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师 瑞:萧如薰及其诗文研究
学术
历史
2023-11-13 08:49
陕西
师 瑞(1980—),男,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萧如薰及其诗文研究》一文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欲浏览本刊最新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萧如薰(1563—1628),字季馨,号馥亭,延安人,晚明著名的将儒。萧如薰一生更历七镇,九佩将军印,战功彪炳史册。且雅好文词,常与名士、山人交游,被时人尊为“季馨词宗先生”,曾有诗集行世。然而随着烽火迭起,朝代更迭,其著作失佚无觅,其行年也晦暗不明。目前,学界对萧如薰尚无专门研究,仅郭春凯《明代延绥镇总兵群体研究》对萧如薰家族的军旅信息有所讨论,又杨娟《明﹤萧如兰墓志﹥略考》对萧如薰家族成员的生平事迹也有述及。今据相关传世文献并参照出土碑刻,梳理延安萧氏的家族谱系,钩沉萧如薰的生平事迹,并辑考其诗文著作,分析其诗歌特色,以供学界参考。延安萧氏家族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将门世家,从萧如薰的爷爷萧汉开始,其家族成员中官至一品者即有六位,分别是萧汉、萧文奎、萧如兰、萧如蕙、萧如芷和萧如薰,所谓“一门号将材,忠义著于朝廷”。其中萧如薰功勋最著,《明史》特为其立传。延安萧氏家族的始祖是萧春,庐州府合肥县人,明洪武初朱元璋北伐时从军,因战功被封为延安卫指挥使,徙金明。此“金明”当指延安西乡金明坊。萧春官至都督佥事,去世后得以赐葬回乡,葬于官亭(又作官厅)。据《合肥县志》记载:都督佥事萧春墓,在官亭巡检署旁,同知张邦政有碑记。春殁,赐葬本乡之官厅,即旧居处也。后太守张邦政为立碑,记其始末。子姓世居其地。子姓即子孙的意思。由此可知,萧春虽为延安萧氏家族的始祖,但在合肥官亭仍有子孙生息繁衍。延安萧氏家族,当由袭爵一支发展而来。据《瑞阳萧公墓志铭》及《南峰萧公神道碑》记载,延安萧氏一系的家族谱系为:萧春——萧旻——萧瑛—-萧凤——萧汉——萧文奎——萧如薰。其中,二世萧旻的事迹不详,三世萧瑛官至中军都督府佥事,四世萧凤官至中军都督府同知。萧如薰的祖父萧汉,号南峰,少年为秀才,青年从戎,官至都督佥事,获封镇国将军,去世后因萧如薰的战功加赠荣禄大夫。据《南峰萧公神道碑》记载,萧汉于嘉靖初“诏举材官,为榆林骑兵营操备”,因战功升千户、指挥佥事,后以指挥同知总宁夏营,又迁平虏城守备、延安游击将军、参将、凉州右副总兵,世籍万户。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汗兵犯北京,萧汉召为神枢营佐击将军。二年后,萧汉请告归田,时年七十。据此可推算出萧汉的生年当为成化十九年(1483)。萧汉为人谦恭,行事简朴,训诫子孙曰:“不负君,不负亲,不负所学”,颇受延安人尊崇。萧汉有二子,长子萧文奎、次子萧文璧。萧文璧是萧氏家族少见的文官。萧文璧,号朴庵,以乡试举,万历二年(1574)授禹城知县,因治县有功,万历七年(1579)迁济宁州守。萧如薰之父萧文奎,字元桢,号麓泉,历迁榆林巡抚中军、浑源天机守备、夏州游击、中卫参将,隆庆五年(1571)升宁夏副总兵,官至都督佥事。万历三年后见边关军政腐败,决意引退,万历二十七(1599)年卒。萧文奎的夫人赵氏,也是将门世家,兵部主事赵梦麟即是她的侄子。