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彭洲飞(1983—),男,河北邯郸人,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院副研究员。
《毛泽东军队后勤思想探析》一文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欲浏览本刊最新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后勤,是军队开展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军事斗争和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自人民军队诞生之时起,毛泽东就高度重视后方勤务工作,并创建人民军队后勤系统,领导指挥后勤工作在艰苦磨难中逐渐发展壮大,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举措,为战争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不断提高现代化正规化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军队后勤思想。
一、军队后勤的极端重要性
后勤是战争胜负、革命斗争和国防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现代战争没有充分的物质保障,作战是不可能进行的,没有强有力的后勤组织系统,也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没有厚实的后勤保障,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就面临严重威胁。毛泽东强调,“储备充足的粮食”是开展革命斗争的必要条件,革命根据地要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要建立“不可征服的物质基础”。当前,应大力发展现代后勤,以雄厚的后勤保障支援战争,捍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军队后勤的极端重要性。
(一)后勤是战争胜负的战略因素
后勤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环节、关键要素。战争是敌对双方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较量,其中物质力量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客观物质基础。战争依赖物质基础,打仗依赖战争后勤,这是现代战争法则。毛泽东指出,“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这一深刻论述表明,赢得战争胜利必须考虑物质前提,超出物质前提去企图战争的胜利必将陷入失败。后勤为战争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战争的发动、进程和结局,都是以其所拥有的物质基础为条件,没有稳定、可靠、及时的后勤保障,战前就无法为作战提供充足准备以把握战争主动,战中就无法维持有效供应以持续发挥战斗力,战后就无法巩固以扩大捍卫胜利战果。毛泽东认为,给养的筹划、装备的整理,民众的配合等,都是军事指挥家要考虑的作战因素,没有后勤这个条件,“什么主动、灵活、进攻等事,都是不能实现的”。武器、装备、给养等后勤保障事关战争胜负、作战成败,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从战略高度谋划后勤。
(二)后勤是革命斗争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认为,军队后勤是决定战争指导的客观物质基础,后方勤务“同是对于革命战争有决定意义的事业”,要从战略全局深刻认识后勤的必要性。革命战争离不开物质保障,后勤具有天然的战争属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分析指出,“军事根据地:第一个根据地是井冈山,……山上要隘,都筑了工事。医院、被服厂、军械处、各团留守处,均在这里。现在正从宁刚搬运粮食上山。若有充足的给养,敌人是打不进来的”。毛泽东认为,要积极探索创造人民军队后勤,在革命斗争中逐渐扭转物质薄弱局面,创造性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创办兵工企业,坚持一切后勤为前线的方针,推动建设军队后勤,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毛泽东始终把军队后勤置于重要地位,始终把后勤准备纳入作战准备的必要环节和必要条件。比如,在指挥济南战役时,毛泽东强调,不但在兵力上,而且在弹药和粮秣上均有办法战胜敌人。在指挥淮海战役时,他仍然强调,“对全军作战所需包括全部后勤工作在内有充分之准备,方能开始行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高度重视红军后方勤务,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后勤组织,并基于实际条件和战争环境,动员全体官兵建设后勤,千方百计创造性地解决粮食给养、武器装备、物资供应等问题,为中国革命提供有力保障。
