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天气转凉,庐山脚下的树叶还是呈现大片的绿色,丝毫不想进入冬季。再一次来到东林寺净土苑,深度转一转无量寿殿。 |
天气虽然阴阴的,但空气质量“优”,于是想爬爬山锻炼一下。
上一次来“净土苑”还是在5月份,时间如梭,一晃半年过去了。当时也写了一篇游记,没成想其阅读量比任何一篇“职场”都要高,可见大家都愿意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上香。
如果想重新游览一遍净土苑,请见:《闲游篇:庐山东林寺净土苑》。
这次我是以锻炼为主,于是没有在山下的殿宇内多做停留,不到40分钟,我便气喘吁吁地抵达了“大佛台”。
喝了几杯免费的茶水,再恭敬地顺时针围绕大佛转了三圈儿,一看表,时间还早,于是决定到“无量寿殿”看一看。
“无量寿殿”坐落在大佛台的正下方,从西边的入口走进来,立刻就能从视觉上感受到什么叫“金碧辉煌”,夸张点儿说,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
正对着的方向陈列着一块巨型玉石,阅读旁边的介绍才了解这是一块重达14吨的岫岩玉。雕刻的是一幅《西方接引图》,它讲述的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率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接引往生者的情景。
大家仔细看,右下角呈现跪姿的人就是一名往生者,他与众位弥陀圣众的神态都是如此的安详,栩栩如生,甚为精美。
岫岩玉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名玉之一,其他为陕西蓝田玉、新疆和田玉和河南独山玉。岫岩玉产于辽宁的岫岩,它质地坚实而温润,多是绿色至湖水绿,以墨绿色为上品。
继续顺时针往北走,来到一组佛像前。
四处寻了半天也没看到有文字说明,不过以我粗浅的了解,位居中间的肯定是释迦摩尼佛,他结跏趺坐,双手呈说法印。
通常释迦摩尼佛身边会有两位胁侍,而这里居然有六位,其中一位显现为僧相,其余五位显现为菩萨相。那位僧相稍显年轻,应该是阿难尊者,另外五位其中估计会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诶,那另外三位是谁呀。
最逗的是不少人过来,也不管供奉的是谁,上来就跪,三叩九拜的极为虔诚。
继续顺时针往东走,来到一尊佛像前。
这尊金身阿弥陀佛与大佛台上的阿弥陀佛一样,左手持莲花台,右手下垂呈现接引印。倒是前面的这块莲花瓷砖与整个大殿铺设的褐色地砖完全不同,可能是凸显这尊佛的地位。
继续顺时针往南走,又来到一组佛像前。
坐北向南,说明这是很尊贵的位置。不用看介绍,我都可以认出这三位。居中的是阿弥陀佛,左边的胁侍是大势至菩萨,右边的胁侍是观世音菩萨,他们也被称呼为“西方三圣”。在灯光的照射下,烘托出“紫气东来”的气势。
对面墙上是一幅长卷,广角镜头都无法完全拍摄下来。虽然没有文字介绍,但也可以看得出来这里画的是《西方接引图》。这与西门的那块玉雕讲的是同一个故事。
无量寿殿的震撼还体现在建筑结构上。整个大殿由34根立柱支撑,立柱上包裹着枣红色的花梨木,柱头和柱脚都镶嵌着金色的金属装饰。天花板上也装饰着莲台样式,同样适用枣红色的花梨木,朵朵绽放。
下图也只是大殿内的西南角,怎么样,够壮观吧。
大殿的东西两侧墙面上绘画着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根据《佛说无量寿经》的记载,有一位法号为法藏的比丘向世自在王如来请教如何建立净土,世自在王如来讲了一大堆后,法藏比丘经过五劫思维,发下建立净土的四十八条大愿。
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因位之名。这是“豆包”告诉我的,没看懂什么意思,于是继续发问。
在佛教术语中,“因位之名” 是相对 “果位之名” 而言的。“因” 是指修行过程中的阶段,尚未达到最终的圆满境界;“果” 则代表修行圆满后所成就的状态。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在尚未成佛、还处于修行积累功德阶段,也就是 “因” 的阶段的名称。
这48大愿用金字儿刻写在木质的菩提叶上,例如这第一愿:国中无三恶道: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意思不难理解,我拍下所有大愿,有空时候慢慢看。
大殿北面墙上,也是铺设了枣红色的花梨木,上面用金字儿刻写着《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佛说无量寿经》、《楞严势至菩萨念佛章》以及《华严普贤行愿品章》。
大殿东北角还有两幅巨型“苏绣”,没听错,就是苏州织绣。织的是七宝树下阿弥陀佛在讲经,佛教七宝树是对极乐世界中神奇树木的一种描述,反映了佛教对于美好、庄严、殊胜境界的想象和向往。
虽然不允许用手去触碰,但近距离可以观赏到如此精美且巨大的“苏绣”,也是十分难得的。
大殿中央有一面弧形的墙体围绕着,上面整齐划一的摆放着数千个阿弥陀佛像,很是壮观。
墙体里面是专供佛教弟子打坐的私密空间。我在玉雕旁边看到一处门梁上刻着“濯垢”两个字的通道,旁若无人的走进去,发现也没人拦我。通道里面灯光并不是很明亮,像是模拟的山洞,偶尔有几尊佛造像或菩萨造像在通道旁边。
再往里走终于看到一位“师兄”,她起身向我打招呼:阿弥陀佛。我也慌乱地双手合十,回了一句:阿弥陀佛。师兄说这里有一间“帝纲室”,正处在大佛台上阿弥陀佛的脚下,可以进去参观。
别说,这里还真挺有意境的。找了好久的一个角度,终于可以拍下有佛没我的照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