萧文奎有四子:萧如兰、萧如蕙、萧如芷、萧如薰。萧如薰长兄萧如兰(1549—1627),字伯馨,号瑞阳,历任昌镇镇边守备,延绥入卫游击,后驻防山海关,升靖虏参将、中军副总兵,官至都督佥事。二兄萧如蕙,字仲馨,历迁延绥都司、延绥游击、西协副总兵,天启年间任宁夏镇总兵,官至都督同知。三兄萧如芷,字叔馨,官至南京提督。萧如薰之子萧仪,以父功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荫封锦衣卫左所指挥佥事。另一子萧偲,字慎甫,亦荫授锦衣卫指挥佥事。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萧偲不幸战死,年方二十三,其妻吴氏亦自缢。萧如薰的侄子辈也多为将才。例如,列入延安文武名家坊者便有参将萧伸(如蕙之子)、游击将军萧佩(如蕙之子),而萧倬(如兰之子)也曾为镇靖参将。萧如薰出生于将门世家,受祖先荫庇而袭职百户,但其文韬武略又胜过一筹。他的一生战功无数,其中最著名者为三十岁时“孤守平虏”,为此连升三级,三十岁而官居一品。平罗县曾立有“抗逆孤忠”坊,以表彰他的功绩。此后更历七镇,九佩将军印,直至63岁才解甲归田。萧如薰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李维桢在《萧母赵夫人寿序》中说:“今蓟帅季馨甫三十为裨将,守孤城,抗逆贼,却强虏。”裨将即参将。据《明史·萧如薰传》记载,萧如薰孤守平虏城的时间是万历二十年(1592)。此时萧如薰年方三十周岁,由此可推知其生年为嘉靖四十二年。萧如薰十五岁从戎,六十三岁离任,其军旅生涯长达四十八年。镇守过的地方有宁夏、固原、蓟州、延绥、徐州、保定、永平,此外还曾在神机营练兵。其从戎履历详见表1。依据其镇守的地域范围及迁职时间,我们可以将萧如薰的军旅生涯分为四个时期:1591—1610,镇守宁夏、固原;1610—1614,移镇蓟州;1616—1621,镇守宁夏、延绥;1621—1625,领神机营,并先后移镇徐州、保定、永平。由此可知,萧如薰在京畿地区镇守过将近十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边将镇守西北。萧如薰戎马一生,累积战功无数,其中最著名者为“孤守平虏”之役。万历二十年发生了著名的“哼拜之乱”。一开始叛军势如破竹,连下四十七座城池,明军守将大多望风披靡,唯有萧如薰坚守孤城,并射杀哮云,打击了叛军的进攻势头。因守城有功,萧如薰于四月擢升为宁夏副总兵,六月再升署都督佥事充宁夏总兵官,八月始统领延绥、甘肃、固原等地。叛乱平定后,萧如薰因战功于万历二十一年四月升为署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卫指挥同知,予以世袭。同时,萧妻杨氏也因协助有功,得到万历皇帝的御赐旌表。萧如薰一生先后两次被革职、一次告请归田。万历二十二年八月卜失兔兵犯定边,闯入固原,萧如薰因“观望不前”而于万历二十三年四月被革职。不过实际的情况却是守军却敌不力,援军鞭长莫及。时任宁夏巡抚的周光镐曾写信奏请免除其逮问之罪,其文《上本兵石东泉》曰:“宁夏全镇之兵,不及延绥三分之一,有马者仅三千有余,责之以驰千里之道,抗数万之虏,势亦难矣。故某方以保全为幸,不愿其夸诩以邀功也。”萧如薰被革职后,周光镐认为萧如薰实际上是被权斗牵连,代人受过而已。其诗《马兰坡行》曰:“明报辕门忽露章,失师殒将俱无伤。傍人佐斗翻不保,却令井李代桃僵。”