(三)后勤是国防建设的重要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始终把军队后勤视为国防建设的重要领域。他认为,建设强大国防必须建设强大后勤。毛泽东强调,“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要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高度着力提升后勤现代化、正规化。他指出,“对于现代的军队,组织良好的后方勤务工作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我们必须学习苏联军队完整的后勤工作建设,研究朝鲜战争中后勤工作的状况和经验,以达到我军后勤工作现代化和正规化的目的”。现代战争的胜利与否,一半的责任在后勤工作的成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总后勤部从组织结构、职能设置、体系运作、规章制度、后勤科技研发、后勤科研院校组建、后勤干部培养等方面推动建设了现代军事后勤。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确把握并揭示国防建设的基本规律,深刻阐明和平时期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重大关系,他指出,“国防不可不有。现在,我们有了一定的国防力量。经过抗美援朝和几年的整训,我们的军队加强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苏联红军要更强些,装备也有所改进。我们的国防工业正在建立。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我们不晓得造飞机,造汽车,现在开始能造了”,还做出裁减军队数量和加强质量建设的战略安排。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人民军队贯彻落实了国防建设规划,统筹强军强国布局,不断加强后勤战备建设,开展海岛、边海防后勤建设,提升后勤科技力量,大力推动后勤现代化。
二、探索形成独特后勤方式
在革命战争实践中,毛泽东立足后勤建设的自身条件,针对不同历史时期探索创造出别具特色的后勤供给方式,有力拓展了人民战争的后勤保障渠道,创造性地解决了革命战争的需求,为战胜强敌,赢得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取之于民
从人民群众中获取战争资源,是人民军队后勤保障的最大优势和显著特征。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的战争资源是进行革命斗争的物质基础。人民战争依赖人民战争后勤,人民军队要善于从人民群众中获取物质力量。在党的领导动员下,人民自动踊跃支援军队作战,为革命战争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正如彭德怀所指出的,“正因为这样,人民就自动成为我军军需、粮秣的供给者。每个家庭就成为了我军的工厂、仓库和医院,保证了我军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一切”。人民军用战争保卫人民群众的胜利果实,翻身做主的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拥军。回顾人民军队历史,我们找不到一次没有人民群众进行物资援助的战役或战斗,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规律。贺龙曾经指出,抗日战争"无一不是依靠敌后广大的群众。有了群众,可以造成山,可以造成海,可以造成长城。反之,失掉了群众,就只有灭亡”。毛泽东也强调,“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人民军队“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充分保障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党和人民军队广泛开展大规模支前运动,这四大战役动员组织民众高达800余万人、担架13万副、大车小车百余万辆,骡马百余万匹,造就了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战争后勤奇迹。
(二)取之于敌
从敌处获取物资,是人民军队在特定历史时期探索出的特殊后勤供给方式。早期红军缺乏后方依托,没有充足的物资来源,为了弥补后勤供给,不得不采取多种渠道获取武器装备等物资。取之于敌是特殊时代的特殊办法,它符合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需求。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指出,必须高度重视以战养战、取用于敌,要注重“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提出物资在前线的思想,树立一切从打仗中解决问题的理念。据史料统计,1931年到1933年是土地革命战争胜利发展阶段,人民军队从战场上缴获武器装备16.6万多件,基本保证作战需求。抗日战争时期,缴获日军长短枪68万余支、轻重机枪1.1万余挺、各种炮1800多门等物资,在一定的物质力量上同日军开展持久战,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缴获长短枪316.19万支、各种机枪32万挺,各种火炮5.44万门,飞机189架,舰艇200艘,坦克622辆,装甲车389辆,汽车2.2万辆等大量物资,用缴获武器装备发展壮大自己。毛泽东曾风趣谈道,“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依赖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力的,并且经过敌人运输队送来。这是真理,并不是笑话”。
(三)自身保障
依靠军队自身力量,自我筹措,组织生产,保障供给是革命战争年代后勤保障的重要方式。延安时期,在毛泽东领导指挥下,人民军队全体官兵动手创造抗日战争后勤保障,有效解决了粮食不足、油盐不足、被服不足、经费不足等严重困难。1939年,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方针。1940年2月10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并强调,凡条件许可的部队均要开展生产运动。1945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又专门强调,除集中行动负有重大作战任务的野战兵团外,一切部队和机关,必须在战斗和工作之暇从事生产。由此可见,全军大生产运动从补助生活、克服困难开始,到实现半自给、自给,发展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到了1945年,八路军不仅实现了生产自给,而且改善了生活饮食,极大减轻了根据地老百姓的负担,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夺取全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后勤组织机构逐渐完善,主要通过国家力量,依靠自身后勤体系组织供给,进行战争保障。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后勤工作遇到了严重困难,在毛泽东领导下,1951年5月19日,中央军委组建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成立一支多军兵种合成的战勤部队,逐步健全供给能力,有效解决了战场运输问题,为战胜强大美军提供了雄厚的物资。
