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地区传统民俗文化II烧蓬灰(陈玉霞)

文摘   2024-12-01 00:02   甘肃  

爱北湾,就关注《爱北湾》!北湾在哪里?黄河边的靖远县!

白银地区传统民俗文化II烧蓬灰

白银市博物馆 2024年10月23日 17:08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银地区山里就生长着一种植物,燃烧后变成人能吃的“石头”,它就是我们当地人称的“水蓬”。山区气候干燥,地表蒸发量大,矿物质常年积累,水分蒸发后,便留下了丰富的盐分,水蓬就生长在这样的干旱盐碱地带。

水蓬生命力极强,蓬蓬勃勃的枝条上全是米粒般大小的绿色小水棒,晶莹剔透,一捏,就是一滩绿水。如遇上当年雨水充沛,一墩子水蓬的直径能超过一米,从远处望去,像一座座小小的绿色蒙古包。

深秋,农闲结束,父老乡亲们走进山里,将随处可见的水蓬铲下,一定要趁着有绿意的时候铲。如果干枯时收集,花、籽脱落,剩下光杆杆,烧出的蓬灰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等集攒足够多时,就会组织人员烧蓬灰。



烧蓬灰有一定的讲究和技艺,首先得找一个“灰把式”作全程指导。时间一般都选择在后半夜,那时风冷气清,利于蓬柴充分燃烧和灰砣凝固;地点要选择土质坚硬、比较宽阔的地方;工具有铁叉、铁锨、铁铲、细刚钎和柳木棒等。

烧蓬灰时首先得挖灶坑,灶坑的大小根据蓬柴的多少来定,小的能烧百余斤,大的可以烧上千斤。挖灶坑时灶门东向设置,受风影响小,便于掌握火候。灶坑底部和灶壁上都要开风道,风道与灶门相互连通,为了防止烧制过程中灰烬将风道堵塞,还要在风道上搭上一些砖头、瓦片等。


点火后,用铁叉将蓬柴缓缓放入火中,使其在循序渐进中形成中间高周边低并且开有通风孔的锥状火堆。燃烧过程中,切忌用铁钢钎在蓬柴上面瞎拨乱碰导致其陷落。当灶坑中冒泥状黄白色火苗时,得及时地将熊熊燃烧的火堆轻轻捅破,然后像和泥一样在灶坑里上下搅拌均匀后,再用柳木棒沾水夯实,使之密实平整。

烧蓬灰的现场不能说“发”,甚至为了讲究连发面馍也不敢吃,因为一旦“发”掉,一坑灰就基本报废了。刚烧成的蓬灰不能用土掩埋,否则蓬灰就会发酵膨胀,变成一坑灰渣;也不能急于将灰砣从坑中取出,要多晾晒几天,等到完全凝固定型后再取,不然会散开。烧好的灰砣挖出后很坚硬,泛蓝绿色者质量好,黑白相间的质量次一些。

蓬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早些年代,人们做面食时都要用“灰水”和面,做熟的面条、馒头、锅盔散发着一股天然的、香喷喷的味道,这也许就是真正的家乡味道。现在牛肉面馆里的牛肉拉面,市场上卖的酿皮子都用“灰水”和面,那味道就是好,柔韧劲道。

水蓬除了可以烧蓬灰,水蓬籽在困难年代还救过人的命;柴根可做燃料;嫩绿的枝叶还可以洗衣物,天然环保。

如今,风清气冷,正是烧蓬灰的好时节。




文稿:陈玉霞

初审:赵一龙

终审:李芳娟






爱北湾——专注讲述北湾故事! 好文章,要分享,赠人玫瑰手留香。

点赞 在看 转发打赏支持情谊长!


《愛北湾》邮箱:aibeiwan9@163.com


投稿须知:《愛北湾》稿约










爱北湾
讲好北湾故事,发出北湾声音,宣传北湾文化,弘扬北湾精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