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EWORK
智库知识服务平台
eeework.com
导读
为了可以因地制宜探索完善城市更新项目组织机制、实施模式、支持政策、技术方法等,及时总结经验做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第一批28个),分两期介绍。
上期主要介绍了建筑更新、老旧小区、完整社区和活力街区等四种类型详见文章:《8大类28个城市更新经典案例(上)》
今天再继续介绍城市功能完善、基础设施更新、城市生态修复、历史文化保护等典范案例。
文末附报告全文
城市功能完善类型
江西省南昌市雷公坳文化体育产业园项目在保护基础上盘活高速服务区,转型为文化体育综合体;陕西省西安市建国门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项目微更新改造,融合文商旅业态;上海市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科学组织、精细设计并科技赋能,提升特殊人群使用体验,完善城市功能。
案例 12:
江西省南昌市雷公坳文化体育产业园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功能完善
项目概述:原为江西昌九至昌樟高速公路服务区,1996 年投入使用,占地约 207 亩,建筑面积 5.8 万平方米,2007 年所在高速段被调整为城市快速路,服务区功能丧失,原设施和用地闲置。2019 年通过分期分区集中连片改造利用,2021 年 10 月全面投入运营。
项目借鉴:
在保护中实现盘活利用:省属国有平台公司引入上海某集团,在产权等不变基础上,对原服务区统一规划、连片改造,实现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历史建筑焕发活力、环境品质提升。
以产业转型带动有机更新:从传统高速公路服务区改造升级为文化体育服务综合体,优化产业功能布局,2022 年园区营业收入近 10 亿元,年接待近 100 万人次,年税收 5 千万元,带动就业近 2 千人,目前该地块及房屋估值近 15 亿元。
案例 13:
陕西省西安市建国门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功能完善
项目概述:位于明城墙内的东南城脚,占地约 9.75 亩,分布着许多建筑。2019 年,以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方式,坚持 “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 和 “保持菜市场的市井风貌” 原则,改造沿街商业用房,丰富业态,2021 年 5 月正式运营。
项目借鉴:
实施微更新、轻改造:最大限度保留街区肌理、建筑本体结构,依托菜市场日常气息,打造集文化等多元业态为一体的城市复兴样板街区。
统一规划设计:对项目及周边进行统一规划设计,融入时尚元素,改造建筑立面,修缮环境设施,营造特色场所空间。
实施主体自主运营:社会资本投入升级改造并运营,根据需求引进多元业态,打造兼具多种气息的西安文化新地标。
案例 14:
上海市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功能完善
项目概述:位于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全长 15.5 公里。为让残疾人、老年人方便走进滨江,区政府提出创建 “杨浦滨江空间无障碍创新示范区”。2023 年底完成 6.7 公里示范段和贯通段建设,实现滨江沿岸设施等无障碍。
项目借鉴:
科学有序组织实施:组建工作小组,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组织各方力量,编制相关导则,全面科学指导项目分阶段有序实施。
注重专业化精细化设计:以拥有良好的滨江视野为目标,对扶手等 20 多个节点设施进行无障碍提升改造,升级完善通行等 3 大系统,让群众便捷到达亲水平台。
科技赋能游览体验:开发智能语音导览等产品,打造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部署自动感应导览机,提高特殊人群游览体验,部署户外求助设备,提供紧急救援服务。
绿之丘东侧无障碍坡道
绿之丘南侧改造前后
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类型
广东省广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项目搭建平台、汇聚数据并打造产业体系,提升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上海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一网统管” 项目建立指挥平台、科技赋能并考核评估,形成高效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体系;安徽省合肥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项目构建安全运行系统、风险处置机制并打造产业集群;福建省福州市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建设项目建立联排联调体系、监测等体系并注重平急两用;上海市静安区固体废弃物流转中心更新项目建立协调和民意尊重机制,提升转运能力,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稳定运行。
案例 15:
广东省广州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项目概述:于 2021 年正式发布,累计投入约 1.2 亿元,以制定 CIM 标准体系等为主线,搭建全市城市建设一张三维底图,并开展多项应用探索,城市智慧化管理和精细化治理水平大幅提升。
项目借鉴:
1、搭建高效的 CIM 基础平台:研发相关技术,搭建涵盖多个功能的智能化 CIM 基础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实时融合表达。
2、汇聚多源数据:构建全市域三维地形地貌和城市建筑白模,重点区域现状模型和多个 BIM 单体,汇聚地下管线等数据,形成信息共享目录,推动多类数据资源共建共享。
3、打造 “CIM+” 产业体系:开展城市更新等应用,培育相关产业链,以广州设计之都二期和黄埔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园为领建园区,拓展关联园区,打造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 “2+4” 产业版图。
广州CIM基础平台
案例 16:
上海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一网统管” 建设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项目概述:源于上海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2005 年 4 月开始探索城市网格化管理路径,经过建设完善,发展成用于支撑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平台之一,形成综合管理监督指挥体系。
项目借鉴:
建立三级指挥平台:依托 “一网统管” 理念,开发系统功能,在市级平台等方面发挥相应作用。
科技赋能城市治理:建成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多种设备和视频的实时接入和智能分析,融合 12345 热线数据,建立管理闭环。
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市城运中心联合市住房城乡建设管委考核区城运中心,区委组织部门考核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区纪委监委开展监督考评,实现对相关区域和人员的科学考核。
案例 17:
安徽省合肥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项目概述:于 2016 年启动,按照 “点、线、面” 相结合的原则,分三期建设,从人口、管线密集区扩展到全域,构建起涵盖燃气等 8 大领域的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总投资约 16 亿元。
项目借鉴:
建设安全运行系统:研发关键技术,建设监测预警平台,开展全域示范应用,布设各类传感设备,形成城市安全风险等级图。
建立风险处置机制:成立监测中心,印发工作规程,形成预警处置机制,保证风险监测预警时效性和处置规范性。
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集团为龙头等的生态圈,集聚重点企业,相关产业规模超 500 亿。
案例 18:
福建省福州市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建设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项目概述:于 2017 年启动建设,采用信息技术,汇聚多部门基础数据,建设城区水系科学调度系统。
项目借鉴:
建立联排联调指挥体系:整合多部门管水权限,组合完善相关功能,实现联排联调中心一家统管,确保调度指令可直达等管控效率。
构建监测、分析、调度三个体系:在主城区布设监测感知和自动化控制等单元,构建 “眼、脑、手” 体系,用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注重平急两用:汛时助力防台防涝,非汛时化身生态水系管理工具,群闸联动,精准开展生态补水。
案例 19:
上海市静安区固体废弃物流转中心更新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
项目概述:改造前内部设备陈旧等问题突出,2020 年启动改造,通过优化布局等,实现从单一生产作业场所转变为综合性场所。
项目借鉴:
建立协调机制:相关部门充分研判不可控因素,以属地街道为主体,做好周边居民协调配合工作。
充分尊重民意:考虑居民原有生活习惯,只改内部不改外部,施工期间二层街心花园对外开放,避免焦点集中影响项目实施,改造期间未发生市民投诉或信访事件。
提升转运能力:规划设计时重点在原有空间内做功能调整分割,新增会议室等场地均在原场内空间腾挪,改造后生活垃圾转运能力提升,日转运量提高。
城市生态修复类型
安徽省合肥市园博园项目重塑生态、打造海绵城市、保留建筑并推进规划运营一体化;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景区保护提升项目治理灾害、完善功能并实现山水融合;广东省深圳市茅洲河治理项目创新体制、循环用水并一体化管理;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更新项目结合防洪与生态、整体与微改造、文化传承与运营,提升沿江生态品质。
案例 20:
安徽省合肥市园博园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生态修复