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时任蓟州总兵官的萧如薰告请回籍养亲。当年十二月,兵部覆议准予萧如薰回籍。不过此次告请当与时局不利有关。很快,十二月二十四日,萧如薰因“边口失事罪”与密云兵备李养质一起被夺俸二月余。天启五年四月二十九日,复任蓟州总兵官的萧如薰遭到吏科给事中玄默的弹劾,其罪名是“以贿迁官”。据《虐政集》记载:“(天启五年五月)总兵萧如薰革任回籍,以玄默参之也。如薰为李三才亲家,故不免。”可知,萧如薰遭到革职的直接原因是遭到玄默的弹劾,而其背后的真实原因却是与李三才联姻有关。以直谏出名,天启五年十月玄默因与魏忠贤党羽的矛盾被迫告病“冠带闲住”;而李三才是东林党的重要人物,生前受到魏忠贤党羽的迫害,天启三年死后又遭到魏忠贤党羽的清算。张廷玉在《明史·萧如薰传》中直言:“五年夏,魏忠贤党劾其与李三才联姻,遂夺职。”这一说法应当说是符合历史真相的。万历皇帝诏准玄默的弹劾大致在五月份,不过据《三屯总府题名碑记》,萧如薰接到命令动身回籍是七月份的事。回籍后的第三年即崇祯初年(1628),萧如薰病故,葬于杜甫川祖茔。清代诗人陈田曾说:“万历中叶以后,专阃将帅以能诗名者,有杜文焕、萧如薰。”明朝中期以后,由于重文轻武,武士好文蔚然成风。不过能在文坛上留下姓名的武将并不多。万历以前以郭定襄、戚继光最为著名,万历以后有萧如薰和杜文焕备受文坛称颂。萧如薰于从戎之余,爱好诗文,常邀集名士吟诗宴游。张凤翼在《复萧都督季馨书》一文中称其“朝驱猛将破坚陈,夜集词人赋华屋”。《明史·萧如薰传》也说慕名之士,“趋之若鹜,宾客常满”。成语“趋之若鹜”即由此而来。据现存资料看,曾与萧如薰交游或有书信往来的名士,其姓名可考者有:张廷玉(明末延安籍官员)、魏大中、赵南星、曹学住、俞安期、张凤翼、邹迪光、汤宾尹、周光镐、李维桢、杜文焕、朱敬罐、王致中、张以诚等。萧如薰曾有诗集《北征近稿》《归田近草》行世。《北征近稿》是萧如薰移镇蓟州后于1613—1614年间完稿的诗集。明末文坛巨匠李维桢和东林党三君子之一的赵南星都曾为其作序。李维桢是萧如薰的座上宾,不仅曾为萧如薰及其母贺寿,也为其父写过神道碑文。李维桢为萧如薰的诗集作序,名为《北征近稿序》。赵南星也给萧如薰写了篇序,名为《萧季馨北征诗序》。可见,萧如薰的诗集《北征近稿》,又名《北征诗》。据李维桢《北征近稿序》所说,萧如薰受命驻守蓟镇三年后,蓟镇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安定,而萧如薰“帷帐运筹之暇,理咏如儒生所为。《北征稿诗》数十章,传之江南,众皆骇叹”。由此可知,《北征近稿》的完成时间当在萧如薰移镇蓟镇的三年后至离开蓟镇前,即1613—1614年间。《归田近草》完稿于萧如薰第二次解职归田期间,即1614—1616年间。诗人兼画家的邹迪光曾为萧如薰作序,名为《萧元戎归田近草序》。据其序,萧如薰的《归田近草》是萧如薰“解大将军印”后所作的诗歌,该诗集篇目为:“《谈兵》十一,而《谈艺》十九;《材官》十一,而《酒人》十九;《烽烟》十一,而《花月》十九;《赤白囊》十一,而《紫丝步障》十九。”由这些篇名可以看出,其诗歌的题材不仅有边塞征战类,也有田园抒怀类,不仅有羁旅思乡类,也有酬唱赠答类。如前所述,萧如薰一生曾三次解大将军印,分别为万历二十三年(1595)、万历四十二年(1614)、天启五年(1625)。邹迪光曾在京城为官,时间为1574至1580年间,此时萧如薰尚未成年。二者发生交集最有可能的时间是萧如薰任职徐州期间,即天启三年(1623)。邹迪光于万历二十年(1592)罢归后,隐居于无锡惠山,其交游范围主要在江浙一带。