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篇:初入会计师事务所的迷茫

文摘   2025-01-15 18:00   英国  
初入这个行业的我懵懵懂懂: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能做什么,更不知道想做什么。所幸没有“混吃等死”的打算,面对迷茫的未来,只是充满希望。
前阵子教育部和人社部公布,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如果再加上几百万海外留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竞争压力不言而喻。能加入会计师事务所,已然是个不错的起点。
记得初入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和50多位小伙伴一起入职,第一天报到,那场面就像换了个学校继续报道。
坐在“大排档”里,不知道做什么,也不知道能做什么,更不知道想做什么。所幸没有“混吃等死”的打算。面对迷茫的未来,只是充满希望。
所以说知道的少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儿。
那时候真是带着热情去做每一件事,经理让你干啥你就干啥,主打一个“我是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钉”的心态。多年以后你会发现,如果哪儿哪儿都需要你来打补丁,这就意味着要么你成了,要么公司完了。
当然,这也都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我们这届人,谈不上吃什么大苦,确实顺势地享受了时代的红利。
这个话题缘起于我和一位老友J先生的聊天,2024年这个行业是动荡的,行业里未免人心惶惶。既然2025年它还存在,想进且有机会进入会计师事务所的新人,该如何选择呢?
这里讲的选择仅限于审计行业啊,对于管理咨询、财务咨询、风险咨询还是税务咨询等其他服务条线,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四大”还是“非四大”
20多年前的“四大”——准确地说应该说是“六大”——薪资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就拿北京来说,根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1999年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是人民币13,778元,折合一个月大约1,150元。当时土事务所新人月薪1,500元,而安达信新人月薪5,000元,如果算上加班费和出差补助,在那个年代,绝对算是一笔“巨款”了。
现如今,在北京,排名靠前的“非四大”和“四大”,新人月薪基本可以达到9,000元到10,000元的水平,一年算下来,横加竖加的基本大差不差。这也与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2023年北京市月平均工资11,761元差不多。
这组数据说明一个问题:20多年前,注册会计师这个行业对打工人来说还是挺赚钱的。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职业,薪酬基本与平均工资相当,马马虎虎,不好也不坏。
在读《芯片战争》时看到一句话:“仙童的许多员工加入该公司是为了寻找财富或是因为热爱工程”。想了想这句话放在以前的会计师行业也是适用的。不过现在对于那些想在这个行业里挣大钱的人来说,与其到处吐槽和抱怨,不如提前换个赛道。否则就只能稳扎稳打、兢兢业业地做事,万一“”到合伙人了呢。
至于“四大”还是“非四大”,两者各有优势。我个人觉得,如果有机会,有能力,能进“四大”当然好,如果错过了,那就努力挤进排名靠前的“非四大”。
根据德勤中国公布的2024财年社会影响力报告,吸引人才方面,收到的申请数量为163,186人次,新入职员工总数为2,724人,录取率为1.67%。当然以点推面的逻辑是错误的,但这组数据说明“四大”还蛮难进的。
“四大”的优势之一,拿“国际化平台”来说,目前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无论是从企业发展角度还是战略角度,都需要专业机构的陪伴。正所谓“扶上马,再送一程”。新人如果在事务所里做得好,有机会外派到国外工作。体验一下在不同国家生活,也是拓宽自己人生的一种方式。
新人加入会计师事务所,有机会向事务所的客户学习,学习他们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至于充当资本市场的“守门人”,为客户解决商业问题的专家等等抬头,可以先放在旁边。
以前的“四大”还能接触到顶尖的客户资源,尽管这种资源也是非常有限的。但这并不耽误新人在服务客户的同时学习客户的业务,甚至是争取拓宽未来职业道路的机会。不过只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大”与“非四大”没有什么不同,因为真正的业务核心,谁也没有客户懂。
至于成熟且完善的培训体系,清晰且透明的职业晋升路径等等优势,在现在这种大环境下,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它们有用,但用处不大。
“金融”还是“非金融”
我刚刚入职的时候也是非金项目起步,正经在石家庄过花盆,在沈阳DVD机,在北京测过成桶的变光油墨,算是有“盘点经验小朋友这种“有趣”的工作,在金融项目中却是很少经历的。
之后随着国家一系列的金融体制改革,我才有机会在会计师事务所里转型成为金融服务组的一员。
目前大部分金融机构的审计师还是被“四大”承揽审计这样的客户需要很多相关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可能需要花费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积累。
我在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项目中信贷组做了5年,又在另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项目中报告组做了5年,积累的经验有助于我在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但是呢,并不足以支持我转到银行去工作,毕竟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交叉覆盖的部分很小。
当然有不少同事成功转到银行体系里工作,在财务部、审计部、零售业务部、信用卡中心、信贷审批部等等。TA们转型早,且都很优秀。
现如今金融机构的改制、剥离、上市等非标业务已经很少了,只有常规的财务报表审计或审阅项目,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知识可以学习,事在人为嘛。监管是金融行业稳健运行的压舱石。什么资本充足率、净资本、偿付能力充足率等等也都是很有意思的内容。
传统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坚实根基,有着一套严谨规范的财务体系。从原材料采购的成本核算,到生产环节的成本分摊,再到成品销售的收入确认,每一步都有明确且严格的财务流程。
以汽车制造为例,一辆汽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涉及众多供应商,采购成本的精准核算、库存零部件的合理计价,关乎企业利润底线;生产线上,人工成本、设备折旧、能源消耗等制造费用的精细分摊,才能精准反映每辆车的真实成本,为定价、利润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成本控制堪称传统制造业财务管理的核心要义。企业通过精细化的预算管理,从年度预算层层分解至月度、车间甚至班组预算,严控各项开支;在采购环节,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凭借规模采购优势压低成本,同时优化物流配送,削减运输费用;生产过程中,推行精益生产理念,消除浪费,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对于新人来说,选择没有绝对的 “好与坏”,关键在于自身对职业发展的规划与期望。
虽说当下的年轻人特反感 “被人指点说教”,还是忍不住要分享一点点心得。
一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准备注册会计师的考试。加把劲,争取三到五年稳稳拿下。考这个试不为别的,纯粹就为自己。现在事务所都在搞减员增效这一套,对员工的考核也是一环扣一环。往往第一年就要求你通过一门 CPA 考试,不然第二年晋升的事儿想都别想。这规定到底合不合理呢,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咱也说不清。但摆在眼前的现实就是,想要升职加薪,那就得麻溜地满足公司这要求。还有人担心拿到资格证后签字会有风险……别瞎操心,还年轻着呢,等哪天真有签字权了,再琢磨这事儿也不迟。
二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英文。每天都听一些英文财经新闻,背几个单词,休息的时候追追英美剧,别光看一遍就完事儿,第一遍也就看个情节人物的热闹,看完再刷一遍,要是觉得无聊,就挑战一下无字幕版。就这么一天天积累下来,英文水平肯定能蹭蹭往上涨,这就叫 “润物细无声”。
三是多向有经验且爱分享的“前辈”们学习。平时嘴儿甜着点,多请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这个行业最初也都是师傅带徒弟,跟修车、打铁的没什么区别,经验很重要。前辈们随便点拨几句,说不定就能少走不少弯路。
四是在人堆儿里学习锻炼一下为人处事的能力。虽然在事务所工作的前几年,同一拨儿入职的就和同一届学生一样,大家被分配在不同的项目中,人际关系相对简单的多。但是如何做一个高情商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无论以后是否在事务所工作,这个能力都会使你终身受益。
未完,待续。。。


小圈生活之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