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乐团建设需要重视幸福感

文摘   2024-11-20 08:02   北京  


与更容易上手独奏优美曲目的

钢琴或弦乐相比,

学习管乐启蒙难度大,

又缺乏成就感。

圆号演奏家曾韵认为,

管乐演奏应该为学生带来幸福感,

在铜管与木管的协作之中,

体验“所有人拧成一股绳”的快乐与满足。



我11岁时来到北京,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读书。在此之前,一直在家乡成都上小学。刚到北京时,我非常羡慕这里的中小学普遍拥有学生乐团,这种专业氛围带给我很大的冲击。

因为父亲工作的原因,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吹圆号。但那时成都的小学基本没有乐团,平日里除了在家练习,我最多也只能和父亲一起吹二重奏,或是偶尔蹭一蹭父亲学生的重奏。有趣的是,我所在的小学一度组建了鼓号队,是那种没有键子的冲锋小号。我差点儿就参加了,但被父亲制止了——无论乐器本身还是演奏形式,和真正意义上的管乐团差别很大。

在我看来,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音乐教育首先应该为学生带去幸福感,管乐演奏和管乐团活动尤其如此。

对小孩子而言,管乐启蒙的难度高于弦乐,铜管启蒙的难度又要高于木管。这是因为铜管的发声完全依赖于嘴唇震动,不像弦乐那样可以直接手把手示范。孩子年龄较小时表达能力有限,不太容易准确描述演奏的感觉,也就更难给予其针对性的教学和辅导;再加上肌肉尚未发育完全,孩子所能吹奏出来的声音质感也会受到影响。这些都可能成为中小学管乐团发展过程中的掣肘。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管乐和管乐团也有独特的优势,即音量的幅度变化很大。在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弦乐其实不易完成很明显的力度变化。但在管乐团中,不同乐器的音量差距本就非常明显,这样一来,需要弱奏时可以让木管多演奏,需要强奏时铜管则可以多演奏。这就使得管乐团在排演时更容易出效果,进而给乐团成员们带去直观的正向反馈,这正是幸福感的体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协作在管乐团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方面,任何兴趣活动都有相应的受众人群,管乐团的成员首先应当具备协作精神。通俗地说,即使为他人伴奏,也仍然很开心。对于偏好单枪匹马的琴童,不一定非得参加乐团,而是可以考虑独奏或其他兴趣。另一方面,管乐器因为自身特点,初学时不易出彩。很多小孩子六七岁就可以弹肖邦的作品,但那时圆号至多只能吹基本的长音。在管乐团中,尽管每个人只能吹一个音,但所有人拧成一股绳之后,就可以吹出冲击力很足而且非常有趣的色彩。这样一来,协作的形式反而为没有那么多独奏机会的管乐同学增强了信心。


最近这些年,我们已经不再那么迷信“高快猛”,这是非常积极的现象。管乐团可以用不同的乐器组合演奏出各种各样的力度和色彩,并非只有又快又响的音乐才是出色的。这其实要求一支管乐团的领导者或指挥具备比较出色的音乐品位、教育素养和领导魅力,充分且系统地思考究竟要给学生传授什么样的知识和观念。最终应该实现的效果,是让乐团的每个成员产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并且由此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把艺术的好形象留在喜欢艺术的人的心里。


归根结底,学艺术总是需要练习和创造并行。如果学绘画只练笔而不创作,也不把习作挂到墙上去展示,很难收获幸福感。音乐也是同理,管乐团提供的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机会,实践的过程很像是一场孩子们之间高雅的团建。


任何一门艺术,都既需要专业类人才,也需要爱好类人才。诚然,从管乐团中带着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走出去的孩子,大部分可能都不会走上专业的道路。但他们在管乐团积累的艺术修养,既会成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也可能会在将来某个未知的时刻,悄然反哺我们的整体音乐

事业。


过去,有人喜欢用日本或美国学生管乐团来和国内比较,甚至以此来凸显我们当前存在的短板。这种对比并不全面,国外管乐的发展史本就比国内悠久得多。就国内的管乐事业而言,得益于比我年长一辈的老师们从国外学成带回的新方法,如今我们的独奏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准。但是合奏的水准想要提高,所需要完成的工作更复杂,积累的过程也会更漫长,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到高水平的地方挖掘方法,整理经验,而后回国推广扩散。


我是一个很喜欢协作、合奏,很喜欢当绿叶的人,愿意做我们国家管乐发展的绿叶,带动我们的合奏水平从整体上实现提高。


欢迎关注《国家大剧院》杂志

一起开启艺术的梦幻之旅!

订阅热线:010-66550836

广告热线:010-66550837

编辑部热线:010-66550830


扫码购刊


口述:曾韵

整理:姜太行

插画:张晓牧

编辑:褚慧超

美编:张琳琳

排版:阳洋

瑛乐知音
郑小瑛教授个人授权的自媒体,发布或转载郑小瑛教授的演出、授课、活动和接受采访的相关文章、音频、视频资料,讲述音乐和音乐家们的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