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修订和延长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议定书》,将原定于2024年8月到期的科技合作协议延长了五年。表面上看,这一举措无疑是中美在科技领域持续合作的一次积极展示。然而,深入剖析背后更为复杂的政治博弈与战略考量,尤其是特朗普即将重返白宫后可能的反应,我们不禁要问,这份协议的未来究竟何去何从?
协议的延长,表面上是两国科技领域合作的延续,内容涵盖了从互派科学家、学者、专家到技术信息交换、联合研发等多个方面。回顾过去,这份协议为中国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尤其是在基础科研和技术引进方面。自协议生效以来,大量中国学者和留学生赴美深造,站在全球前沿科技的舞台上,带回了宝贵的知识与经验。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到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引进,无不彰显着这份协议在推动中国科技崛起方面的独特贡献。
然而,协议的修订并非没有争议。新的协议明确将合作限定于政府层面的“基础研究”,并加强了跨部门审查。这一调整显然是美国方面对协议潜在安全风险的回应,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即将上台的背景下。特朗普一向以打破前任政府的协议和政策为标志,新的修订无疑是为了缓解美国内部对这一协议的反对声音,避免特朗普上台后彻底废除这份协议。
特朗普政府的立场,显然不会停留在科技合作上。作为一位政策风格极为强硬的领导人,特朗普无疑会以“美国优先”为指引,加大对中国的经济打压,特别是在科技和军事领域的竞争上。他可能会利用这一协议作为施压的工具,逼迫中国在全球技术竞争中做出更多妥协。更糟糕的是,共和党内部的强硬态度,可能让特朗普找到撕毁协议的理由或手段,让这份本应带来双方合作的协议最终沦为一纸空文。
对中国而言,面对即将到来的挑战,显然不容小觑。从经济、科技到军事,中美竞争日益加剧的趋势已经不可忽视。特朗普的政策预期或将进一步恶化两国关系,推动美国对中国加征更多关税,并强化其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此,中方必然会作出相应的反制措施,以捍卫国家利益。美国的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做法,终究无法得逞,中方的坚定立场与独立自主的发展路径,将成为应对挑战的关键。
与此同时,在全球技术和军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不仅仅限于经贸领域。特朗普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愈发强硬,意图通过一系列措施打压中国的崛起,尤其是在全球技术和军事方面的影响力。然而,这种“逆全球化”的政策走向,势必会迎来中方的反击。中国必然会坚定捍卫自身利益,拒绝美国的无理要求,同时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综合国力。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提名的国务卿候选人马可·鲁比奥,作为一名长期主张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立场的政治人物,未来可能会推动更加严格的外交政策。鲁比奥提议加强对中国科研合作的审查,反映了美国部分精英阶层对中国技术崛起的深深焦虑。而在这种背景下,中美双方的合作无疑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中方不会因外部威胁而改变自身战略方向,正如中国一贯的立场,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