三、丰富发展后勤保障力量
在毛泽东领导下,人民军队不断创新,提出一系列丰富的后勤保障内容,实现后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初级到高级的革命性变革,打造出强大的后勤保障力量。
(一)创立发展根据地后勤
无后方作战,既是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也是人民军队的后勤困境,创建革命根据地是早期红军后勤的特色。毛泽东高度重视革命战争物质问题,抓住了战争链条中最薄弱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即后方勤务。他指出,“特别是红军的给养使之比较地充足一点,则是迫切地需要的。……这个经济问题的相当的解决,实在值得每个党员注意”。同时,他认为,革命根据地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开辟,为全国各地根据地的创建指引了方向和榜样,强有力地推动中国革命战争向前发展。与此同时,人民军队依托各根据地、解放区开展一系列后勤建设,不断推动军事工业建设。如1931年,人民军队在中央苏区兴国县成立第一所兵工厂——官田兵工厂,推动修械能力向造枪能力转型升级。又如,延安时期人民军队依托太行山建立起军工企业93个,有力保障了敌后游击战争。毛泽东早在井冈山时期就“设立留守处和后方医院,部队的辎重和多余枪支有了安放的地方,伤病员得到妥善安排”。延安时期人民军队还大力推动医疗设施建设,扩建军队医院17所,新增1所设备先进的国际和平医院,积极培养医护人员,提高制造药材技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医疗保障基地,人民军队兴建制药厂6个,设有医疗机构206个,建立26所荣誉军人疗养院,逐渐构建起医疗保障体系。同时,不断拓展兵站运输线建设,人民军队兵站初创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得到快速发展,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延伸至华北、华中等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兵站规模与运输网络更加完备,部队打到哪里,人民军队兵站线就延伸到哪里,直至遍布全国各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的后方勤务技术和军队装备全面升级,逐步掌握并拥有火车、汽车、轮船甚至飞机等现代化军事交通工具。
(二)推动供给制度改革
供给制是人民军队早期独特的重要保障内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红军应取消饷银制,“一切给养由公家供给,另发零用钱”。毛泽东提出红军要实行供给制,废除旧军队的官长小灶,执行官兵生活待遇平等原则,保障部队吃饭、穿衣、生活等基本需求,伙食管理公开化、民主化,节约经费以支持革命斗争的需求。同时,他还认为,早期供给制重在废除旧军队饷银制,改变旧军队军官待遇远远高于士兵的现象,彰显出人民军队特有的军事民主,同旧军队后勤模式彻底区分。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战争年代,供给制为早期人民军队成长壮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支撑。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期,人民军队供给制逐渐走向规范化、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物质生活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在毛泽东的领导推动下,军队生活保障由供给制向薪金制转变。经毛泽东批准,1954年国防部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薪金、津贴暂行办法》,全军干部于1955年1月起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战士仍然实行供给制,另外发放津贴费。人民军队实行薪金制,有力改善了干部的生活条件,极大鼓舞了官兵建功立业的强军实干精神。
(三)调整后勤组织体系
伴随着战争实践,人民军队不断调整完善后勤组织和业务机构,为克敌制胜提供强大支撑。1927年9月29日,毛泽东在永新县三湾村进行队伍整顿改编,逐步创建新型人民军队后勤系统,委任第一批后勤干部和后勤组织,设置副官、卫生队和辎重队等职能部门,随后逐渐发展为供给、卫生、运输三大后勤系统。人民军队根据战争形势和军事斗争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完善后勤组织机构。1932年,毛泽东在关于地方武装编制问题的密令中,要求赤卫军每连编4个排,其中“救护排担任战时救护和后方勤务”。1936年,毛泽东提出组建野战军后方勤务部。1939年,八路军总部成立后方勤务部,下辖管理供给部、卫生部、兵站部等组织机构。1945年,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毛泽东强调,“军队的后方勤务工作,须重新调整”,应尽一切力量,完善后勤力量和组织机构,全面保障解放军练兵、作战和物资供给等需求。1948年1月,周恩来受命领导管理全军后勤工作,组建成立军委后勤部,1949年改称军委总后方勤务部,1960年更名为总后勤部,是人民军队后勤系统最高领导机构。