项目概述:位于合肥市原骆岗机场跑道以东,总面积 323 公顷,原为骆岗机场旧址,于 2022 年 8 月启动,完整保留 3 公里长的机场跑道,通过景观地形重塑等方式,将原有航站楼改造为城市建设馆,打造绿色共享的城市公园。
项目借鉴:
1、重塑园区生态功能:开展区域生态资源评估和场地评估,识别重要生态功能。通过地形塑造、植物风貌打造、土壤改良等方式重塑场地自然风貌,保留乔木近万株,让硬化面积达 31% 的旧机场转化为蓝绿空间占比超 75% 的城市生态功能区。
2、打造海绵城市公园:采用透水铺装、植草沟、溢流雨水管网等手段,打造近 30 万平方米下沉式绿地,疏浚建设水系和湿地超 1000 亩,运用雨水回收、海绵设施净化、水生动植物净化吸收、补水置换净化等技术,实现区域内水系统自平衡、自循环、自净化。
3、最大程度保留保护既有建筑:采取 “以留为主,改、拆、移为辅” 的手法更新建筑,坚持用地边界不变、街巷布局及尺度肌理不变、院落组合格局及特点不变,将骆岗机场 16 万平方米的老建筑群改造为 “食住行游购娱” 一体的园博小镇。
4、“规划、业态、运营” 一体推进:坚持 “业态先行、运营前置”,引入运动、文创、体验、游购、科普、康养等各类绿色休闲产业,同步推进项目建设,实现 “开园即开业”。
△合肥园博园城市更新片区项目效果图
案例 21: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景区保护提升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生态修复
项目概述:位于延安市城区中心,受 “三山两河” 特殊地形限制,群众在山体靠山切坡自建大量窑洞,布局散乱、人景争地问题突出,山体生态破坏严重,影响革命圣地形象。2017 年启动保护提升工程,加大山体修复力度,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
项目借鉴:
强化地质灾害治理:针对滑塌的边坡、山体栈道、两侧岩石和窑洞滑塌等安全隐患进行加固处理,实施排洪及水土保持工程。在此基础上系统性生态修复,重建山体生态,恢复景区环境原貌,提升景区环境品质和安全性。
完善服务功能:优化空间格局,植入旅游服务咨询、博物展览、咖啡厅、书吧、休息等功能,采用地景化的建筑处理,屋顶空间与景观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具有纪念性、瞻仰性和朝圣特征的空间格局。
实现山水融合:保留并修复部分山体窑洞,通过梳理宝塔山、南川河、城市的关系,将建筑融入山水之间,建筑风格延续地域文化特色,实现新旧建筑交融共生。
案例 22:
广东省深圳市茅洲河治理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生态修复
项目概述: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受快速城市化、人口过度集中、环境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影响,茅洲河流域内 55 条干支流水质曾全部为劣 Ⅴ 类,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和周边居民生活。2016 年以来通过科学、精准、依法治污,实现了黑臭水道向秀水美景的转变。
项目借鉴:
创新流域治理体制机制:成立流域管理中心,统筹调度流域水治理工作,破解流域内不同管理单位之间职责不清、调度不畅、多头管理等问题。采用 EPC 总承包模式,以流域为单元将治水项目整体打包,形成 “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 新模式,推动治水项目质量和效率提升。
实现污水处理回用良性循环:坚持全市域雨污分流的技术路线,推动治水从末端截流向源头治理转变,流域内新增污水处理能力 81 万吨、总污水处理规模达到 120 万吨 / 日,出水水质均达到准 Ⅳ 类以上。建成全流域补水网络,对 39 条支流每天生态补水 96 万吨,提升水环境容量,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 2578 个,基本实现 “污水全收集、收集全处理、处理全达标”。
实行 “厂 - 网 - 河” 一体化管理: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质目标为导向,推行全市域排水管理进小区,提升水务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构建以社区河长为支点,融合社会综治网和排水管养网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多方联动、条块结合、齐抓共管。
案例 23:
江西省九江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更新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生态修复
项目概述:位于浔阳区琵琶亭沿滨江路至经开区新开河口岸线,总长约 11.2 公里。在城市体检中针对市民 “临江不见江” 问题,通过统一规划、整合资源、构建完整防洪体系等措施,提升沿江生态品质,成为九江文化旅游的新地标。
项目借鉴:
防洪安全底线与水环境品质提升相结合:严格按照防洪标准加固整治长江岸坡,背水面 20 米范围内不新建永久性大中型构筑物,使长江干堤和已建护岸工程构成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坚持绿色生态理念,推进沿江生态廊道和海绵城市建设。
整体改造与微空间改造相结合:通过滨江绿道整体贯通及路侧绿化提升、琵琶亭景区绿化景观提升,以及锁江楼、浔阳楼、莲花广场等改造,打开沿江视野,形成江城联动格局。