当萧如薰任职徐州时,邹迪光正隐居无锡,且已年逾古稀。他在序中提到萧如薰“披甲而来”,可知此时萧如薰已再次出仕为官。据此可以推测,《归田近草》应是萧如薰于1614—1616年归隐延安时所作诗集,而请邹迪光作序的时间当发生于1623年。萧如薰的诗集已佚,今辑录有诗十六首、文三篇。具体诗文篇名、文献出处及所游风景名胜的地理位置等信息详见表2。据表2可知,萧如薰的传世作品主要为近体诗和碑文。其中《三屯营帅府介石轩并序》《重修三屯营镇城兴龙寺碑》和《重修白儿峪寺碑记》是萧如薰镇守蓟镇时所作的三篇碑文。三屯营位于迁安县西北部(今迁西县境内),是当时蓟镇总兵官的府邸所在地。帅府由戚继光创建,萧如薰驻守蓟州时题其园亭,名为“介石轩”。该碑文又名《介石轩铭有序》,内容主要讲述题名的缘由及其寓意,碑文的落款时间为万历四十年(1612)冬至。兴龙寺位于三屯营镇城之北,衰败已久,由萧如薰主持重修。《重修三屯营镇城兴龙寺碑》又名《重修兴龙寺记》,内容主要记述兴龙寺的历史及重修始末,碑文的落款时间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三月。白儿峪寺又名九龙寺,在迁安县西北部。该文应当是萧如薰受修寺僧人之邀所作的碑记,碑文内容一为表彰修寺僧人之功德,二为颂美白儿峪寺之胜景。萧如薰的诗歌虽然留下来的不多,然而在历史上曾经广为传诵。萧如薰的名字亦常与戚继光、杜文焕并举。邹迪光曾评价其诗多“秋水芙藻、春风杨柳、平桥吐月、曲坞流霞”之景,而其人实乃“雕龙之客”“藐姑射之客”。萧如薰传世的十六首诗多为驻守边塞或游览风景名胜时所写的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10首、七言绝句5首、七言律诗1首。按题材划分,则有游览诗9首、赠答诗4首、边塞诗2首、怀古诗1首。其中所游风景名胜的地理位置,主要集中在宁夏镇、延绥镇和蓟州镇。萧如薰的边塞诗以描述边塞风光和抒发个人抱负为主。《秋征》是萧如薰早年镇守宁夏时创作的一首边塞诗,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一首诗。其诗曰:“新秋呈霁色,塞草正丰茸。杞树珊瑚果,兰山翡翠峰。出郊分虎旅,乘障息狼烽。坐乏纾筹策,天威下九重。”该诗的首联与颔联描绘了宁夏新秋时节草木繁茂、枸杞丰收的美景,其中"塞草”“杞树”“兰山”等关键词透露出所咏之地为宁夏边关;颈联讲述作者分兵点将、登城御敌的英勇事迹;尾联展示自己运筹帷幄的英姿,并称颂皇恩浩荡。《登南门楼》是萧如薰离开宁夏路经平罗城时创作的一首边塞诗。其诗曰:“再过艰危地,风尘二十年。闾阎曾不改,斥埃至今传。对雪岚光近瞻云树影连。主恩何以报,登眺意茫然。”萧如薰于1591年由延绥右营游击升为宁夏北路参将,于1610年2月以总兵官之职由宁夏移镇蓟州。该诗自述距离初来此地已有二十年,离开时尚能看到雪,这些情景恰好符合这一时节。该诗中,作者已无当年英勇豪迈之气,而是于故地重游之际,叹息熟悉的边关仍陷于战火,惆怅何时能够报答君恩。游览诗是萧如薰传世作品中数量最多的诗歌。萧如薰的游览诗往往于寄情山水之际,流露出归隐田园的志向。《登牛首山》(二首)是萧如薰登临广武牛首山时作的一组游览诗。乾隆本《中卫县志》不仅收录全诗,还有序。其序曰:“癸丑六月,以阅事舟行广武,乘半日暇,始于兹山一陟其颠。”癸丑即万历四十一年。时任蓟州总兵官的萧如薰,因公务来到中卫县广武营,登高览胜,夜宿山寺,于是作二首五言律诗以示纪念。第一首主要叙述游览过程及所见胜景,曰:“理棹还登岸,攀萝入紫烟。云霄千嶂出,色界一灯悬。