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人民军队先后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中朝联合铁道军事运输司令部,以现代战争理念引领后勤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后勤组织机构开始向集中统一调整:逐渐由区域化集中向全军集中统一过渡,由单一陆军后勤向军兵种合成的后勤过渡,由传统且低水平后勤向现代化科学化的高水平后勤过渡。1952年,毛泽东批准同意《全军后勤组织原则与领导关系的决定(草案)》《各级后勤部门暂行编制系统表》,中央军委全面加强完善总后勤部组织机构,建立起统一的后勤体系,设置财务、军需、军械、营管、运输、生产等业务职能部门,各军兵种也建立相应垂直组织机构,制定颁发系列后勤法规制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领导,成立专业后勤院校和科研机构,全面提高人民军队后勤正规化、现代化水平。
(四)完善后勤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人民军队后勤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民军队初创时期后勤工作举步维艰,经费和物资来源匮乏,早期红军普遍实行供给制和经济民主制。1929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指出,“红军人员的物质分配,应该做到大体上的平均,例如官兵薪饷平等”。随着游击战为主向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后,后勤工作制度化建设开始加强。1930年颁布《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后,人民军队多次以训令的方式对粮食、经费、被装等管理使用进行规范。1940年,拟定颁发预决算、收支等规章制度,建立起统一的后勤财政制度。1943年,制定《关于实行供给包干制度的决定》《第十八集团军暂行供给法规》等制度,详细规定经费使用和部队物资消耗标准、金额标准等,构建起统一的供给制度。1947年,周恩来指出,为争取全国胜利,一切战争动员工作都应从长期打算,向全军发布《关于后勤工作的通令》,各战略区统一了后勤工作各项制度,并建立完善的支前民工制度。为适应战争发展需要,1948年至1949年,人民军队召开多次全军后勤工作会议,制定颁发一系列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作概则》《中国人民解放军运输工作组织与任务概则(草案)》《中国人民解放军供给标准》等等。新中国成立后,从1954年起,人民军队对后勤规章制度进行全面审查修订,增修财务预决算制度、给养实物定量供应制度、按气候区供应被装制度、军队医疗体系制度等,还制定修缮营房、仓库、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全面系统地推进后勤制度体系化建设。为应对突发事件和做好全面战争准备,1960年总后勤部对后勤系统进行改革,制定《1960年至1967年后方勤务建设八年规划(草案)》,专门下发后勤战备物资储备管理文件,全面展开海岛及边海防建设,后方基地建设,协调推进后勤基本建设和后勤战备建设。
(五)强化后勤战备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防安全新形势和战争新威胁,人民军队大力强化后勤战备工作,建立战斗化的现代后勤,整体谋划开展海岛、边海防、后方基地建设等国防建设规划,为备战打仗、建设强大国防提供物质支撑。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残酷战场对志愿军后勤提出严峻考验,要求必须以战勤思维保障作战需求,解决“前方要东西、后方有东西、中间送不走”的问题,志愿军组建战斗化后勤指挥体系,布置防打战线,设置防空警戒哨,构筑防护工程,逐渐建起“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积极开展应对强大美军的后勤军事斗争,保障战争的最终胜利。20世纪50年代,人民军队开始加强陆军、海军、空军以及其他战备工程建设,以做好防敌突然袭击的战备准备,同时加强海岛、边防后勤建设,提升现代后勤战争能力。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深入研判国际局势和战争威胁,确定了“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战略指导,强调要争取尽快把“三线”后方建设起来。为应对全面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毛泽东从战略全局高度谋划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调整国防工业布局,加强西北和西南地区建设,在祖国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服务国防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为抵御外部侵略做出充足准备,构筑起国防安全的坚固后盾。
四、继承弘扬后勤优良传统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军是毛泽东极力提倡的人民军队后勤精神。正是依靠这种革命精神,人民军队不畏困苦,奋斗创业,在忍耐中求生存,在战斗中求发展,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军原则,不断推动后勤事业向前发展,展现出良好的后勤精神风貌。
