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三届这一代人
从悲催的年代走来
留给我们的不全是痛苦和荒芜
大浪淘沙之下
也有一些闪光的记忆
这其中就包括一些
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
那是2014年夏天的事
德 馨
我和郑小瑛老师的交往是从《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为媒介的,那是2014年夏天的事。
我们老三届一代人从悲催的文革年代走来,留给我们的不全是痛苦和荒芜,大浪淘沙之下,也有一些闪光的记忆,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
青年时期,正是博闻强记的年代,听到喜欢的旋律一辈子也不会忘记。不要说海政的《毛主席来到我们军舰上》、空政的《井冈山的道路》,即便是长篇的芭蕾舞剧样板戏《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我们也几乎能把主旋律从头哼唱到尾!我喜欢唱歌,但又很怯场。优美的旋律,无数遍地在心头流淌,无数遍地在没人的时候被我引吭高歌。
七十年代初,我在北汽工作的时候,每天晚上下班,都要骑车从东往西穿过长安街。那时候最喜欢唱的是中直的《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我记得很清楚,一路上,我曾一遍遍在心里唱着《组歌》第一首——气势磅礴的C调《长沙》(后来得知那是王立平在学生时期的作品)。
只有在重型卡车、大公交车轰鸣经过的时候,我才敢把自己的嗓音彻底放出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为什么文革时期许多作品艺术性很高,受到人们如此青睐?后来我想明白了,那是因为各派互相争斗,为了宣传自己,为了显示自己在政治上最红,推出的文艺作品,必须要在艺术性上压倒对手,这样才能吸引群众。拿为毛主席诗词谱写组歌来说,我就听到过至少三个很好的版本:陆海空老三军、新三军革命群众组织和中直文艺团体群众组织的版本。所谓的中直,就是“中央乐团、中央音乐学院联合创作组”之谓也。果然是文化部的嫡系部队,艺术性上确实高其他版本一头(这只是个人看法,三军版本里确实也有很好的篇章)。
文革过去了,作为极左时代的产品,在那期间创作的文艺作品,也顺理成章被打入了冷宫,再也难见天日。少数虽然歌词未涉及“禁区”,也因创作单位均为派性组织而难登大雅之堂。
我为《组歌》感到惋惜。退休后有较多的空闲时间了,便产生一个想法:凭借记忆,用作曲软件把《组歌》的旋律重新记谱,做成数据文件保存下来。一开始,我只是记录了主旋律,后来逐渐得到好几个油印版本的合唱曲谱,就想做成多声部的合唱曲谱。因为那些油印本都有些粗制滥造,谬误不少,我就通过互相比较及回忆进行校对,开始了对《组歌》合唱曲谱的重制。
《依旧论坛》是个真正的老歌之家。在这个论坛里,我发表了根据回忆制作的《长沙》主旋律的MIDI文件,很快就引起了歌友们的共鸣。有两位歌友把他们分别保存的油印曲谱复印件发给了我。我如获至宝,依据这两份油印稿及我在网上旧书摊买的其他版本曲谱,我制作了《长沙》的合唱谱MIDI发给了歌友许先生听。没想到许先生竟有《长沙》的原版音频并立即惠赠于我。这使我兴奋极了!当天夜里连续听了多少遍我都记不住了。
这真是一系列“抛砖引玉”之美谈。高兴之余,2014年6月,我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了博文:“抛砖引玉”毛主席诗词组歌《沁园春.长沙》,如实记录了这一段佳话。
两个月后,我意外地在网上搜到郑小瑛老师更早几年与组歌有关的博客文章《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今晚演出》。原来,郑老师在厦门曾指挥厦门爱乐乐团复排过《组歌》!我非常兴奋,立即进行了跟帖留言:我正在努力重制文革时《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曲谱,(请进我的博客中视听)渴求演出实况音频、视频。
