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晨佳(1978—),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
2023年3月6日至10日,在中方支持下,沙特和伊朗两国代表在北京举行对话。2023年4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广东省广州市松园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非正式会晤。2023年5月1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并在峰会主旨讲话中指出:“积极推进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同迎接六国更加美好的明天。”2023年10月18日,在第三届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赢互利”的丝路精神,是共建‘一带一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一系列外交活动和国际新局面表明十年来“一带一路”通过逐步推动中国与共建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福利,提高本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合作之中逐步被世界所了解、所接受。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壮大,彰显出中国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构成了“一带一路”十年来共商、共建、共享的国际话语表达。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
(一)理念内涵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话语体现着价值立场,“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通过合作帮助所有人实现安全和发展,共享和平繁荣的未来,这些理念和实践,正是“一带一路”话语构建的精神引领。
(二)价值体现
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是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背景的人群的共同社会价值观。互联网背景下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生存与发展处于更为高度相关的条件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体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展现出更加丰富的多元性、共同性和包容性。其价值意义体现在实践中,为全球治理指引方向,引导共同体成员进行价值选择、实现价值认同,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内核成就共同事业。
(三)维度讨论
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以人类共同价值为诉求,而且拥有丰富多维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维度,范围包括政治(政策沟通)、经济(贸易畅通、资金融通、设施联通)、文化(民心相通),与五通维度紧密联系,相互观照、互动共存。
从政治维度上看,“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政治合作建立在政治共识、信任平等的基础之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从经济维度上看,“要加强多边贸易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与时俱进,使得世界贸易组织能够更加有效地践行其开放市场、促进发展的宗旨。改革的结果应当有利于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收窄发展鸿沟”。通过设施联通、资金融通,加速贸易相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提升共同体成员的全球价值链地位,真正实现互惠互利,共同繁荣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从文化维度上看,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从国家间文化交流到文明互鉴,无不印证民心相通的效力。文化的多元性、差异化是交流互鉴的基本动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抵达美美与共。“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减少文化认知误区,是形成文化共识的前提”,“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民心相通、共识达成是长效的、隐性的,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体系意义深远。
二、“一带一路”十年话语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跨越国界、跨越文明、跨越制度的伟大工程,其话语发展体现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一带一路”合作的逐步推进和扩展不仅开创了区域整合的新方式,而且客观上对全球地缘经济和政治产生深远的影响,引发了一些国家的竞争性反应。“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合作风险的确存在,不同党派和利益相关人立场不同,合作有可能成为东道国国内政治与经济斗争的靶子。“一带一路”十年,历经两个五年计划(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共同营造经济开放合作氛围,突破逆全球化思潮和地缘政治博弈阴霾,推动了包容、普惠的经济全球化。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是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径。
(一)两大发展阶段、三次高峰论坛、两个五年规划
