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1月份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出席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李超首先介绍了两方面的情况:
第一方面,投资项目审批情况。1—10月,我委共审批核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97个,总投资9160亿元,其中审批63个、核准34个,主要集中在高技术、能源、交通运输等行业。
第二方面,近期出台的政策文件情况。
第一项,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卫健委印发实施《关于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支持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了普惠托育服务机构范围,提出分类制定收费管理方式,明确了收费标准制定原则,建立了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完善了收费政策评估优化机制。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制定普惠托育服务收费具体政策,充分发挥价格政策的引导作用,减轻群众托育负担,支持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
第二项,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实施《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深入贯彻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求,围绕拓展饲草生产空间、积极发展盐碱地种草、加强饲草生产基础建设、提升饲草种业水平、推动饲草全产业链发展等5个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和任务,通过加快建设现代饲草产业体系,推动强化奶类、牛羊肉等畜产品供应,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持续优化城乡居民膳食结构。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强组织实施、统计监测和资金支持,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明年经济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
随着各项政策特别是一揽子增量政策落地见效,10月份以来,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回升向好态势。9月份我国多项经济指标边际改善,10月份主要经济指标进一步好转,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持续增多。从供给看,农业生产形势较好,预计今年粮食产量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10月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3%,比上个月加快1.2个百分点,这也是今年以来服务业生产指数的最高增速。从需求看,“两重”(推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发力,不断释放消费潜力、拉动投资增长。10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都有所加快,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同比增长11.2%,比上月加快9.6个百分点。从预期看,股市楼市交易更趋活跃,10月份,全国新建商品房和二手房成交总量同比增长3.9%,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实现增长,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达1.98万亿元,环比增长近150%,这些数据表明,市场信心得到提振,经营主体预期有所改善。同时我们也看到,制造业PMI指数、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都重新回到了扩张区间,可以看出企业生产和投资意愿正在增强。
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11月、12月经济运行有望延续10月份以来回升向好的态势。我们正与各方面共同用力,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展望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从发展动力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正在加快落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将持续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深入实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正在融合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将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持续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从市场空间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待释放。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我国的整体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和2000多亿的消费需求。此外,节能降碳改造等领域也存在巨大的有效投资需求。数字、绿色等新型消费业态,以及养老、托育等“一老一小”服务消费需求仍然旺盛,产业链堵点卡点有望进一步打通,这些都将不断催生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从政策支撑看,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全面落地见效;同时,我们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储备,精准调控、逆周期调节等工具不断完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断提高,宏观政策系统集成、精准发力,将有力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总的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以“两新”政策激发市场新活力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也就是“两新”工作开展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加强统筹协调,截至目前,已经推动各方面出台实施细则近300项,持续发挥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努力以“两新”政策激发品质新生活、产业新动能、市场新活力。我从3个方面介绍一下政策落实情况。
首先,更好地服务了群众消费需要。消费品以旧换新包括汽车、家电、家居等3大类重点产品,我们推动各地用好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实实在在地支持消费者对更优质、更智能、更环保产品的需求,实际操作中家电最高可补20%、汽车最高可补2万元,家居方面,不少地方专门对适老化改造予以支持。从数据看,“换新”政策推动家电销售不断回暖,10月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额同比增长近40%;消费者更青睐节能产品,初步统计,在“换新”活动中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
第二,加大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设备更新政策聚焦工业、农业、建筑、教育、交通、文旅、医疗等7个重点领域,拿出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直接安排到项目,同时在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发布112项标准,支持企业开展工艺更新、数字赋能、绿色转型,促进产业向“新”向“绿”发展,有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支撑经济回升向好。“两新”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一方面,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也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从而推动投资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比如,前10个月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下一步,在两新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还将持续加强资金全链条监管,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依法严查“先提价后打折”“虚假折扣”等行为;持续做好回收循环利用工作,指导新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加快布局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开展废弃电器电子非法拆解专项检查。