石藓碑磨灭,金光像俨然。不须探绝胜,即此是诸天。”首联与颔联讲述作者舟行、攀山、登顶、览寺的游览过程,颈联与尾联描述山寺古旧之景与清幽之境。第二首重在述怀,曰:“闻道经台古,如来说法年。树因藏垢拔,水为渡迷穿。人我终无相,空门不二缘。岂惟忻此遇,投老要归禅。”首联与颔联借“经台”“佛像”“树”“水”等意象,阐发佛教济度众生的宗旨;颈联论述作者所领悟的“无相”“不二”境界;尾联表明作者的心意,不仅因偶遇山寺而感到欢喜,更希望垂老之后能够皈依佛法。《万佛洞》是萧如薰游览米脂万佛洞时作的一首游览诗。其诗曰:“孤峰悬鹫首,半刹捧云根。到觉人天近,平看佛日尊。河山连远塞,花木隐高原。不尽登临兴,惟闻钟磬喧。”该诗的首联与颔联极言万佛洞山寺的高峻宏伟;颈联借“远塞”"高原"点出万佛洞的地理位置;尾联自述游览兴致和喧闹场景。《宿胜因庵》是萧如薰夜宿甘谷驿胜因庵时写的一首游览诗。据《延长县志·秩祀志》曰:“胜因庵,干谷驿东门外。”干谷驿,即今甘谷驿,明清时隶属延长县。雍正《陕西通志》也说:“胜因庵,在东门外……将军萧如薰等捐助,有记。”其诗曰:“说偈思龙象,避炎宿虎溪。灵泉茶引雾,小洞石含霓。带雨前山翠,携云下界迷。勉源何所至,急欲濯淤泥。”该诗的首联与颔联描述作者来此地谈佛论法、避暑休闲的闲适情境,并通过“龙象”“虎溪”“灵泉”“小洞”等意象描绘了山寺、水泉的清幽胜景;颈联转而从远处视角,欣赏高山翠木与云雾缭绕之美;尾联则以拟人化的口吻生动地描写山下勉水之清,同时隐含有洗去尘垢之意。勉水即今延河,一名清水、去斤水、濯筋水。《黄花谷口西园》是萧如薰在黄陵游览黄花谷时作的一首游览诗。黄花谷,又名黄花峪。《续修中部县志》曰:“黄花峪,县西一里。入秋,金菊芬芳。刘征君曰:‘吾先君筑园谷口,林树高密,花药分布。引峪水台上,直泻丈余,如瀑布然’。”其诗曰:“清晓入华林,亭幽竹更深。蝉声咽新雨,时月乍惊心。作客疑非客,援琴不鼓琴。陶潜余兴在,白发任教侵。”“不鼓琴”比喻不计得失、顺其自然,典出《庄子·齐物论》。该诗首联描述西园花树繁茂,亭幽竹深的美景;颔联揭示初春雨后,晓月当空的时节;颈联抒发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心境;尾联表明追慕陶潜,归老田园的兴致。由“白发”二字可知,此诗为萧如薰晚年所作。《题缥缈亭》是萧如薰游览遵化缥缈亭时创作的一首游览诗。据光绪《遵化通志》记载,缥缈亭又名八角亭,位于遵化茅山上,为戚继光创建。其诗曰:“芙蓉高出一峰青,众壑遥连缥缈亭。旭日当空低紫塞,朔横处俯沧溟。谁言世事同翻局,自信年华似建瓴。得道真源那可问,欲将心事答山灵。”首联与颔联借芙蓉、山峰、沟壑、旭日等意象描述缥缈亭的美景,颈联与尾联抒发作者感悟时过境迁、有心问道的心志。《集词人宛在亭》,又名《集宛在亭》,是萧如薰在三屯营宛在亭所作的一组游览诗。宛在亭位于三屯营之东,东湖(一名“震湖”)之中,为戚继光于万历三年(1575)所建。其一曰:“雅有登临兴,言寻别墅游。溪流通广陌,村树带前洲。度曲行杯缓,看山入座幽。野鸥如夙约,相傍共悠悠。”首联点出郊游之事;颔联描述郊外之景;颈联讲述游玩过程;尾联抒发闲适之情。其二曰:“改席移舟晚,中流杂鼓声。高林催月上,短棹入波平。飘霭茶烟细,微茫野火明。今朝出城郭,暂觉此身轻。”该诗描述了作者游玩到晚,仍游兴未尽,于是移舟湖中继续畅游的过程。《过水峪寺池边小酌》是作者过访平谷水峪寺时创作的一首游览诗。水峪寺,又名兴善寺、灵泉寺,坐落于今北京平谷区峨眉山麓。其诗曰:“禅关最深处,殿阁倚山限。翠柏千章暗,清泉一道回。衔杯留夕照,坐石俯苍苔。试证楞伽字,何劳客路催。”