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潮流文化相结合:对沿江景点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实现文化与旅游、生态与旅游等业态有机融合,让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形成良性互动。
项目建设与运营前置相结合:运营方提前参与前期改造方案设计,项目改造完成后,形成文化旅游、特色餐饮、休闲购物、水上观光等多业态综合体。开园半年来,策划举办各类主题活动 30 余场次,累计接待游客 140 万余人次,同比增长 200%。
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类型
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建立制度、修旧如旧并促进文旅融合;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保留居民、吸引资本并活化古建;江西省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注重保护传承与有机更新,创新消防验收机制;北京市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整合房屋资源、整治环境并精准招商;江苏省南京市老城南小西湖片区保护更新项目探索微管廊模式、利用资金政策并完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
案例 24:
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项目概述:位于福州市古城核心区,规划总面积 39.81 公顷,迄今仍较完整保留着鱼骨状街巷格局。2006 年以来,街区修复坚持 “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 的原则,通过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国企示范、公众参与,最大限度保护历史遗存、传承城市文脉、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区域整体复兴的实施途径。
项目借鉴:
建立保护修缮制度:以保护规划为引领,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古建筑搬迁修复以及资金使用等办法,完成消防专项规划,强化街区有机更新的资金支持、产业引导、安全韧性等政策研究。
做到修旧如旧:为保护街区整体风貌的原真性,组织专业设计团队和具有文物保护资质的施工队伍,共同进行修缮。目前,累计修复 26 处文物保护单位、100 余处未定级文物点、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完工总面积约 26 万平方米。
促进文旅融合:以 “文化 + 文创” 为主导,加强业态准入管控与传统业态扶持,吸引脱胎漆器、中华老字号等 54 家企业入驻,文化文创类占比超 60%,连续 8 年接待游客量突破千万人次。
EEEWORK付费会员可直接打开案例库查看案例更多内容:http://eeework.com/folder/432940
案例 25: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项目概述: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面积约为 116 公顷,街区改造前存在传统民居老化破损、基础设施薄弱、空间风貌品质参差等问题。近年来,苏州市深挖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文脉内涵,高质量、精细化推进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工程,取得较好效果。
项目借鉴:
保留部分原居民:针对古建老宅产权分散复杂的情况,积极组织房屋原居民开展协商协调,通过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留住老宅格局机理,留住原居民、老街坊,延续老城的生活方式、社区网络和历史文脉。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采用 “政府支持引导 - 国企提供存量资产 - 民企投资运营” 的方式,共同推动片区更新。如东升里 13 号为国有资产,由民企租赁后设计、投资建设并负责商业运营,并享受运营的全部收益。
带动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苏州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卫道观前潘宅” 整体改造为苏州城建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区属国企先后修缮顾家花园 13 号、悬桥巷 47 号等古建老宅,修缮后重点面向上市公司等各类高端市场主体进行推介,以姑苏千年文脉赋能当代企业发展,打造姑苏 “城市会客厅”。
EEEWORK付费会员可直接打开案例库查看案例更多内容:
http://eeework.com/folder/432941
案例 26:
