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宋吉玲,雷淑玉:共同富裕视域下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学术   历史   2024-09-05 15:32   陕西  

作者简介



 

  宋吉玲(1978—),女,山西临汾人,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


欢迎引用:
宋吉玲,雷淑玉:共同富裕视域下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5-10.欲浏览本刊最新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生活样态。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秉持的价值追求。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一切历史性成就,都是全体人民勤劳奋斗、勇于创造的结果。当前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更是要靠全体人民的勤劳智慧共同完成。因此,在共同富裕视域下深入理解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指向,探究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对于以劳动促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共同富裕视域下劳动精神内涵的现实指向

精神是具有能动反作用的一种意识形态,积极健康的精神在人们生产生活以及社会整体发展层面具有重要的正向引导作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上从四个不同角度高度概括了新时代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即“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该论述深刻蕴含着劳动人民对于劳动的道德认知、情感认同、价值追求及行动自觉,“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必须坚守的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文化价值背后的精神支柱”,内在地昭示着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性。

(一)崇尚劳动:社会整体发展的风尚引领

崇尚劳动的态度引领着一个民族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步伐,“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刻阐明了劳动对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劳动作为人类谋生的手段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在古今中外无一不是被推崇和认同的。盘古开天辟地、神农尝百草、愚公移山等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以及众多讴歌赞美劳动的诗篇著作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劳动的崇尚,深刻表明正是劳动成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与文明,引领了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以解决现实发展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和讲话中多次引经据典,对劳动人民进行歌颂和赞扬,大力礼赞劳动、讴歌劳动,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牢牢掌握历史主动,带领劳动人民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的坚定信念和价值遵循。

(二)热爱劳动:人的全面发展的情感自由

劳动本身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人们通过劳动既能获得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也能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与幸福感。在马克思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首要地体现在人对劳动的自由自觉地把握,表现为人对劳动的热爱与情感上的自由选择。而“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共同富裕最终能否真正实现,是以人能否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价值导向的,这就要求给予劳动者极大的尊重与自由,使之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在体验劳动尊严感与幸福感的过程中产生热爱劳动的正向情感,进而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动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高度,强调“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这为以热爱劳动为表征的新时代劳动情怀的培养确立了根本宗旨,为积蓄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方向指引。

(三)辛勤劳动:物质生活富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实践观进行了科学阐述,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制造了用于生产的工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上层建筑的变革,实现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劳动的实践本质表明,一切脱离社会实践的精神内涵都是纸上谈兵,只有在丰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才可能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裕,进而实现全体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辛勤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唯一途径,是实现物质生活富裕的必然要求,是最可靠的脱贫之道。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这就要求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弘扬辛勤劳动的精神,充分锻造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敢干敢拼、真干苦干的劳动意志,积极倡导劳动者通过勤勉奋斗的实际行动为创造美好生活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诚实劳动:精神生活富裕的重要表征

劳动是以人与人之间分工合作的形式展开的过程。这就必然要求所有劳动者遵守劳动过程的规章制度,做到坦诚交往、诚实劳动,否则就会影响劳动的效率,影响劳动成果的分配与交换,进而影响社会的秩序与发展。社会主义劳动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社会性劳动,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必然要求所有劳动者遵纪守法、诚实劳动,自觉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诚实劳动遵循并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与要求,既对个人品德修养有着重要作用,也对塑造社会整体的良好精神面貌有着现实意义,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进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同频共振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受到享乐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社会成员出现了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诚信缺失等不良倾向。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动精神,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这一论述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新时代以倡导诚实劳动来提振精神进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富裕的重大现实任务。

二、共同富裕视域下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

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造就人才,还能让劳动者实现精神上的充盈和自我价值的满足。植根于劳动实践的劳动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产生的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与价值引领性。因此,劳动精神的培育对于从精神层面引领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劳动精神的培育为共同富裕凝聚思想共识

当前,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正在扎实稳步推进,但是部分社会成员对共同富裕的基本概念仍然存在误解。他们简单地认为共同富裕是将已经实现“富裕”的人的财富分配给其他人,并为此放弃通过个人劳动致富的权利,幻想借助政府福利与社会救济来维持生活。此类认识上的误区违背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瓦解了共同富裕的思想共识,不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享有的财富创造和共享机制,严重阻碍了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他强调“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新时代要实现什么样的共同富裕以及怎样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问题,提出了统一共同富裕思想认识的重要使命,为凝聚共识、打牢共同富裕思想基础提供了根本遵循。

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精神,必须高度重视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对充分凝聚共同富裕思想共识的重要作用。劳动精神彰显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性,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是传播正确劳动观念,强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引导和精神支撑的重要方面。首先,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有助于引导人民群众形成关于劳动意义的正确认识,以正面舆论有力抵制“等靠要”“杀富济贫”等错误思想的侵蚀,从而凝聚共建共享共富的思想共识。其次,在全社会“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鼓励和支持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以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先富人群帮助后富人群的方式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有助于匡正“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平均富裕”等错误认识,从而凝聚循序渐进、实现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等共同富裕思想共识。最后,在全社会培育诚实劳动精神,有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精神层面正向增强社会成员诚实劳动的价值追求、道德情感与精神涵养,有效破除单一的物质生活富裕思想或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分主次、论高低的错误认识,从而凝聚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思想共识。总之,在我国正处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时期,弘扬新时代劳动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统一思想认识,激发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和行动自觉。

