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生备感课业压力的时候,
琴感可以成为情绪的宣泄口,
帮助他们舒缓压力。
小提琴家陈曦认为,
在中小学开展古典音乐教学,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不但是培养一项兴趣爱好,
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古典音乐是具有延迟性快感的艺术,在孩子刚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不会觉得那么有趣。小提琴最难把握的学习阶段是刚开始学的四五年,因为它音准难掌握,拉琴姿势也不舒服。所以,孩子需要有非常好的听力,在形体上长的手指和手臂也占优势。但在长期的音乐练习之中,手感会逐渐转变为琴感。在克服困难阶段之后,小提琴的学习也会越来越简单。
“陈老师,我们家孩子到底是不是学音乐这块料?”
每次一听到这句话,我都会觉得有些无奈,因为学音乐并不能像常言道的那样,“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音乐方面,孩子是非常不稳定的学习者,因为他们极有可能成为伤仲永的现实案例,当然也有可能在某一天茅塞顿开。
很多时候,大家都在强调天赋在音乐学习中的主导作用,但孩子总是在变化的,基于天赋所做出的判断也是具有很大风险的。反观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多以教师单项输出模式展开,缺少教师、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双向互动——这种双向学习模式正是普通学校需要从专业音乐教育中吸取经验的地方。我有一名叫江枕毅的学生 , 他当年是中央音乐学院榜上的最后一名,如今却是夺得多项国际大奖的音乐人才。当时初见江枕毅时,并没觉得他天赋异禀。但江枕毅的母亲管教很严格,跟老师一起打了一场完美的配合战。他经历过一段很艰苦的学习历程,在课上遭受了我的训斥和打击,回家后还要接受母亲的督促。他母亲在回家继续严格督促的同时,也会帮助孩子分析老师的良苦用心。我认为这才是江枕毅能够顿悟的秘诀——正是这种老师和家长双向配合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们更有收获。之后,江枕毅的小提琴之路顺风顺水,考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时荣获第三,后来入选了囊括音乐人才的拔尖创新人才计划(BOB),2017年在第二十四届意大利安德烈·波斯塔契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少年组第三名,并在一个月后在第十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不断地提高。
另外,我建议普通中小学在进行音乐教育时,应少一些知识背诵,多一些音乐体验。中国的年轻人不敢去听古典音乐的原因,正来源于音乐观感的缺失。而因分辨不清乐器所产生的不自信,只会徒增大家与古典音乐的距离感,进而分道扬镳。兴趣是最重要的,建议老师多讲解一些旋律性强的作品,让学生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得更有意义。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应当降低教学标准,教学进度可以适度放慢,但标准不能降。
小孩子需要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去感知古典音乐的美感,进而学会审美。多去博物馆和音乐会都是不错的审美提升选择。艺术培养并不重在让孩子去喜欢某样艺术,最重要的是提高对美的认识。
我希望普通学校的艺术教学能够更加重视音乐实践,音乐课上可以给有才华的同学更多的展示机会,因为舞台的展示能够带给孩子最大的自信。同时,我建议学校的音乐课应该帮助学生和家长走出一些误区,比如在进行音乐演奏教学的时候应该告诉大家,标榜摇头晃脑的表演实际上是在荼毒音乐艺术。音乐是复杂的,像一门古老又奥妙的手艺,适当调味、协调各方面的火候才是关键所在。
口述:陈曦
整理:崔妍
编辑:文珊
排版:甄文清
欢迎关注《国家大剧院》杂志
一起开启艺术的梦幻之旅!
订阅热线:010-66550836
广告热线:010-66550837
编辑部热线:010-66550830
扫码购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