没想到第二天我就收到郑老师的回帖:“啊?你在‘重制’?你是谁?太高兴你也在关心这部作品!我手上有当年的简谱和录音,由于原来的总谱在文革中已丢失,我于毛主席诞辰110周年时就请金巍重新配器,2003年12月在厦门上演了。因此,你可以免去重复劳动,需要什么资料我可以提供给你。你当年参加过这部作品的表演吗?郑小瑛”
这真是飞来的喜讯!我回答说:“尊敬的郑老师,文革开始时,我只是个16岁的中学生。现在只是个退休工程师,音乐的业余爱好者。渴求您们的演出音频。”
没想到,在此前一天,郑老师已通过点击我的网名“德馨的歌”进入了我的新浪博客,浏览了我的博文——“抛砖引玉”毛主席诗词组歌之《沁园春-长沙》,并在后面跟帖:“很高兴你关注这部作品,我是它的首演指挥,我喜欢它是因为它是同类作品中最通俗易唱的合唱,因而能在年青人中流传。希望你能用实名与我通过邮件联系,*********@126.com 我可以提供你更多的资料。郑小瑛”
随即,我们就开始通邮了。我发邮件告诉郑老师:“尊敬的郑老师:您好!我是喜爱音乐的一名老三届,退休机械工程师,我们许多朋友常在一起追忆文革中失传的优美旋律。我们否定文革,但是知道在那样一种狂热的政治热情催动下,各个‘革命群众组织’都会激发出极大的创作能量,写出很多优秀的旋律。因政治原因而使它们失传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非常感谢您们复排《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没有能欣赏到2003年厦门的演出非常遗憾,不知能否有当时的演出录音可以发给我们?我将非常感谢!”
郑老师很快回邮件给我:“老三届”汪老师:你好!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很高兴知道在音乐圈子之外,还有这么多人惦记这部《诗词组歌》,也说明好作品的流传,自有它自身的魅力,当然人们的评价和推荐也是必要的。
“我同意你对文革中产生一些优秀作品的看法,准确说,这部作品是中央文化部直属单位(不是中直单位)的一派人组织创作和演出的,作曲家多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和中央乐团的演奏员,也就是说,是一批充满了青春热情,还没有学得多少作曲技巧的年青人。也许正是这样,他们没有框框,从心底流出了符合诗词内容的动人旋律,还不带技术雕琢的痕迹。由于当时都没有署个人的名,除了几首,现在也都想不起是谁写的了,乐队配器由于这些年青人还没有学过,因而都是请中央乐团的作曲家盛礼洪等完成的。
“记得那个时代写主席诗词歌曲的还有田丰,郑律成,沈亚威等大作曲家,但作品多为独唱,声乐上有一定难度,因而在群众中并不很流传。
“我先将2003年我选择请金巍重新配器的部分曲目先发给你,由于当时演出时间有限,有几首就没有选,至于旋律写得不错的《暮色苍茫》,是由于不想在节目单上再出现‘李进同志’,就没有选用。”
多年来,郑小瑛老师一直是我心目中非常崇拜的偶像,尤其是老人家以八十多岁的高龄,仍孜孜不倦耕耘于祖国各地、世界各地的指挥乐坛,真正是传说中的“拼命三娘”!她如今来到我的博客与我直接跟帖交流并与我通邮,我感到非常的荣幸!我回答她老人家:“非常感谢郑老师光临指导,几十年来,我在漫长的上下班骑车路上,不停地吟唱着您首演指挥的‘独立寒秋’等。感谢您85年来在乐坛不息的勤奋耕耘!”
大师没有食言。三个月后,郑小瑛老师告诉我,她要到清华大学有个讲座。2014年11月19日,我如约来到清华园甲所拜见老人家,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她。她给我带来了1967年版的《毛主席诗词交响组歌》曲谱手稿。这46页珍贵的手稿,她也只有这一份。我拿回家连夜扫描后做成数据文件,遵嘱于次日又给她还了回去。她说音频还没来得及翻找出来。
我向郑老师赠送了我的16开本博客文集《青春流逝的地方》。
2014.11.19与郑小瑛老师相见于清华园甲所,图中我手持郑老师的一袋曲谱手稿。
加微信 mashangfenghou99
可申请加入
瑛乐之友音乐爱好者群,
瑛乐知音郑式指挥法学习群,
瑛乐合唱交流群、教育交流群。
【瑛乐知音】相关内容推荐
关注瑛乐知音, 交往知音朋友。
请为艺术家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