(二)劳动精神的培育为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回溯中国共产党的百余年奋斗史,正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中诠释和践行劳动精神,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完成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还比较低,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依然存在。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好当前阶段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持续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要的依然是解决好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问题。唯有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物质财富,将“蛋糕”继续做大,才能让更多的人分到“蛋糕”,从而向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对于从精神层面激发广大劳动者创造物质财富的主动性,以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弘扬崇尚劳动和热爱劳动的精神,有助于焕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激发人民群众以高昂的劳动精神风貌投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火热实践,在持续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所需的物质财富的源源不断地涌流。劳动精神的培育奏响社会主义劳动者赞歌,既坚定人们在劳动奋斗中彰显人生价值的精神追求,又宣示了以物质富裕为前提和基础的共同富裕的首要价值主张,凝聚了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的共识,为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价值引领。其次,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有助于激励人民群众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中释放创造潜能,从而为不断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提供续航动力。在全社会鼓励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就是将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辛勤劳动有机联系起来,这既明确了高质量发展这一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动力,同时也是对人民群众这一促进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的确证,有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精神和意志品格,在共建共享共富生动局面形成的过程中实现丰厚物质财富的创造。最后,大力弘扬和培育诚实劳动精神,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优化实现共同富裕所需的社会物质财富分配与积累机制。要想合理分好“蛋糕”,除了建构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以外,还要优化市场竞争秩序以促进公平合理的分配。通过诚实劳动精神的培育,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营商环境,避免初次分配中恶性竞争与不良不公竞争的发生,对于维护好、分配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每一个合法经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劳动精神的培育为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撑

共同富裕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奋斗、共同享受美好生活的过程,必然要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但是,当前我国面临诸多技术上的“卡脖子”问题,从各个领域严重制约了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如何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此外,市场的恶性竞争等不良风气导致部分优秀人才挣扎在利益的漩涡中,最终丧失道德底线,做出有损共同富裕事业发展的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激发全体人民群众的内生力量,更要为诸多攻坚克难领域储备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大军。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不断激发全体人民的劳动与创造热情,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人才,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首先,积极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出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可以鼓励更多的劳动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劳动实践中,劳动者可以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决定力量。唯有此,才能促使劳动者具备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主人翁的意识,激发全体劳动者的主动性,培养造就一大批积极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劳动者大军。其次,培育劳动者辛勤劳动的意识,有助于鼓励劳动者深入钻研劳动技能,激励他们持之以恒地攻克科技难题,从而培养更多的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强国储备人才基础,助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最后,诚实劳动的精神培育有助于涵养劳动者的精神品质与道德修养,在劳动中做到诚实守信,从而净化市场风气,守正社会良好氛围,为共同富裕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不仅激发了全体人民的内在力量与智慧,还涵养了劳动者的精神品质,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共同富裕视域下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积极弘扬和培育劳动精神,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劳动精神在促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价值意蕴,需要从劳动精神培育的风尚营造、实践养成、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升劳动精神的培育质量。

(一)积极营造劳动精神培育的良好风尚

当前消费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的良好氛围的形成,干扰着共同富裕的有效推进。为此,应围绕共同富裕进程中正确认识劳动的形成,充分利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借助舆论带动、文化浸润助力劳动精神的培育,营造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社会环境。

首先,要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舆论环境。一是加大对劳动模范、优秀工匠事迹的宣传广度和力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激励更多的有生力量。通过颁奖典礼或者重大事件和活动着力宣讲劳动模范、优秀工匠的真实事迹,积极引导人民群众向他们学习,发挥好榜样示范的激励作用。二是要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只顾享乐、投机取巧的思想,积极引导并做好共同富裕认识误区的舆论澄清工作。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要适当采取法律手段规避其不良影响,形成法律震慑作用;广泛利用媒体资源,着力形成弘扬劳动精神的主流意识,在网络媒体领域形成正面引导与负面舆论消解相结合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共同富裕营造良好媒体环境。三是夯实劳动精神培育的群众基础,激发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劳动精神的宣传要走进群众、走进基层,真正做到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应鼓励基层社区与村委会开展诸如板报宣传、讲座宣传、社区活动宣传等,在主题化的活动中加深人民群众对劳动精神的认识与理解,使之成为劳动精神的自觉认同者,从而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群众基础。

其次,要深耕劳动文化,通过文化浸润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是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中的劳动故事,如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知青模范邢燕子等,可以通过纪录片或者短视频的方式在媒体上进行宣传,在劳动故事的生动呈现中诠释劳动精神的丰富内涵,夯实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文化基础。二是深耕文艺作品主旋律基调,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在优秀的电视电影中塑造可歌可泣的劳动人民形象,使人民群众从文艺作品中体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为实现共同富裕凝聚价值共识。三是着力打造劳动文化生活广场,比如以讴歌劳动模范、赞扬优秀工匠为主题的公园以及其他休闲娱乐场所设施等,让劳动模范走进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增强实现共同富裕的精神感召力。四是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根据当地特色开发与劳动主题相关的旅游路线,如中国劳模博物馆、延安红街、百年奋斗历史博物馆等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打造丰富多样的行走的劳动文化符号,进一步激发劳动精神培育的新优势,为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的精神动力来源。

