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S|CART疗法后体位性低血压的高风险因素与临床应对

健康   健康   2024-09-20 22:42   上海  

iCardioOncology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通过基因改造患者的T细胞,使其能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这一技术已经在复发性和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尽管CART疗法带来了持久的治疗效果,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多个器官,其中以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神经毒性最为常见。

在临床实践中,CRS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因子(如IL-6)介导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患者通常表现为发热、低血压和缺氧等症状。虽然大多数CRS症状较为轻微,但如果未能及时处理,严重的CRS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目前,CRS的常见治疗方法是使用托珠单抗(一种针对IL-6的抗体)以及糖皮质激素以减轻症状。此外,CART治疗也可能引发神经毒性,通常表现为头痛、焦虑、谵妄等症状,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癫痫发作和昏迷。

尽管CART疗法的神经毒性和CRS在临床研究中已广为人知,近年来才逐渐发现CART疗法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接受CART治疗的患者中,部分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新发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甚至心血管死亡。在一些病例中,这些心血管问题与较高级别的CRS有关,并且伴随着肌钙蛋白水平的升高,提示这些患者心脏受损风险增加。

近期,一项单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首次详细报告了CART治疗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涵盖了从2018年至2020年期间在某中心接受CD-19靶向CART疗法的患者,重点关注CART治疗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在这项研究中,共有33名患者参与,其中79%的患者在CART治疗后出现了体位性低血压。与普通老年人群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相比,CART治疗后的发生率显著更高,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仅约为20%。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岁,而没有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平均年龄仅为49岁。此外,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较低,平均为27.9,而未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的平均BMI为32.2。研究还发现,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与CRS等级密切相关。患有2级CRS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而症状较轻的1级CRS患者则相对较少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研究还显示,患者的低舒张压和收缩压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有着显著关联。然而,研究表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在药物治疗方面,少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接受了氟氢可的松或米多君治疗。在CART治疗前,β受体阻滞剂和抗抑郁药是这些患者的常见药物,而在CART治疗后,抗抑郁药成为了最常见的处方药物类别。在研究中,33名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中有64%报告出现了症状,如头晕和疲劳。尤其是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症状,提示高血压可能是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令人意外的是,有症状患者的住院时间反而较短,平均为15天,而无症状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平均为21天。尽管这一发现与预期相反,但研究未能给出确切的机制解释。

体位性低血压不仅在普通人群中常见,在CART治疗后这一现象的发生率也显著增加。这提示临床医生应密切监测CART疗法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特别是在年龄较大或BMI较低的患者中。尽管CRS的严重程度与低血压有关,但研究表明,CRS并非体位性低血压的主要原因,临床医生在处理CART疗法不良反应时,不应仅仅关注CRS,还需考虑其他可能的因素。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包括更大样本量的研究,以验证这些发现是否可以推广至更广泛的CART患者群体。此外,进一步研究还应探讨体位性低血压是否与其他不良后果(如跌倒、心血管事件)相关。总之,随着对CART疗法不良反应的研究不断深入,医生应更加重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减少患者的风险并优化治疗效果。

文献出处:

CD-19 CART therapy andorthostatic hypotension: a single 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Ashish Patel1 , Joshua Levenson , Ziyu Huang, Mounzer Agha and Kathleen Dorritie,Patel et al. Cardio-Oncology (2022) 8:6





【三度医学】作为ICOS-中国官方合作媒体,力邀学科同道编译与分享围绕肿瘤心脏病学相关的学术进展与前沿动态。该专栏面向全国征稿,诚邀您的关注与参与!



▼ 请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三度医学"立场无关。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联系本站(service@icardiooncology.cn)获得授权,且在醒目处注明 “转自三度医学 - iCardioOncology”。


会议 | 专栏 | 科研 | 医学会 | 数据 | 平台

Conference | Topic | Scientific | Society | Big-Data | Platform


三度医学
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网(CiON)
微信小助手: SandraMed
微信公众号: 三度医学 / iCardioOncology
医生专属互动内容平台: www.iCardioOncology.com
服务邮箱: Service@SanMed.cn


三度医学
三度医学(SanMed)是新兴交叉学科开拓者,前沿医学的推动者。致力于打造全球视野的医学平台,助力健康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