该诗首联以简洁明快的笔法勾勒出水峪寺倚山而建,寺深楼高的形势;颔联描写古木葱郁,清泉环流的美景;颈联,尾联则抒发作者闲坐饮酒的惬意与悠然自得的心境。民国《平谷县志》于该诗颔联下有一行小注,曰:“寺东半里许,有钓鱼台。曲水环流,树碑其上,即此诗石刻。”可知该诗的前二联曾被刻于石碑,树立于寺外的钓鱼台,也即“清泉环流”之地。萧如薰的题咏诗多借用典故,谈玄说理。被尊为“词宗先生”的萧如薰,喜好交游,与文人雅士题咏赠答的诗作当有不少。《会教庵四咏为函三逸史杜弢武先生题》是萧如薰题赠杜文焕的组诗。萧如薰于1619—1621年以总兵官镇守延绥,而此时杜文焕正好以疾归田,隐居榆林。期间萧如薰常为杜文焕的座上宾,二人交游甚密。该组诗当写于这一时期。杜文焕曾于榆林城东修建会教巷,内有八景:“星榆径”“雨花廊”“云杏桥”“香茆亭”“止善斋”“体真馆”“观空洞”“函三阁”。该组诗所题咏的正是后四景。其一《止善斋》曰:“圣道如天日炳煌,儒门谁处识羹墙。岂知归宿操存地,鱼跃鸢飞在一堂。”“羹墙”,语出《后汉书·李固传》,为追慕先贤的典故。“鸢飞戾天”,出自《诗经·旱麓》,儒门多用以形容万物同体的境界。前两句提问儒教日渐兴盛,何处追慕先贤?后两句回答修身止善、孔颜之乐,即在此堂。其二《体真馆》曰:“双关虎豹閣玄门,精气绵绵视若存。抱一希夷方睡足,个中别有一乾坤。”“绵绵若存”“抱一”“希夷”皆语出《老子》。“希夷”又兼指陈抟所创的睡功。该诗前两句描述道教馆阁之幽,后两句称赞道教功法之妙。其三《观空洞》曰:“翻阅金经认统宗,谁将梦幻比玄通。昨从面壁胡僧问,观到真空空亦空。”“金经”指用泥金抒写的佛经,“面壁胡僧”则指达摩祖师。该诗前两句讲述阅经习佛之事,后两句描绘问道观空之境。其四《函三阁》曰:“斫得旃檀作供龛,礼儒礼道礼瞿昙。时人莫认三为一,我说时人一是三。”“瞿昙”为释迦牟尼的姓氏,又译作“乔达摩”。该诗前两句描述供奉三教之景,后两句阐发函三为一之意。萧如薰的怀古诗也多用典故,并融合景致以寄托哀思之情。《谒韩侯祠》是萧如薰谒访获鹿县韩侯祠时所作的一首怀古诗。韩侯祠又名“淮阴侯祠”“淮阴祠”,在获鹿县有两处:一在西门瓮城,一在城西土门关。后者近韩信寨,更为有名。萧如薰所游,当即后者。其诗曰:“书墨秦原迹已灰,汉家罗将亦荒台。独怜鸟尽弓藏后,咽咽河流为尔哀。”首句写史,即秦始皇焚书之事;第二句写景,即韩信点将之台。二句合言,借古讽今,比喻文武之道皆已废弛。第三句借范蠡之语揭示韩信之死的真相,末句借河流之呜咽流动声,寄托作者的哀伤之情。该诗即景抒情,又借古讽今,典故与景致浑然一体,哀婉之情溢于言表。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萧如薰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即景言情,情景交融的特征;其语言自然素朴,清雅脱俗;其意境深远,格调高古。萧如薰早年在平罗城一战成名,连升三级。观《秋征》,可知其当时运筹帷幄、意气风发的英姿。但后来随着时局动荡,边关多事,萧如薰开始对其政治抱负有所困惑和怀疑。于是转而寄情山水,流露出归隐田园的志向。至晚年则归田之志益坚,隐逸之情日浓。观《黄花谷口西园》,可见其追慕陶潜之志,俨然一位隐居田园、安贫乐道的长者。编辑:肖 金 文字整理:袁娜娜
核稿:刘国荣 高布权
投稿网址:
https://skxb.yau.edu.cn/CN/volumn/home.shtml
电 话:0911-233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