第一,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13—2018年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谋篇布局阶段。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演讲时,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4年11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以创新思维办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的主要内容和关键保障,是设施联通、贸易沟通化为现实的基础。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倡议的共建原则,“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框架正式提出,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航标灯”。第二阶段:2018年至今,着眼于高质量发展,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共赢,“一带一路”成为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的平台。2018年8月,在“一带一路”五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使用了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比喻,形象地指出“一带一路”从总体布局到精雕细琢的转变,从前期的谋篇布局向聚焦重点、精耕细作的方向迈进,释放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信号。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重要部署,指出建立产业链供应链互利共赢的合作体系。在这一阶段,“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对接,成为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提供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新国际形势下,顺应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持续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第二,三次高峰论坛和一次外交峰会。“一带一路”十年来,中国分别在2017、2019年召开两次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首届高峰论坛强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五通”为主要抓手;第二届论坛突出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两次论坛展示了十年成果,也体现了从布局到实践,落实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在中国—中亚峰会的主旨讲话上,习近平指出:“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将双方关系带入一个崭新时代。”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主题是建设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实现世界各国的现代化作出不懈努力。
第三,两个五年计划。“十三五”规划指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健全“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畅通“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共创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强政策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通、深化经贸合作和架设文明互鉴桥梁,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是“硬联通”,规则标准则是“软联通”,文化交流合作是“心联通”,三通合力共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二)媒体报道中的“一带一路”十年话语
1.“一带一路”媒体话语展现了十年发展历程
中国媒体对“一带一路”最常见的译法是“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简称BRI。2014年APEC会议期间,《中国日报》将“一带一路”译为“One Belt and One Road Project”, Project字面含义是项目、规划,表明“一带一路”已由倡议阶段发展至实施准备阶段。不同的译文体现出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建议保留丝绸之路(Silk Road )的说法;《温哥华太阳报》则提出使用复兴古代的“丝绸之路”(a revival of the ancient “skill road”)a。倡议提出的前几年,“一带一路”的翻译曾被缩略为BAR,TBAR,OBOR,这些词语都存在混淆,其中直译的典型是OBOR(One Belt One Road),而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Programs和西方媒体的revival of the ancient “Silk Road”较为常见。2015年,中国把“一带一路”的英语译文统一规范为“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缩写B&R)。如今我们谈及“一带一路”倡议,常用BRI。基于“一带一路”内涵和范围不断升级,从方案到落实,到追求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以改善人民福利和生活水平为目标,其话语内涵不断丰富。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不断加深合作,从设施联通、资金融通的硬件,到政策沟通、贸易互通的软联通,以及民心相通的“心相通”,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话语接受度逐渐提高。
2.“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地区媒体话语解析
(1)马来西亚和泰国
综合分析马来西亚和泰国主流媒体语料,可以看出两国总体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马来西亚较早报道设施和硬件方面较多:如2017年马来西亚媒体报道“一带一路”再获重大进展,中马港口联盟添新成员。2018年以前常用发展、增长等较为笼统的说法。近两年来的报道常见为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带来潜在利益(Potential Benefits For Malaysia’s Digitai Economy)“一带一路”实现平衡和可持续的发展(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 journey to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22)绿色能源项目。数字丝绸之路缩小数字鸿沟、贡献数字红利(Digital Silk Road:Bridging digital divides to produce digital dividends,2023)创意项目领域的合作提升了遗产保护意识(Promoting heritage awareness in the creative industry through BRI,2023)。 这都体现了从数字经济到创意产业的合作共识。