“两新”政策下一步安排,一方面,我们将开展加力支持“两新”政策效果评估,总结延续好的经验做法;另一方面,我们将研究提出未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待履行相关程序后适时公开发布,持续以“两新”政策推动群众受益、企业获利、经济向好。
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
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一方面,持续完善法律政策。加快民营经济立法进程并公开征求意见,推动各地方各部门聚焦民间投资、公平准入、融资支持等,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另一方面,推动解决问题诉求。解决民营企业的问题,一直是我们的工作方向。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主持召开6次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充分听取民营企业意见建议;截至10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各种渠道收到民营企业反映的问题诉求1234项、已办结696项,协调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同时,我们大力推动有关方面持续营造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从统计数据和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持续增多。从投资看,前10个月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1.4%,比全部制造业投资增速高2.1个百分点,实体经济领域民间投资保持良好增长势头。从外贸看,前10个月以人民币计价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9.3%。从市场活力看,市场消费潜能正在加速释放,比如,民营经济占比较高的网络零售增长明显加快,前10个月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3%,增速比前9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需要持续不懈的努力,我们在持续跟踪民营经济发展中的挑战和问题,愿意认真听取民营企业的心声,将继续会同有关方面采取更多务实举措,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制度,积极营造关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同时,继续充分发挥多层次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作用,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努力让民营企业有感有得,不断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出台方案破解碳排放统计核算的短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构建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等作出部署。碳排放统计核算,是指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计量、统计和分析的过程,简单理解就是核算生产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摸清碳排放底数。这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摸清了底数,才能更好推进落实碳排放双控制度、实施碳减排政策、进行国际谈判履约。近年来,我国加快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但这项工作涉及多个层级、多类主体、多种维度,目前在数据质量和时效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为支撑“十五五”期间开展碳排放双控,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聚焦破解当前碳排放统计核算面临的关键短板制约,着力推动各层级、各领域、各行业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水平。
《方案》针对区域、行业、企业、项目、产品等五个核算场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工作任务。区域方面,重点是建立全国及省级地区碳排放数据年报、快报制度,为碳考核等工作提供基础。行业方面,重点是聚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工业行业,以及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开展碳排放核算工作,解决行业间碳排放核算范围不明确问题。企业方面,重点是健全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报告与核查,同时研究非化石能源电力碳排放计算方法,以及碳捕集利用封存、碳汇等抵扣方法,加强和完善企业碳排放管理。项目方面,重点是构建项目碳排放和碳减排核算评价体系,研究设定重点行业投资项目碳排放准入水平,从项目源头控制碳排放水平。产品方面,重点是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也就是要跟踪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环节碳排放的情况,为核算产品碳排放提供基础支撑。此外,《方案》还明确了建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推进先进技术应用和新型方法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等重点任务,为碳排放统计核算提供技术支持。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强工作统筹,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协调机制,指导各地出台碳排放核算工作指引和方法指南,推动有关部门抓好任务落实,尽早构建形成系统完备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打通堵点和卡点提升中欧班列品质和效率
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合作、互惠互利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深入推进重点铁路口岸、主要枢纽节点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在巩固和稳定传统入欧线路的同时,积极拓展南通道,与沿线国家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着力打通制约班列运行的堵点和卡点,持续提升班列运行的品质和效率,推动中欧班列“量质齐升”。11月15日,第10万列中欧班列装载着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汽车零配件、日用百货等多种货物,从重庆团结村站开出,驶向德国杜伊斯堡。
总的看,中欧班列构建了一条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的新通道,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从市场选择看,中欧班列运输受自然环境影响小、稳定性较高,价格是航空的1/5,运行时间是海运的1/4,受到不少客户青睐。从服务范围看,中欧班列联通境内125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227个城市、亚洲11个国家超过100个城市,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亚欧大陆全境。从贸易合作看,中欧班列运输货品达5万多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防疫物资等53大门类,2023年运送货物货值占中欧货物贸易比重超过7%,截至目前累计发送货物超过1100万标箱、货值超过4200亿美元,为中外数万家企业带来了商机,为沿线数亿民众送去了实惠。
10万列只是开端,未来中欧班列将越跑越好。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国铁集团等部门单位,深入推进中欧班列高效运输、安全治理、多元通道、创新发展“四大体系”建设,加快拓展国际合作网络,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继续办好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着力构建“通道+枢纽+网络”运行格局,打造产运贸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中欧班列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