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界丨马彩虹教授:如何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IVF结局?

健康   2024-11-01 17:29   北京  

编者按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是妇科常见病。过去子宫腺肌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近年来呈年轻化趋势。随着疾病发病的年轻化,生育需求及女性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已成为年轻患者的主要诉求。本期焦点视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彩虹教授对如何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IVF结局给予全面解读,旨为进一步帮助提升年轻子宫腺肌病患者生育结局。


一、什么是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肥大,形成弥漫性或局限型病变,也可形成子宫腺肌瘤、子宫平滑肌细胞的反应性纤维化病灶,内部可出现含咖啡色液体的囊腔,如果囊腔直径>5 mm,称为囊性子宫腺肌病。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良性子宫疾病,常见于30至50岁的女性,其中35%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因子宫腺肌病是一个进展性疾病,随着时间推移,症状会逐步显现及加重,很多患者都要经历痛经、月经过多、贫血,严重的可能面临更惨的结局——不孕。

子宫腺肌病的诊断需结合影像学诊断和临床症状,阴道超声是诊断子宫腺肌病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子宫腺肌病的阴道超声特征

二、子宫腺肌病对女性生育结局的影响及治疗策略


研究显示,不孕女性中<40岁女性的患病率为24.4%,≤40岁女性的患病率为7.5%~22%。子宫腺肌病不孕的可能机制:输卵管向子宫的转运异常、子宫内膜功能和容受性改变、着床障碍。

子宫腺肌病患者流产率增高、临床妊娠率下降

子宫腺肌病患者剖宫产、子痫前期风险增高

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患者的治疗策略应根据子宫体积、病灶部位与性质(局灶或弥漫)、卵巢储备功能及其他不孕因素决定。

治疗方式:辅助生殖技术、病灶切除手术、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手术联合药物治疗、三联治疗(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及辅助生殖技术)、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等。

三、如何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IVF结局?


子宫腺肌病一直是IVF结局的不利因素之一,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着床率、临床妊娠率、累积妊娠率、活产率均低于无子宫腺肌病人群,而流产率则明显增加。在子宫腺肌病的助孕治疗中,国内专家共识推荐GnRH-a超长方案为子宫腺肌病患者最优方案。IVF/ICSI助孕,长方案明显优于短方案。拮抗剂方案不适于未经GnRH-a预处理的子宫腺肌病患者。目前,指南尚无子宫腺肌病伴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患者IVF/ICSI适宜的促排卵方案。


IVF中使用促性腺激素可改变了免疫细胞谱和细胞因子浓度


移植策略



鲜胚移植:年轻、卵巢功能正常者,建议1次或多次长效GnRH-a降调节的超长方案解冻胚胎移植。

以下情况,可考虑先取卵,储存胚胎后解冻移植。GnRH-a治疗后行FET可提高妊娠率。

a.子宫腺肌病伴不孕患者年龄偏大和/或卵巢储备功能低下;

b.子宫体积2孕12周或腺肌瘤26 cm的惠者,经长效GnRH-a降调节子宫状况仍不宜移植。


四、小结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时间长、复发可能性高,因此针对腺肌症患者的IVF助孕治疗,无论是对腺肌症的病情控制,还是可持续的促排卵方案,同步性更为理想的移植方案,都要格外谨慎、高度个体化、及时灵活调整、并充分考虑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与孕育需求。








马彩虹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促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伦理与管理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委员。

从事妇产科、生殖内分泌疾病的诊治、辅助生殖技术及生殖医学的微创技术二十余年。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生殖医学微创手术学》、《经阴道腹腔镜及宫腔镜新技术》《生殖医学培训基地临床技能培训教材》,参与编写卫生部规划教材《生殖工程学》。目前主要从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不育的诊断和治疗、辅助生殖技术和生殖医学宫腹腔镜技术。

声明:以上图片均来自于马彩虹教授课件,文章由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专家审阅后发布。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妇产科在线】和专家本人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如需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APP下载、微信医生群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了解具体详情

如有会议直播/学术报道

商务合作/原创投稿等需求

请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段老师 18612983124

原创投稿:fcktougao@126.com

座机号码:010-56291763

妇产科在线
面向妇产科医院、专家、医师,提供专业信息传播服务的专业学术门户网站。致力于为中国的妇产科医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专业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以推动我国妇产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