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北湾,就关注《爱北湾》!北湾在哪里?黄河边的靖远县!
白银地区传统技艺II酿造酱油
来源: 白银市博物馆 2024年11月25日 11:29 甘肃
弦歌不辍 思接古今
白银地区传统技艺II酿造酱油
经过时间的沉淀,仍鲜活如初的记忆定是美好的。一碗热腾腾的馓饭里埋一疙瘩清白透亮、肥瘦相间的腌缸肉,再倒些纯粮酿造的酱油,肉在米饭里融化,汁稠色艳的酱油浸入肉中,肉的浓香,饭的清香,酱油的鲜香,三香合一,滋味万千,这是白银人民舌尖上美好的记忆。
每一滴酱油都凝聚着人们的智慧和辛劳。酱油由“酱”演变而来。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食用酱的国家,早在西周时期就用肉类、鱼类发酵而成的“醢”(音hǎi),以及在酿造时加入动物血液制成的醓(音tǎn);秦汉时期出现了类似酱油的调味料;到了宋代,酱油一词开始使用,成为大众生活的调味品。传统酿造酱油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制作技艺里蕴藏着特色的地域文化。
白银地区传统酿造酱油的流程如下:
第一道程序 做曲子
磨面时,把第一道下来的麦麸子用粗细适中的箩筛一下,留在上面的大麸子用来做曲子。麸子加水拌匀,手捏成团状后,装进背篼或竹筐里压瓷实,放在院子里晾晒。一两个月后,麸皮表面出现星星点点的霉点(发酵菌)时,就可以用了。
第二道程序 做角子
把小麦、黄豆、玉米放在大号锅里煮,煮到七八分熟,倒上盐和曲子拌匀,三四十斤的料,差不多得一斤多盐。然后装在几个二升盆里(中号盆),把盆放在炕上,盆外周用泥糊住(起到保温作用),盖上盖子和厚单子、被子,把炕煨烧让其发酵,这叫捂酱,热气腾腾的酱料里浸润着农家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盆里的酱料,隔一两天要上下翻搅均匀。七天时,煮一锅放了蓬灰的小米和小麦,煮熟煮烂后倒在盆里,拌匀。九天的时候,这样再投一次。捂上十天左右,整个酱料发红发黑,酱盆就可以从炕上搬下来了。
酱料除了捂,还可以晒。夏天,将拌好的酱料装在盆里,放到屋顶晒。晒的时候也要不定期上下翻搅,以便晒得均匀,遇见吹风下雨要及时盖住。
岁月悠悠长长,暖阳清风一点一点地渗入,吸收了天地精华的酱料,一天一天地发生着变化,由淡红渐渐变成了黑红,一盆酱就晒好了。
第三道程序 搭酱油
一般农家都有搭醋的条缸,也可以搭(浸出)酱油。小条缸放在一个凳子上,塞住缸底的木塞子,装上酱料,倒上凉开水,用浸出法淋出酱油。泡上几个小时后,抽开塞子,汩汩鲜红黑亮的酱油就流了出来。一条缸的酱料搭两遍即可,再搭,就没味了。
第四道程序 熬酱油
搭下来的酱油必须要熬,把多余的水分蒸发掉,酱油会更加浓郁。熬的时候要在锅里倒些清油,放一个调料包,包里有花椒、草果、大香、香叶等。熬酱油时最重要的一项要熬“酱豆豆”,一锅酱油倒三四斤黄豆,架柴火慢慢熬到一定程度,舀一勺倒在碗里,挂碗不沾碗时,一锅酱油就熬好了,“酱豆豆”也煮熟了。
一碗“酱豆豆”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条件不是很富有,除了炒豆子,几乎没有什么零食,“酱豆豆”是那个年代孩子们的最爱。端一小碟,坐在门台上,一颗一颗放进嘴里,酱香浓郁,豆味绵长,不知不觉,一小碟“酱豆豆”下肚,舒坦!当然“酱豆豆”拌米饭、拌面也好吃。
炒面片时,倒一勺酱油,面鲜香可口;热气腾腾刚出锅的拉条子里,滴一些酱油,不下菜,也吃得酣畅淋漓;臊子面里,酱油是汤色的灵魂;无论炒菜、凉拌、炖煮还是蘸料,加入一定量的酱油,不但色泽好看,还增加香味和食欲。
酱油营养价值很高,氨基酸转化率较低;酱油的主要原料是黄豆,黄豆中含有异黄酮,恶性肿瘤的生长需要依靠新血管输送养分,异黄酮恰恰能防止新血管生成,从而使癌细胞生长受阻;酱油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可降低人体胆固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并能减少自由基对人体的损害,常吃酱油,益处多多。
农家日子,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勺酱油,也调出了五味人生。
文稿:陈玉霞
初审:赵一龙
终审:李芳娟
爱北湾——专注讲述北湾故事! 好文章,要分享,赠人玫瑰手留香。
点赞、 在看、 转发、打赏,支持情谊长!
《愛北湾》邮箱:aibeiwan9@163.com
投稿须知:《愛北湾》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