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可赞的郑氏姐妹花【朝花夕拾】

文摘   音乐   2024-12-22 07:39   北京  

  编者按

        本文为已故著名音乐理论家靳卯君教授的文章,本号于2021年5月17日首发,现增配了郑氏姐妹从少年到老年的五张合影,于【朝花夕拾】栏目重发。




—、姐妹花同步献身音乐艺术


    1948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读书的郑小瑛洋溢着爱国热情,向往光明。妈妈温嗣瑛不放心,时刻关注着她的动向,郑小瑛两次逃走,其中一次被妈妈亲自赶到南京抓了回来。


    40年代中学时期的小瑛、小维姐妹



    郑小瑛有个同胞妹妹郑小维。当时才16岁的郑小维虽然还不明白姐姐的志向,但她相信姐姐总是对的,于是她积极地为姐姐打掩护,为此曾多次被妈妈责骂,但她却守口如瓶,甘心情愿。最终协助姐姐成功地与同学结伴,揣着地下党开具的通往解放区的路条,踏上寻找光明之路。


    到了解放区,郑小瑛凭着自己从小学弹钢琴的音乐基础和出色的乐感,在中原大学文工团开始了她的指挥生涯,带领大家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解放后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被苏联指挥专家杜马舍夫选中,成为我国第一个合唱指挥班里唯一的女性学员,其后又被选派到莫斯科国立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歌剧、交响乐指挥,终于成为中国新一代具有代表性的女指挥家。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年10月妹妹郑小维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笔者有幸与她成为同学。她先学声乐,后转作曲。毕业时服从统一分配,先到浙江省音乐、舞蹈、戏曲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后来又调到浙江省歌舞团任专职作曲,并负责学员队教学及歌队排练,最后又回到母校上海音乐学院任教。退休之后,担任业余合唱团的指挥工作,转了一圈,姐妹俩又走到一条路上来了。


    50年代的小瑛、小维姐妹在北京



    郑小维在与社会上业余合唱团零距离的接触之后,深刻体会到全国多多少少爱乐者是多么喜欢音乐,但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关爱,不得入门。这就是她下定决心挑起重担为广大的业余合唱团员作贡献的原因。她认为排练合唱首先应分声部练习,但业余团体没有场地,需要经费去租用,她就毅然腾出每周四个晚上,接待团员分声部在自己家中免费为四个声部单独训练,得到合唱团员们的拥护。


    从性质上看,二人同是音乐学院的同学,校友,姐姐是歌剧院的首席指挥,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妹妹却是群众业余会唱团的指挥;一个表演阳春白雪,力争改变“和者甚寡”为“和者日众”,一个服务下里巴人,也力争“和者数千”为“和者上万”,但对待音乐艺术的认真负责,对待广大人民群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却是一致的。郑小瑛在交响乐音乐会上与歌剧演出之前,必定举办深入浅出的普及讲解;郑小维在指挥群众业余合唱时,一丝不苟地传授正宗音乐理念,姐妹俩以音乐服务大众的目标是殊途同归的。


加微信  mashangfenghou99
可申请加入
瑛乐之友音乐爱好者群,
瑛乐知音郑式指挥法学习群,
瑛乐合唱交流群、教育交流群。




二、五十年后同时生命垂危


    1997年,两姐妹几乎同时遭遇灭顶大祸:在为一个单位进行业余比赛的辅导训练后,郑小维回家途中不幸遭遇严重车祸,颅底骨裂,呼吸及心跳骤停。幸而爱人当机立断,采用人工呼吸急救,并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她送到中山医院及时手术抢救,方才转危为安。


    郑小瑛在北京惊悉恶耗,心焦如焚,连夜赶到上海,日夜不离照顾妹妹,待小维病情稳定后才回北京。这时她感到自己有所不适,去医院检查竟被告知已是直肠癌中期,必须马上住院手术。可是明知自己患上了重症,她还是平静地为北大和清华作了两次事先安排好的音乐讲座,又不动声色地到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上了最后一堂课,然后才悄悄地住进医院。对妹妹小维那边自然是严格保密的。