泰国的报道则体现了从方案倡议到项目落地的全过程,比如《泰国国家报》报道第一列子弹头列车开启了东南亚互联互通的新时代(First Bullet Train ushers in new era of connectivity for Southeast Asia),推动泰中水果产业合作(Promoting heritage awareness in the crative industry through BRI,2022)。《曼谷邮报》报道“一带一路”的可持续性平衡(Bal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BRI )。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马来西亚和泰国基本支持“一带一路”建设,这说明两国国家和人民对“一带一路”建设认识不断加深,“一带一路”合作在基础设施、文化遗产、人文交流、绿色能源以及经贸投资等多个领域展开,双方获得彼此的信任与尊重。
(2)俄罗斯
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正面积极。从2015年起,俄罗斯媒体持续释放出积极的态度,普京在“一带一路”论坛上多次表示,“一带一路”是不错的选择,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俄罗斯还促进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的合作,加强欧洲其他国家与该倡议的联系。塔斯社对于中国国内各方面关注均较多,如频频提及“一带一路”重要的发展枢纽海南,提及中国部分高校加入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等,为俄罗斯提供倡议下的部分细节活动及内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倡议的发展状况。塔斯社从国家层面到企业层面广泛地报道了“一带一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充分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支持。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常用提供机遇、提供帮助(offer opportunities、may help to)、加强合作和交流(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increase )等关键字眼,可以看出俄罗斯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为亚洲经济计划了光辉前景。俄媒体报道丝绸之路计划是从亚洲到欧洲的快速交通要道,俄罗斯则是重要的中转站。在第二届“一带一路”论坛闭幕时,普京明确指出双方的合作将会扩大范围,同时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赞赏。但是,俄罗斯报道其他国家如印度和美国对于“一带一路”的态度,也在间接表达出自己的疑虑,如担心中亚国家向中国越来越靠拢,中国未来会取代俄罗斯成为中亚地区的主导国家。
(3)哈萨克斯坦
中亚是“一带一路”首倡之地的关键区域,早在2015年哈通社就报道“一带一路”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ngs prosperity to countries along routes)。然而鉴于外部民族、阶层和部族问题突出,内外因素相互交织,舆论环境错综复杂,舆情显示话语有一定污名化中国的趋向。近年来本地媒体连续发表有损中国形象的新闻报道,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更多中国企业租用土地从事经营,哈萨克斯坦境内出现反对中国租地扩张的游行活动。哈萨克斯坦学者则表明“哈国的相关机构并未提供充分的信息使得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官方网站应该发布中哈合作的具体细节”。国际舆论如彭博社对于中哈合作态度经历过转折,早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不看好霍尔果斯港,然而在彭博社近日(2021)播出的视频节目中,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亚洲再连接项目主任提到,经过7年的建设,霍尔果斯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设施,众所周知的中欧班列已经表现出强大运力,霍尔果斯已经发挥了内陆港口巨大功效。彭博社首席经济学家奥里克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是“中国利用世界一流的建筑技术和基建能力,为东道国企业创造新的市场,增添新的利润”,这和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性的不同。2023年10月,哈通社报道托卡耶夫总统发言,“一带一路”项目已成为规模空前的高效合作国际平台。数字丝绸之路倡议是一个为全球带来巨大的机遇的全新项目(The Belt and Road project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platform for unprecedentedly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Digital Silk Rode initiative,which is a new global project,offers great opportunities. )这些话语显示出俄罗斯对从基础建设到数字经济领域合作的认可,以及对于“一带一路”建立全方位高效平台的共识。
(4)法国
法国媒体笔下的“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而真实本质的意图则是“保障原材料供应”(sécuriser ses approvisionnements en matières premières33)"促进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发展(renforcer ses régions souffrantd’un retard de développement),并实现“中国梦”。法国媒体在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后,对欧盟呼吁“统一行动”(une approche coordonnée)。法媒使用这种方式,预报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来突出“统一行动”的紧迫性,“避免欧欧洲出现分离状态”(éviter une forme de division européenne mal venue)。非洲法语国家媒体关注度近年来逐渐增高,报道经济合作、政治外交等领域的合作较多。最新的法媒报道,宣称将全面看待项目的优点和缺点,并关注多年的长期发展(we take a look at the project’s pros and cons and how it’s evolved over the years,2023)。总而言之,媒体报道相对正面,然而在提及有关债务、资源分配等问题时,则摇摆不定。
(5)英美
英媒《经济学人》对中国的“一带一路”一直秉持消极态度。“经济/金融”栏目在表述选词上通常使用“无知、受伤、防御性的、外交陷阱、危险”(innocent、hurt、defensive、diplomatictrap、peril)等字眼;然而《卫报》的态度观点相对客观中立,报道内容既有“一带一路”所做贡献如积极进行海外援助,也有受到过的阻碍如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合作终止,话语表现为“撕毁、艰难时刻”(tear up, hit tough times)等等。《金融时报》话语态度呈现两面性。
(6)中国
《中国日报》发布的文章全部正面积极,涵盖“一带一路”各个领域,如贸易、中欧班列等等。在用词上,避免使用负面、敏感词汇。在中国—中亚峰会主旨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强调:“民族冲突、宗教纷争、文化隔阂不是中亚的主调,团结、包容、和睦才是中亚人民的追求。任何人都无权在中亚制造不和、对立,更不应该从中谋取政治私利。”