江西省景德镇市陶阳里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项目概述:位于景德镇传统老城片区,规划用地面积 334.74 亩,总建筑面积约 20 万平方米。近年来,景德镇通过对御窑厂遗址和周边 108 条老里弄、明清窑作群以及近现代陶瓷工业遗产的更新改造,由老城区改造向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转型,使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既有 “书卷气”,更有 “烟火气”。
项目借鉴:
注重保护传承:以景德镇 “申遗” 为龙头,以御窑厂为核心,以 “三陶一区” 为重点,对老街区、老厂区、老里弄和老窑址等实施立体控制和保护,通过文化赋能,修缮形成瓷文化研学体验基地,传统制瓷研学修学及展示中心,重新激活街区内的瓷文化,再现景德镇 1000 年陶瓷文化遗迹、600 年御窑文化遗址和 100 年陶瓷工业遗存。
注重有机更新:坚持以 “留” 为主的小微更新,通过 80% 以上的留、改及小部分的拆违、新建,最大化保护不同时代的遗存。严格按照配角原则、织补性原则,尊重周边街区风貌环境与老地形,填补停车功能不足等短板。
创新消防验收机制:通过综合消防验收,创新技术标准、实行特例特审、建立智慧消防系统和群防群治机制,妥善处理好修缮保护与消防验收的关系。制定《景德镇市历史城区修缮保护及老厂区老厂房更新改造工程项目消防管理暂行规定》,为该项目提供政策支持。
EEEWORK付费会员可直接打开案例库查看案例更多内容:http://eeework.com/folder/432942
案例 27:
北京市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项目概述:位于石景山区中部,占地 34.46 公顷,区域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 2 处、市级文保单位 2 处、区级文保单位 17 处、有价值院落 37 处。2020 年以来,借鉴共生院模式,以点带面打造 1000 平方米的 “京西百变院子” 成为模式口市民会客厅,街区风貌得到显著提升。
项目借鉴:
开展趸租腾退整合房屋资源:采用 “趸租 + 腾退” 相结合的拼盘模式,趸租沿街房屋 118 户 99 间,总建筑面积 8200 平方米,为全面完成主街、主巷房屋外立面的修缮改造提升打下基础。
注重传统社区环境综合整治:街区成立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指挥部,金顶街街道牵头主导,充分发挥 “街道吹哨,部门报到” 机制,成立 “模式口老街坊议事厅”,志愿者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共治、化解矛盾,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实施精准招商提升业态品质:传统院落经调整升级后引入多元业态,规模化精品文化院落带动区域商业活力,临街小型店铺丰富街区烟火气。院落设计与甄选商户工作无缝对接,根据商户需求进行建筑及景观设计,主体结构完工后,商户立即开展内装工作,缩短建设工期,同时保证建筑使用合理性。
EEEWORK付费会员可直接打开案例库查看案例更多内容:
http://eeework.com/folder/432934
案例 28:
江苏省南京市老城南小西湖片区保护更新项目
项目类型: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项目概述:地处老城南,占地面积 4.69 公顷,是南京市 28 处历史风貌区之一,留存历史街巷 7 条、历史建筑 7 处、传统院落 30 余处。2019 年,项目建设正式启动,片区以 “留住记忆、改善民生、增强活力、延续风貌” 为目标,推动多元产权主体参与的 “小尺度、渐进式” 社区院落微更新。
项目借鉴:
探索 “微管廊” 更新模式:率先敷设安全系数高、维护成本低的地下微型综合管廊,将市政管线有序下地,实现雨污分流,消除积淹水问题,提升消防安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片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利用南京市新城反哺老城资金政策:南京市将新城建设和老城更新进行资金统筹平衡,每年南部新城开发收益反哺秦淮区 20 亿元用于小西湖等一批居住类、历史文化保护类城市更新项目。
完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根据风貌区空间格局及产权关系,以院落和单栋建筑为单位,采用小尺度、渐进式和 “一房一策” 等方式微改造,在保留原有居住功能及院落形态的前提下,居民自主选择空间功能,全过程参与公共空间设计并合作建设,共商共建共享城市更新。
▲ 小西湖街区一期实施项目总平面
▲ 小西湖街区一期实施项目轴测
报告获取
上述报告可登录EEEWORK设计智库进行查看和下载(仅EEEWORK付费会员权限)
电脑端
打开网址:http://eeework.com/folder/433631
△电脑端界面
手机端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本
△点击图片,查看报告库操作说明
相关内容推荐阅读,复制并打开网址查看
(仅限付费会员权限)
●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设计导则
http://eeework.com/folder/422115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
http://eeework.com/folder/424664
●苏州市城市微更新建设指引(试行)
http://eeework.com/folder/432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