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家非遗酿造技艺
源自明清国保窖池
中国酿 世界香
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
诚邀您关注《活起来的技艺Ⅳ》
一起见证非遗的魅力
一城人文典故,千秋楚风汉韵。11月29日晚21:00,《活起来的技艺Ⅳ》第七集将在安徽公共频道播出,让我们走进淮南,探寻楚都古城的魅力。
淮南,古名州来,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淮河之滨,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五彩淮南”之称。在本期节目中,主持人马滢、孙鹏飞不仅将跟随文化嘉宾、淮南市博物馆原馆长沈汉清走进博物馆,探寻寿州窑的前世今生;更是沿着历史的足迹来到寿县古城,邂逅独一无二的寿州香草,感受会说话的寿州锣鼓。
01 寿州窑陶瓷制作技艺
江淮腹地,楚韵悠长。淮南这片沃土上分布着众多遗珍,寿州窑便是其中之一。
它创烧于南朝,早期以烧制青瓷为主。到了隋唐时期,在南青北白的盛名之下,寿州窑并没有一味的跟风模仿,而是在工艺的改进中不断探索,烧制出温润明艳的黄釉色,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中别具一格的“黄金时代”。
唐代陆羽《茶经》中完整地记述了茶叶从生产至品饮的全部过程,也从品茶用具的角度,记录了当时全国各个重要的瓷器烧造的窑口,寿州窑就名列其中,这也再次佐证了寿州窑在隋唐时期就已经是中国著名窑场之一。
看似简单的黄釉,却也有着细节之处的千变万化。不同的色调质感,使得寿州窑瓷器呈现出统一协调而又丰富多彩的风格和气韵。
地处江淮流域的寿州窑,融合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兼具南北方窑口特色。早期寿州窑产品种类偏少,以碗、壶等生活实用器型为主,但在造型上线条流畅、富于变化。时至隋唐时期,随着烧造技术提高,生产规模扩大,寿州窑器物种类也逐渐丰富,形态各异、设计精巧的摆件、工艺瓷器也随之出现,体现出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02 寿州香草制作技艺
03 寿州锣鼓
能歌善吟、崇尚艺术的楚风代代相袭,加上淮河文化带来的北方气息,以热烈奔放的舞蹈来表达内心的感情,渐渐成为当地人的习俗,寿州锣鼓正是千百年来这片土地文化积淀的产物。2006年寿州锣鼓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寿州锣鼓所用乐器,除通常的大筛锣、大腰鼓、大小钹、手锣之外,与众不同的是所用主锣为厚重的钢锣,声音清脆、洪亮,声播数里,具有浓郁的楚文化韵味;而鼓点高亢激昂、错落有致,如同战场上万马奔腾,气势磅礴。
寿州锣鼓传承发展
锣鼓铿锵,舞步轻盈,一路走来,寿州锣鼓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并在寿县以及沿淮周边世代相传,它不仅有着广泛的传统基础,如今,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
像王传阳一样,听着锣鼓声长大的孩子,对这种传统艺术似乎有着血脉里的亲近,那是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他们跟随师傅们敲响锣鼓,组成大大小小的锣鼓队,也让寿州锣鼓走出古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并获得山花奖、全国鼓王等多项荣誉。
声如洪钟,响遏行云。寿州锣鼓传承的鼓点从未停息,时至今日仍激情澎湃地回荡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焕发出耀眼的青春光彩。
江淮腹地,楚韵悠长。每一项非遗、每一种传统技艺都承载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也承载着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深情。
11月29日晚21:00,古井贡酒·年份原浆古20《活起来的技艺Ⅳ》第7集《淮风悠远楚韵长》将浓情献映,让我们一起走进淮南,感受楚风汉韵背后精彩故事。
Tip:《活起来的技艺Ⅳ》节目播出期间,锁定安徽公共频道,扫描电视屏幕上二维码,参与节目互动,赢取古井贡酒·年份原浆提供的精美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