三、“一带一路”话语基础与根源
(一)“五通”夯实话语基础
第一,政策沟通内涵逐步加深、范围逐渐扩大。从规划设计的层面,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菲律宾的“大建特建”计划等促进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规划的意愿共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2023年初,已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合作文件。合作范围已远达非洲、拉美,合作理念也具备共识基础(得到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的认可)。
第二,设施联通。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设施联通运力稳定,功能升级。中欧班列(西安)运行稳定,在疫情期间保持开通,完全覆盖亚欧的主要货源产地,是名副其实的贸易往来“黄金通道”。2022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全年开行4639列,同比增长20.8%。德·索雷斯等通过量化评估“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效应,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参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达3.4%,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效应达2.9%。
第三,贸易总额稳步增长,合作领域宽阔、产业多元。近几年中国的跨境电商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5年增长了将近10倍。从2017年,我国基础建设等方面投资降幅过半,而制造及服务业、高科技行业占比升至60%,说明合作的产业领域不断升级。
第四,资金融通规模不断扩大,不断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2016—2021年,亚投行累计投资超319.7亿美元。中信保、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专项业务支出带动超过5700余亿元进出口。2022年,非金融类企业直接投资高达1410.5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年增长7.7%。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同时,中国积极推进对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援助以及扶贫工作,紧急粮食援助,增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爱心助困”等均为典型项目。
第五,文化共建、民心相通。国际化的进程必须和本土文化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其区域包含亚、欧、非等大洲。从社会发展状态上说,大多数共建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从宗教信仰上看,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均有分布。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观下应以合作共赢弥合文化差异和分歧。“一带一路”十年来文化、旅游、技术、教育等领域的合作证明了民心相通的巨大成果。
(二)话语提升源于共建深入推进
第一,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2023年“投资马来西亚”论坛演讲表示,中国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数据显示,2022年,中马双边贸易额为2036亿美元,同比增长15.3%,中国连续14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而且中马合作已经发展到高科技、环保新能源领域,有助于优化东道国产业结构,重塑其产业链供应链。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驳斥了国外债务陷阱舆论的说法,他表示马来西亚政府才是债务评估的责任主体,“一带一路”合作一定会带动国家经济。并对重要合作项目东海岸铁路充满信心,因为目前该项目已为东道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未来将为预计3000多家本地合作企业带来商机。事实上,中马合作基于港口交通地缘优势早已顺利开展,2017年,马来西亚交通部宣布甘马挽港、古晋港、沙巴港加入中国-马来西亚港口联盟最近又新增天津港和青岛港两个新港口加入中马港口联盟。从设施联通到产业链重塑升级,东道国在“一带一路”共建中收获了持续性发展。
第二,中泰铁路等高铁建设提速升级,中吉乌国际道路等公路开通,瓜达尔港等港口陆续兴建,这些都表明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设施联通顺利开展。在硬件设施搭建的同时,我国的铁路技术标准等也在不断对接欧洲,2020年的匈塞铁路就是成功案例。中老铁路串联起了沿途的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大规模缩短了中国与中南半岛国家的物流时间(比传统海运缩短近20天)。2022年,中泰合作拓展到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产业,助推东道国向低碳社会转型。中国和泰国的合作经历了从交通联通、农副产品、绿色能源,以及赴泰旅游的回温增加,这都说明了两国之间不断升级的合作模式。中马、中泰的合作现状和模式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话语舆情呈现趋稳定、趋正面的态势。
第三,哈萨克斯坦。作为中亚国家之一的哈萨克斯坦明确认识到本国工业发展的特征,以及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对于本国的意义,希望与中国合作来发展本国工业体系。中国品牌电器、手机、汽车等在哈萨克斯坦广受欢迎,哈萨克斯坦优质绿色农产品也通过霍尔果斯口岸、通过中欧班列涌入国内并广受好评,特别在两国实行农产品通关“绿色通道”(缩短90%的时间),农副产品更加便捷地进入中国市场,实现经济互补。2023年10月17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他表示中国永远是哈萨克斯坦值得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哈方愿同中方一道,继续坚定相互支持,深化务实合作,密切人文交流,共同打造哈中关系新的黄金30年。
但随着合作的不断加深,基于东道国特殊的国情也暴露出了深层次问题。如第一部分论述提到,哈萨克斯坦内部反对中国企业租地经营,声称中国“租地扩张”。这其实是农业土地改革中精英阶层的认知偏差造成的。在访谈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30年来,哈萨克斯坦土地制度改革缺乏平衡性的制度安排,单纯的产权制度变革并没有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精英阶层对土地资源的非市场化配置挤占了市场的效率空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和产能合作的加深,哈萨克斯坦部分精英阶层有所顾虑,担忧中国企业通过加大土地租赁的规模,损害到自身利益。最为重要的是,这样的顾虑和担忧在哈萨克斯坦社会转型的时期极为被某些舆论所利用,形成所谓的“租地扩张”等不实言论。基于哈萨克斯坦历史上、政治上和国内私有化改革的具体情况,从合作共建方面,中哈农业合作宜优选技术与人才合作,避免直接的土地经营。规避受某些舆论左右、被污名化的风险,营造有利的话语氛围。