三、姐妹同心再创辉煌


    奇迹发生了,郑小维先后开颅五次,竟然存活下来,而且思维能力逐日恢复,甚至还记得住四十年来执教的积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用的是个假头在写书。”因为现在她三分之一的头颅骨盖是用人造骨填补的,但别人如果不注意还真看不出。她仍然是精神抖擞,每日健步去公园锻练。回想当时为她开刀的中山医院主任医师崔尧元曾说过:“郑老师,你在我三十年的病例中真是一个少见的奇迹!”又回想她住医院期间,合唱团员们主动轮流承担值班护理,使郑小维感激万分,冥思苦想用什么方式表达感恩,直到她八十岁左右竟萌发出著书的念头,此时不仅是专为某一个合唱团,而是想到千千万万个合唱团员都渴望得到提高,更想到各行各业都在争取与国际接轨,合唱自然不能甘居人后,那就需要写出一本针对当今中国业余合唱团实际需要的书。曾经是许多专业和业余合唱团的亲密战友的姐姐郑小瑛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她建议将简谱与五线谱的高低音谱表对照排列,三种谱表上下对齐;文字也采取能使每一位业余合唱团一看就懂的“大白话”的陈述方式,尽量避免专业语言,让作者与读者娓娓谈心,共享美好的音乐。


    1998年,小瑛患癌症、小维遭车祸的一年之后,姐妹俩喜极重逢


    方针既定,郑小维日以继夜地奋笔直书,即使是从2011年开始由于过度劳累出现过两次脑梗住进医院后,她仍在病床上继续改稿,心中所想的只是与时间赛跑,一定要在生前完成书稿。目前这本普及性读物己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万没想到刚一发行没几天就全部售罄,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强烈要求加印。目前正在进行加印前的勘校工作,力争在最短时间内再版,以满足广大读者的期盼。


      2002年,姐妹俩在厦门


加微信  mashangfenghou99
可申请加入
瑛乐之友音乐爱好者群,
瑛乐知音郑式指挥法学习群,
瑛乐合唱交流群、教育交流群。




    郑小瑛在这近二十年中同样创造了令人震惊的奇迹。1997年,她患癌症住进医院,承受了化疗、手术、放疗的折磨,五个月后,她带着假发在北欧的爱沙尼亚成功地指挥了歌剧《卡门》的演出。在掌声雷动中闭幕时,第一个迫不及待地往乐池里献上鲜花的是与她一道出访的著名演奏家章红艳,她无比兴奋地说:“郑老师,我激动得手脚都冰凉了!这里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你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这个奇迹。”紧接着来的是更大的奇迹,刚刚脱离重病危机、又已是从死亡线上抢救下来的古稀之年的郑小瑛,又干了一件令人难以相信的事,她应邀去福建厦门创办了一个民办公助的交响乐团一一厦门爱乐,这是多么严峻的挑战!可是她却在15年时间里训练出了一支优秀的乐团,把一部表现客家人奋斗史诗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刘谖作曲)带到了11个国家,演出了63场!郑小瑛不畏艰险,义无反顾,勇攀艺术高峰,为实现她的人生理想而奋斗,她的辉煌成就有目共睹。与此同时,她还对郑小维为合唱团员写的书给予了亲切的关怀。


    2021年元旦,姐妹俩在上海 (杨靖拍摄)



    小瑛、小维这对姐妹花的故事非常精彩,她们开的是“音乐之花”,结的是“普及之果”,一心盼望广大爱乐者们都能轻松愉快地步入音乐这片美好的园地并获得享受。她们这对耄耋之年的老姐妹为艺术辛勤耕耘、终身不渝的精神可敬又可赞。








作者简介

    靳卯君(1928-2021年),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原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音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音乐学院理论创作研究室主任。1949年就读于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195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校任教,先后在附中作曲科、大学作曲系、民族音乐理论系授课多年。后调浙江,退休于浙江省音乐家协会,担任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理事、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评论组组长。曾较长时间从事音乐编辑与评论文章写作,出版了《新歌曲创作教程》、《情系音乐》、《神奇的音乐》等著作。


加微信  mashangfenghou99
可申请加入
瑛乐之友音乐爱好者群,
瑛乐知音郑式指挥法学习群,
瑛乐合唱交流群、教育交流群。




瑛乐知音 精彩回顾




一位老者的梦想成真


 郑小维 | 分享我心爱的《小黄鹂鸟》(内附合唱谱)


 致青春


 《小黄鹂鸟》   蒙古族民歌,郑小维编曲(1956)


你以为她是邻家奶奶,殊不知她是“佘太君”




    瑛乐知音是郑小瑛教授个人授权的自媒体,发布或转载郑小瑛教授的演出、授课、活动和接受采访的相关文章、音频、视频资料,讲述音乐和音乐家们的故事。


关注瑛乐知音, 交往知音朋友。
请为老艺术家点赞!

瑛乐知音
郑小瑛教授个人授权的自媒体,发布或转载郑小瑛教授的演出、授课、活动和接受采访的相关文章、音频、视频资料,讲述音乐和音乐家们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