的2774.72亿元,净流出规模与2021Q2水平相当。值得一提的是,主动偏股基金的负债端(新发+净申购)已经连续7个季度遭遇资金净流出
2)对于被动偏股基金,2024Q4其新成立规模大幅回升,存量部分被净申购规模则显著回落。整体来看,其负债端从2024Q3的5388.05亿元明显回落至2024Q4的1641.76亿元。与主动相对应的是,被动偏股基金的负债端(新发+净申购)已经连续7个季度获得大量增量资金

综合来看,被动偏股基金对于主动偏股基金的替代仍在延续,但“回本赎回”等因素的存在进一步放大了主动偏股基金负债端面临的扰动,而2024Q4末依然有较高比例的主动偏股基金的负债端持有收益率处于赎回概率较高的区间。

2 主动偏股基金:资产端“轮动”与负债端“缩圈”的对抗

2.1 2024Q4主动偏股基金的持仓集中度再度回落

2024Q4主动偏股基金的持仓集中度再度回落,具体来看,无论是主动偏股基金的持仓的CR50、CR100,还是持仓的基尼系数均有所回落,而随着负债端赎回的延续,主动偏股基金对于前50大/100大重仓股的持仓规模占自由流通市值的比例均加速下降。

2.2 认知周期视角:主动偏股基金阶段提高了对于3年景气度(3年净利润增速、3年ROE),与盈利波动(ROE稳定性)的诉求

从认知周期视角看,主动偏股基金对于当期净利润增速的重视程度明显回落,边际而言,主动偏股基金对于过去3年净利润增速、过去3年ROE、ROE稳定性的诉求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这意味着边际而言,主动偏股基金阶段提高了对于3年景气度(3年净利润增速、3年ROE)以及盈利波动(ROE稳定性)的诉求

2.3 2024Q4的配置方向:电子、银行、新能源产业链、化工、钢铁、家电等板块,有色、通信、房地产、计算机、医药等板块被不同程度减配

从风格上看,2024Q4主动偏股基金主要加仓中盘/小盘成长、大盘/小盘价值板块,减配大盘成长与中盘价值板块。对于行业而言,结合超配比例的变动、相对/绝对配置变动来看,2024Q4主动偏股基金主要选择加仓电子、银行、汽车、电新、化工、钢铁、家电等板块,主要减仓有色、通信、房地产、计算机、医药等板块,值得关注的是,主动偏股基金对于电子板块的配置比例(18.36%)与超配比例(+7.11%)均升至其历史新高,相应地,有色板块的超配比例(-0.10%)大幅回落至低配状态,而资源、公用事业等板块则依然被不同程度低配。此外,2024Q4寒武纪-U、北方华创、格力电器新晋成为主动偏股基金的前10大重仓股A股,宁德时代依然是第一大重仓股,而贵州茅台下滑至第三大重仓A股

2.4 主动偏股基金的轮动行为将是未来依然将是影响行业绝对收益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通过对比持有不同行业基金的阿尔法与重仓该板块基金的资产端与负债端特征来看,我们发现:平均而言,新增重仓该行业的基金规模占比、以及重仓该板块的基金负债端净申购情况能够一定程度上解释持有该行业基金的阿尔法情况,且负债端的净申购的解释力度往往更好,即新增重仓该行业的基金规模占比提升、重仓该行业的基金负债端被更多净申购或者更少净赎回时,持有该行业的基金往往有更高的阿尔法

更进一步的,我们计算2024Q4重仓各类板块的基金业绩、机构调仓行为以及负债端申赎情况发现:

(1)2024Q4,选择重仓TMT、军工、商贸零售、消费者服务、纺服、建筑、交运等板块的基金业绩表现靠前,其中,资产端方面,选择重仓电子、计算机、军工、商贸零售、消费者服务、纺服、建筑、交运等板块的基金规模占比均提升,且重仓电子板块的基金规模占比提升显著,而重仓传媒、通信等板块的基金规模占比回落。负债端方面,仅重仓计算机板块的基金被净申购。结合我们在前面的结论:持有电子板块的基金的阿尔法大概率由更多基金选择重仓电子行业驱动

(2)2024Q4选择新增重仓房地产、有色、医药、食品饮料、煤炭等板块的基金业绩表现靠后,且大量基金选择不再重仓上述板块,相应地,重仓上述板块的基金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净赎回。大量基金资产端的不再重仓与负债端的明显赎回是持有上述板块基金业绩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综合来看,2024Q4主动偏股基金负债端继续遭遇了无差别赎回,结合我们在前面的讨论,主动偏股基金负债端的“回本赎回”仍在持续。从基金自身看,此时持有各行业的基金可能更依赖于主动偏股基金对于该行业的加减仓行为获得绝对收益,而通过负债端被更少的赎回获得相对收益

考虑到主动偏股基金仓位依然处于高位,这意味着主动偏股基金的轮动行为将是未来依然将是影响行业绝对收益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过,被动基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形成一定共振和对冲,从2024Q4来看,被动基金主要净买入电新、银行、医药、食品饮料、计算机、通信等板块,其中,主动基金与被动基金在电新、银行等行业形成共振,而在医药、食品饮料、计算机、通信等板块形成了一定的对冲。