第四,俄罗斯。中俄互为最大邻国,从基础能源产业到高科技无人机、航空航天方面等领域,两国一直保持稳定、坚韧、全面的协作。首先,从政策上,两国领导人积极推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之更加成熟坚韧,“一带一路”倡议将两国合作带入新的阶段。《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经贸合作协定》,均表明两国的政策沟通不断加深,迄今为止中俄关系经受住了新冠疫情和国际风云变幻,不受外部影响,展示出生机活力。其次,从供需角度而言,两国能源结构互补性强,由此产业结构性合作紧密性极高。中俄两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能源合作谈判,实现经济互补。中国对于石油、天然气依存度分别高达72%、43%。而俄罗斯拥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相关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俄罗斯对中国能源类进口额为518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65.2%。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勘探和开采技术装备帮助俄罗斯减少对欧美国家技术、设备的依赖,特别是深海钻井平台的先进技术的提高,更加夯实了与俄罗斯的产业链合作,北极大陆架和北极大陆地区的合作对于国家能源安全意义重大。最后,在能源对话机制、原油贸易、上游勘探开发、油气管道建设、下游油气产品精炼等全产业领域收获共赢。俄乌战争与后疫情时代的局势增加了两国合作的紧密性,俄罗斯对其国内的能源原材料等出口进行了全面调整。经历欧盟对于石油供应的制裁以及设置石油价格门槛之后,中国成为俄出口的最大方向。2020年,动荡复杂的多重危机激发了两国的合作潜力,从已有的能源技术到货币结算、文化合作领域等全方位合作。
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中,新的外部环境间接地为两国合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俄罗斯与中国政治互信、经济互补、供需匹配度高,两国合作基础扎实、前景光明。“一带一路”十年来相关话语已经且继续保持积极、客观、全面的态度趋向。
第五,法国。中法在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有全面合作:科技合作的最大动因来自技术层面的刚需,相对于美、英等航空强国,中法在产业层面属于后发状态,基于两国发展本国航空工业的共同诉求,合作意愿强烈;再如基于直升机作业场所可以应用于军事、社会生产和公共事务等领域,应用范围的广泛性促进国家安全建设。从深层次来看,中法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处于东西方文明的最高峰,有一种文明碰撞和文明互鉴的精神交流诉求。因此两国在文化领域的合作十分值得期待。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法语文化在第三方国家的亲和优势,两国联合向技术水平相对不高的国家地区提供基建支持,颇具特色的中法合作第三方合作模式在非洲取得了一定成效。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刚刚提出,就得到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的支持与肯定。2015—2019年间,中法在非洲第三方市场合作的重点区域,已经签署以基础设施、能源、交通、航空等产业合作为主的20多项协议。非洲是第三方市场合作的首选,因其历史形成文化的紧密性,同样其在“一带一路”共建中承担重要的角色,是亚、非区域经济联通的关键落脚点。非洲同时作为两国能源的来源地,拥有广阔的市场,由此中法关系中的非洲因素将会越来越重要。
基于相对复杂的内外部因素,法媒话语会以合作共建的正向内容为主,但不可避免地会受其欧盟成员大背景以及在第三国非洲国家地区合作进展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引领“一带一路”发展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引领下“五通”共建框架形成“一带一路”话语的深层次影响机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上促进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个体微观角度,促进扶贫减贫,增加了居民增收,提升了居民幸福感;产业中观领域,实现升级转型,价值链地位提升,形成全球协作生产网络平台;国家宏观层面,收获了经济质和量的共同发展,形成了与中国共享、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国际话语立场建立于此,内容也形成于此。不同的话语体现的是话语主体的地位、权力以及背后的价值理念。
不同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与中国的文化距离、外交紧密度等各有不同,其国内的社会结构、国情特点、思想观念也有着很明确的异质性。泰国、马来西亚等国与中国长期的经贸合作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加之作为与中国文化距离相对较近的国家,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可以高效地实现民心相通,更好地进行国际话语表达。哈萨克斯坦作为转型国家,本身处于产业体系初步建立阶段,随着与中国产能合作的加深,精英阶层担忧中国企业租地规模的扩大损害其利益。由于哈萨克斯坦近百年经过沙皇时期—苏维埃加盟成员国—独立后主权国家的社会转型,国内土地所有权经历了从私有到集体再到私有的变更,加之哈萨克斯坦宗族统治下对于土地私有产权的坚信,中哈合作宜从技术、人才的渠道进行经贸合作,以避免不实言论的出现。再如深化与法国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应从东西方文化的角度进行更多的文明互鉴、文明对话。
总之,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异质性和合作模式,进行话语的分类和设计有针对性的表达方式,澄清不当言论,不断增强交流能力、提升话语水平。一国的综合实力决定了其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中国需要持续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深化“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关系,共建高质量发展,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一带一路”话语发展。
编辑:李 艳 文字整理:袁娜娜
核稿:刘国荣 高布权
投稿网址:
https://skxb.yau.edu.cn/Journalx_skb/authorLogOn.action
电 话:0911-233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