(一)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是毛泽东极为推崇的革命精神,也是人民军队后勤创业的优良作风。自力更生,独立奋斗,是开展军队一切后勤工作的基本方针。在毛泽东指引下,人民军队始终立足自身,扎根人民,发挥紧密联系群众优势,在血与火的战争实践中创建人民军队后勤系统,不畏艰难险阻,以卓越的创业精神开拓出军队后勤波澜壮阔的恢宏历史,实现就地取给、取之于敌的特殊保障方式向依靠国家、军民兼容的现代后勤的实质性转变;步兵为主单一陆军后勤向诸军种、兵种融合的联勤模式的根本转型;简陋初级的后勤组织向现代化正规化后勤体系的革命性变革等等。光辉的后勤事业流淌着人民军队自力更生的强大基因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反复强调,“一切依靠你们及各区同志自力更生,依靠人民,独立奋斗,发扬创造力,绝对不要依赖外援”,“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特别要注重发扬优良后勤工作作风,依靠自身力量提供物质保障,在战斗中保障,在保障中战斗,坚持党对后勤工作的绝对领导,打造强大的人民战争后勤。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依旧强调,要自力更生发展国防工业,他指出“一个国家的武器专靠外国是很危险的”,并要求下大力气攻关尖端武器和常规武器,独立自主研发原子弹、氢弹等尖端武器和高科技装备,推动后勤保障由人力密集、数量密集型向技术密集、质量密集型方向发展,逐步提升装备水平和后勤技术,自主培养后勤干部人才,全面提升后勤现代化、正规化水平。作为传家法宝,自力更生始终是军队后勤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二)艰苦奋斗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也有他的作风,就是:艰苦奋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革命家的作风”。“我是历来主张军队要艰苦奋斗,要成为模范的”,艰苦奋斗更是后勤工作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强调,“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在他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英勇顽强斗争,想尽办法解决革命战争的后勤供应问题,坚持开源节流,自己动手解决物资短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境,渡过了数以万计的难关。早期的红军既没有巩固稳定的根据地,也没有国家总后方,更没有像样的物资供应渠道。红军要活下去,就得靠艰苦奋斗,亲自动手建设后方勤务,依靠打土豪解决军队给养问题。延安时期,毛泽东动员组织全体官兵投入大生产运动,这一重大举措有效解决陕甘宁边区粮食等供给问题。人民军队依靠自身力量,不断开辟后勤保障新面貌,积极探索创新创造,体现出敢为人先,积极进取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是一种精气神,贯穿在人民军队后勤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朱德在井冈山挑粮上山,毛泽东只点一根灯芯,都是艰苦奋斗的鲜活体现。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强调,人民军队在后勤工作上仍然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学习苏联等先进军队后勤经验,开展后勤技术研究,创建后勤学院,培养后勤干部,为现代后勤事业努力奋斗。
(三)勤俭建军
勤俭建军是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指出,“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人民军队后勤工作要特别注意勤俭、特别注意节约的革命精神,少花钱多办事,坚持勤俭建军,积累物资大力支援战争。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人民军队要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毛泽东时常告诫全体官兵,革命根据地经济紧张、生活困难、战斗频繁,一切费用务必节省,一切费用务必有效,力戒贪污浪费,要学会少花钱多办事的本领。新中国成立后,军队供给有了稳定保障,但是人民军队后勤依旧不能忘记勤俭节约。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毛泽东讲道,“志愿军在前线作战,尚且应该和能够精简节约,我全国党政军处在和平环境,当然更加应该和更加能够大量地彻底地实行精简节约”。针对军队存在的贪污浪费问题,他指出,“全军立即展开这一斗争,发动全军指战员,进行精简节约反对浪费,反对贪污”。勤俭节约不仅是克服物质困难的后勤精神,更是人民军队性质本色宗旨的体现,这种革命精神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融为一体,是人民军队后勤作风建设的政治品格。
军队后勤因战而生、为战而建。毛泽东军队后勤思想,是战争实践的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毛泽东始终从战略高度强调军队后勤的极端重要性,在军事斗争中领导指挥人民军队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勤保障方式,强调建设打仗型后勤、备战型后勤,坚持后勤建设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打赢,把后勤保障贯彻战争全过程各方面,以雄厚的物质支撑强军胜战、捍卫国家安全、赢得战争主动权。新时代,人民军队必须继承和弘扬毛泽东军队后勤思想所蕴含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按照胜战要求建后勤、用后勤,牢固树立后勤战斗力标准,提升后勤高科技含量、高智能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化后勤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战略支撑。
编辑:肖 金 文字整理:袁娜娜
核稿:刘国荣 高布权
投稿网址:
https://skxb.yau.edu.cn/CN/volumn/home.shtml
电 话:0911-233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