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EWORK
智库知识服务平台
eeework.com
导读
本期内容整理了《苏州市城市微更新建设指引(试行)》 的主要内容。
该报告由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 2023 年 1 月发布。在苏州市城市建设转向存量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空间诉求增加的背景下,为落实《苏州市城市更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部署,规范引导城市微更新建设,打造城市微更新品牌,满足人民对优质公共空间的需求而制定。
本期文章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六个类型空间的更新内容和要点及其案例解析。
文末附内容全文
内容概述
报告围绕苏州市城市微更新建设展开,首先在总则中明确编制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基本概念及空间类型。随后的分类建设指引,针对宜居住区、口袋公园、活力街巷、魅力街角、特征空间、艺术空间六类空间,分别提出建设目标、更新内容与要点。工作机制引导部分,介绍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等四种工作模式,以及营商、公众、维护等配套机制,并对方案成果的内容与公示公开程序提出要求。附录还列举了国内外丰富的城市微更新案例,为相关建设工作提供参考范例 。
△ 内容框架
六大类型空间的更新内容和要点
该指引围绕宜居住区、口袋公园、活力街巷、魅力街角、特征空间、艺术空间六类空间,明确更新内容与要点,旨在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下面从这六类空间出发,分别阐述其更新内容与要点,呈现城市微更新建设的关键方向。
一、宜居住区
更新内容:聚焦低效闲置建筑空间、消极闲散活动场地、杂乱景观环境、老旧破损服务设施等要素。涵盖建筑功能更新、风貌改造,活动场地设施增设与优化,景观环境的入口、绿地等区域改善,以及便民、市政等服务设施的增补与维护。
更新要点:建筑空间上,依建筑情况确定更新方向,改善建筑内外环境与功能设施;活动场地利用闲置空间增设场地与设施,依人群需求设计;景观环境从入口、绿地等方面提升,落实海绵城市理念;服务设施按居民需求调整增补,完善市政设施。
二、口袋公园
更新内容:针对存量闲置地块等空间,更新功能引导、设施设置、植物配置、地面铺装、交通组织等方面。功能上涵盖休闲、儿童、老年、运动、文化科普等;设施包括便民、市政、标识、景观小品等;植物注重适地适树与搭配;地面铺装考虑海绵、防滑与艺术设计;交通涉及流线、停车与开放可达性。
更新要点:功能引导依人群需求增设场地与设施,满足不同人群活动;设施设置按需求调整增补,完善各类设施并注重设计;植物配置选适宜植物合理搭配,建设林荫空间;地面铺装依功能选材料,注重艺术效果;交通组织优化流线,设置停车空间,保障开放可达。
三、活力街巷
更新内容:针对苏州特色街巷,更新建筑风貌、道路交通、景观环境、服务设施、文化记忆等。建筑涉及风貌、亮化与功能;交通包括人车分流、慢行优化等;景观有围墙、绿化、海绵设施等;服务涵盖街道家具、标识等各类设施;文化包含传承、物质与非遗保护。
更新要点:建筑风貌改善外立面,优化亮化与功能;道路交通实行人车分流,优化慢行与停车;景观环境设计围墙,优化绿化与海绵设施,设置公共艺术与节点空间;服务设施依需求规划布局,完善各类设施并提升智能化;文化记忆保护街巷肌理与各类文化要素。
四、魅力街角
更新内容:针对街头转角小微空间,更新功能引导、场地组织、景观设计、艺术表达等。功能有活化、设施增补与智慧互动;场地包括流线、步行与铺装;景观涉及序列、家具与主题;艺术涵盖设计、小品与展陈。
更新要点:功能引导利用剩余空间补足功能,增设服务设施,采用智能化技术;场地组织梳理流线,拓宽步行空间,美化铺装;景观设计营造景观序列,植入家具,策划主题;艺术表达进行特色设计,设置艺术作品与展陈空间。
五、特征空间
更新内容:针对苏州特色的桥头等空间,更新空间风貌、功能活化、景观设计、文化展示等。风貌含延续、物质与非遗保护;功能有活化、共生与文旅体验;景观涉及整治、设施与场所;文化包含再现、传承与公众参与。
更新要点:空间风貌保护延续传统风貌,保护各类文化要素;功能活化利用既有建筑,鼓励原住民参与,完善文旅功能;景观设计整治环境,完善设施,营造场所;文化展示通过多种形式再现文化,策划活动,鼓励公众参与。
六、艺术空间
更新内容:针对有潜力公共空间,更新艺术介入、功能植入、景观设计等。艺术涉及资源活化、文化传承、赋能与主题;功能包括消极空间改造、多元体验、设施与活力空间;景观涵盖提升、场所与智慧场景。
更新要点:艺术介入挖掘特色元素,传承文化,进行艺术设计与主题策划;功能植入改造消极空间,设置多元功能,完善设施,激发活力;景观设计优化植被,营造场所,打造智慧场景。
城市微更新案例