2.5 2024Q4净值创新高+未遭遇历史最大回撤的基金:规模占比继续回升,整体处于2022年以来的高点,依然配置了更多的黄金、白电、铁路等板块

按照满足基金净值创新高且未遭遇历史最大回撤作为筛选条件,2024Q4满足当季度净值创新高+未遭遇最大回撤的基金规模占比在继续回升,整体处于2022年以来的高点。上述基金在持仓方面相较于主动偏股基金整体配置了更多的黄金、白电、铁路等,配置了更少的白酒、新能源、消费电子等板块,并在基金季报的“分析与展望”中呈现了对新能源、种业、AI、电力系统、医药、国企等领域更多的关注。

3 “固收+”基金:负债端继续被明显净赎回,配置上与主动偏股基金共同增配银行、电新等板块,在电力及公用事业、传统能源、电子、医药、食品饮料等方面存在明显分歧

3.1 2024Q4“固收+”基金规模继续回落,持有股票/A股的仓位再度回落且股票仓位处于2020Q3以来的低点

2024Q4“固收+”基金规模继续回落,持有股票/A股的仓位再度回落且处于2020Q3以来的低点,具体来看:“固收+”基金的规模从2024Q3的17538.27亿元继续回落至2024Q4的16690.7亿元,而股票/A股的仓位则从2024Q3的9.47%/8.58%回落至2024Q4的8.67%/7.75%,股票仓位处于2020Q3以来的最低点。

3.2 2024Q4“固收+”基金的新发规模小幅回升,负债端继续被明显净赎回

从负债端来看,2024Q4“固收+”基金的新发规模小幅回升,但负债端继续被明显净赎回,相应地,“固收+”基金的被赎回数量比例和规模比例虽有所回落但仍处于相对高位:新成立的“固收+”基金规模从2024Q3的171.10亿元小幅回升至2024Q4的181.20亿元,同时,2024Q4“固收+”基金整体仍被净赎回1430.47亿元,而被赎回的数量/规模占比从2024Q3的76.23%/77.12%回落至2024Q4的72.29%/62.07%但仍处于相对高位。

3.3 “固收+”基金的配置方向:主要加仓银行、电力及公用事业、医药、食品饮料、煤炭、交运、石油石化等板块,主要减仓机械、有色、电子、计算机、汽车、非银等板块

2024Q4“固收+”基金主要加仓银行、电力及公用事业、医药、食品饮料、煤炭、交运、石油石化等板块,主要减仓机械、有色、电子、计算机、汽车、非银等板块。这与主动偏股基金在2024Q4配置方向存在明显差异:银行、电新是两者主要共同增配方向,有色、计算机、非银等领域则均被两者减持,但两者在电力及公用事业、传统能源、电子、医药、食品饮料等方面存在明显分歧。

4 2025年1月以来,各类参与者先不同程度撤离,后A股再度经历了从北上+机构ETF主要净买入转换为两融为代表的个人投资者主导的过程

2025年1月以来,市场各类参与者均呈现了不同程度的撤离,特别是2024Q4市场的主要买入力量(以两融为代表的个人投资者),而自1月中旬以来,随着政策预期升温与经济数据超预期落地,市场再度经历了快速版“924”行情,参与者层面也经历了从北上+机构ETF主要净买入到以两融为代表的个人投资者主导的过程,相应地,主动偏股基金的仓位也逐步回升。

结合前面的讨论,一方面,在面对负债端“缩圈”之时,当前主动基金对于市场定价的影响可能更加取决于阶段共识(集中买入以对抗赎回),但不可忽视的是,主动基金内部的认知差异提高了共识形成的难度。值得关注的是,当下依然能够获得增量资金的被动基金与险资为主动基金的破局提供了思路,参考2016年12月至2021年初的北上经验(详见报告《北上资金的“十年”》),主动基金与被动基金、险资的共识领域可能是未来阻力较小的探路方向,也可能是主动基金重获定价权之路,三类参与者持仓差异的收敛将是重要观测指标;另一方面,在当前主动基金加仓空间相对有限/定价权偏弱的情况下,每一轮新的催化(政策预期、及其他重要事件等)可能带来市场的周期性快速定价:北上+机构ETF率先买入,个人投资者接力,这也是当前市场短期波动的重要微观机制之一。

5 风险提示
测算误差:数值模型是对历史的拟合,拟合本身存在误差,另外,统计样本本身也可能造成测算结果的误差。



▼点击图片即刻抵达民生策略牟一凌专栏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2024Q4基金持仓深度分析:消失的定价权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1月23日
报告撰写:牟一凌 SAC编号S0100521120002 | 梅锴 SAC编号S0100522070001


分析师承诺


本报告署名分析师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登记为注册分析师,基于认真审慎的工作态度、专业严谨的研究方法与分析逻辑得出研究结论,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并对本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负责。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研究人员的研究观点,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研究人员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投资者适当性说明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本账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民生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民生证券研究院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民生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本账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本账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本账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


本报告仅供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


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且预测方法及结果存在一定程度局限性。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刊载的意见、预测不一致的报告,但本公司没有义务和责任及时更新本报告所涉及的内容并通知客户。


本报告所载的全部内容只提供给客户做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客户的投资建议,并非作为买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邀请或保证。客户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所载的内容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本公司也不对因客户使用本报告而导致的任何可能的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公司未确保本报告充分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公司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


本公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本报告涉及的证券或参与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金融交易,亦可向有关公司提供或获取服务。本公司的一位或多位董事、高级职员或/和员工可能担任本报告所提及的公司的董事。


本公司及公司员工在当地法律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向本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以及顾问、咨询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本公司可能与本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若本公司以外的金融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金融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该机构的客户应联系该机构以交易本报告提及的证券或要求获悉更详细的信息。

一凌策略研究
策略牟一凌研究团队。一凌一策略,一花一世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