(二)着力加强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养成

劳动精神的培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践中去。丰富的劳动实践可以涵养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物质财富的社会共识,锻炼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进而锻造培养出实干型、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大军,助力共同富裕的实现。劳动精神培育的实践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从一个人的一生来看,最早从儿童时期就要注重培养形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从社会整体来看,各个场域应协同丰富劳动实践平台,促进劳动精神的落地生根。

首先,要在个人层面加强日常劳动锻炼,提升个人劳动技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激发每一个个体的潜在力量。“在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他可能并不进入或并不时常处于其他类型的劳动场域,但他总是身处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场域之中。”因此,加强日常生活中的劳动锻炼,培养劳动者基本的劳动技能,是促进劳动精神落地生根的基础。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得越是迅速,个人就越是应该掌握更多的技能以适应社会的复杂与多变。但是,当前部分青少年为了集中精力于学业、工作,常常忽略了日常的劳动实践与动手能力,出现了“高分低能”“生活白痴”等现象。为此,应加强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日常生活劳动实践,在日常的家务中培养其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提高劳动自立自强的能力,为劳动者适应社会劳动以获得物质财富打好基础。唯有此,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培养造就大批热爱劳动、勤于劳动的人才队伍。

其次,要在社会层面丰富劳动实践活动,协同造就共同富裕事业所需的人才队伍。一是要广泛开展公益劳动实践活动。在服务性劳动中,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加真实的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的体验,回归劳动带来快乐的本真。为此,政府与学校、企业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协作态势。政府应从对志愿者活动的政策支持以及规范化保障上着力进行优化,保障志愿者活动有序稳步地开展。学校和企业应广泛宣传并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动员大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潜移默化地涵养劳动者的利他精神,自觉地为共同富裕事业贡献力量。二是要鼓励开展创新创业的劳动实践。在创新型劳动过程中,广大劳动者可以竞相迸发自身的创造潜能与劳动智慧,激发社会整体的活力。通过打造科研实习基地、创业挑战大赛等活动平台,为劳动者特别是青年劳动者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从而为国家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共同富裕事业提供强有力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三)不断完善劳动精神培育的保障机制

劳动者唯有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才能真正达到劳动精神培育的效果。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实践中得到法律和制度的有效保障,有助于劳动者更好地接受并内化新时代劳动精神。”因此,保障劳动者权益,让劳动者有尊严地体面劳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劳动精神的根本保障。

首先,要健全和谐的劳动关系制度,以社会和谐安定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不和谐的劳动关系会严重削弱劳动者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从而动摇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最大限度地激发劳动者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性,妥善处理好劳动关系中的矛盾纠纷,需要进一步健全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工作时长以及休假福利等的立法规定,通过刚性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奖励补偿机制,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对于创新创业、升职晋升、特殊贡献等情况,应明确奖励激励机制,从机制层面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活力。对于企业停产、疫情停工、创业失败等情况,要建立健全补偿制度,对劳动者进行合理的补偿,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基本公平与正义,努力实现共享型的共同富裕。

其次,要完善劳动就业保障政策,以高质量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完善的政策与稳定的环境有利于提供和创造更多合适的劳动机会,使人人得以有劳动的机会,实现共建性的共同富裕。就业保障政策的制定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国务院每年都会出台就业政策相关的指导文件,各地政府、企业以及高校等一定要按照地方实际情况与特色细化指导意见,优化调整保障就业的措施。一要从基金政策上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扶持,稳定中小微企业的持续发展状态,为社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做好政策支撑。二要从职业规划上对就业人群进行培训。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展职业规划培训,帮助就业人群明晰职业规划,了解行业动态。三要从补贴援助上对失业人群,包括低保、大龄、残疾、贫困等人群进行就业援助服务,在发放津贴的基础上,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长效扶助机制等。总之,就业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完善应始终围绕促进劳动人力基本素质提升、提高劳动边际报酬、消除劳动就业歧视、维护劳动者身心健康、提升劳动者幸福感安全感等展开,其在本质上就是以高质量就业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成立以来坚持不懈的价值追求通过劳动精神的培育不断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是党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精神培育的重大举措已卓有成效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共识也渐入人心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以共同富裕为视角深入探究劳动精神的培育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唯有深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才能科学诠释劳动精神的时代内涵深入剖析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不断强化劳动精神培育的问题导向从而有力推动劳动精神培育的靶向施策

编辑:李 艳         文字整理:袁娜娜   

核稿:刘国荣   高布权

投稿网址: 

https://skxb.yau.edu.cn/Journalx_skb/authorLogOn.action

电  话:0911-2332076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先后获评全国高校优秀社科学报和陕西省重点社科学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4年、2018年、2022年连续入选中国人文社科期刊核心期刊(扩展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