附录还列举了国内外丰富的城市微更新案例,为相关建设工作提供参考范例 。下面是部分案例解析(更多案例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案例1:昆山致和塘南岸花意街巷改造
项目类型:微更新x活力街巷
项目规模:3641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更新时间:2021年
还原水韵昆山记忆,塑造有爱街道
边界活化,提升城市街区的可步行性;利用小区围墙、水榭廊架、月洞门以及色彩鲜艳的主题标识,增加狭小U型街道的景深和街景层次,提升街道城市界面的美观性。分时错峰的多重复合功能,提升城市空间的高效能利用;科学整合散乱停车区域,并实施日间对社会车辆开放、夜间满足小区居民停车需求的分时利用。
案例2:上海愚园路墙面美术馆
项目类型:微更新x活力街巷
项目规模:1平方米
更新机制:企业主导
更新时间:2017年
利用沿街围墙,打造街头美术馆
这座总长5.2米,紧贴墙面,占地不到1平米的超薄美术馆是一座为愚园路的路人设计的美术馆,路人通过发光的细条形窗向内窥视,欣赏馆内艺术品。
由企业发起项目、设计建设和维护运营
该项目是AssBook设计食堂发起的2017年城事设计节的环节之一,但因为受到周边社区的喜爱,而被保留下来并由UNITU进行运营,路人可以通过扫描墙馆边的二维码,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向运营方UNITU进行投稿。每个月,UNITU都会筛选一位路人艺术家的作品展示在墙馆内。因此,它是一座从展出到观展完全属于路人的社区美术馆。
案例3:成都华西坝大学路城市微更新
项目类型:微更新x活力街巷
项目规模:2200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
更新时间:2021年
挖掘地域文化,营造特色街巷
发掘华西大学的悠久历史,打造“时光之河”展示长廊,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大学路打造成一条生长的街道博物馆,满足游客了解历史、参观游览的目的性需求。
人车分流,道路、绿化、街道家具一体化设计
大学路原是一条单向双车道,设计将绿化和街道家具作为隔离带,充分实现人车分流,打造了互不干扰的慢行与车行系统。
案例4:重庆万州吉祥街改造更新
项目类型:微更新x活力街巷
项目规模:2400平方米
更新机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
更新时间:2021年
现代街区与老旧生活区共生
项目前靠新商业,背靠老旧居民区,设计既要解决和提升本地市民的生活需求,也要适当的引入了网红业态,吸引时尚年轻消费群体。保留场地原有结构、树木,围绕现有的黄葛树打造月光剧场,室外书屋等居民活动空间。对不能移除的防滑桩、沼气池、杂乱的管线、空调外机等采用包裹铝板的手法,使其变成类似于穿孔板形式的剧场文化墙。
营商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更新
合理的商业运营与植入,才能真正的使改造过后的空间活化利用起来,对场地进行整体的梳理,对于部分临街建筑进行改造与重建,打造网红咖啡店,结合场地打造灵活市集,预留足量空间,满足特定时节的市集、营销展示等活动需求。带动老街的地摊儿经济,置入新的时尚业态,为街巷注入互动性和时尚性的活力体验。
通过景观墙体和装置,延续文化记忆
除了延续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居民本身的生活文化,设计把场地本身承载着记忆的东西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在场地置入城市记忆,通过景观的手法,将万州港过去的记忆文化载体,演变成我们的景观墙体、景观装置等景观元素。让居民和游客走到这个空间的时候都可以跟场地产生共鸣,成为连接生活和文化的记忆纽带。
文本预览
文本获取
上述报告可登录EEEWORK设计智库进行查看和下载(仅EEEWORK付费会员权限)
电脑端
打开网址:http://eeework.com/folder/432499
△电脑端界面
手机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本
△点击图片,查看报告库操作说明
相关内容推荐阅读,复制并打开网址查看
(仅限付费会员权限)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
http://eeework.com/folder/424664
●重庆市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导则
http://eeework.com/folder/432500
●苏州市城市更新技术导则(试行)
http://eeework.com/folder/432498
●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
http://eeework.com/folder/43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