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马爷也建了一座“观复博物馆”,利用周末速速体验这一半市井烟火,一半罗曼蒂克的“魔都”。 |
“观复博物馆”是马未都先生建立的私人博物馆,“观复”一词儿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马先生很爱聊天,所以很多北方人都管他叫“马爷”。
博物馆入口处就是一个打卡点儿,满墙的“生僻字”,在上面试图努力寻找几个我认识的,很快发现自己文化水平极其有限。
上海的“观复博物馆”坐落在世界第二高、中国第一高的“上海中心大厦”37层,对,就是那个被戏称为“打蛋器”的大高楼。
走进博物馆大堂,这里是按照回音壁设计的墙面,很巧妙地将现代建筑元素与传统文化融合。地面上是仿造的一个巨大的青花盘子,画的是缠枝花卉纹大盘图案,蓝色分三层,表达了青花的不同层次。踏入博物馆的瞬间,就将人引入一个古今交织的艺术世界,让人对即将开启的文化之旅充满期待。
馆内设有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造像馆四个常设展厅以及一个临时展厅。各展厅布局合理,展品陈列有序,从不同角度展示着丰富的文化遗产,无论是瓷器的细腻温润、东西文化碰撞下的奇妙产物,还是金器的璀璨奢华、造像的庄严神圣,都能让观众在这里一饱眼福,深入探寻历史与艺术的奥秘。
瓷器馆中,宋代陶瓷展品堪称一绝。宋代陶瓷的生产完成了从实用化向艺术化的转变,达到了陶瓷美学的高峰。馆内的展品上承五代,下启金元,代表宋代陶瓷的主要风貌,如汝窑的天青釉瓷器,色泽温润如玉,造型简洁典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官窑瓷器则以其庄重规整的造型和独特的开片纹理,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品味。
下面这件宋代的“磁州窑白釉剔花花卉纹八方枕”,虽然器型上颇有些粗犷的风格,但是枕面上的剔花倒是非常的精细。就是不知道宋代人枕在上面脑壳不会痛吗?脖子不会落枕吗?
还有一件北宋时期的建窑黑釉兔毫盏,尽管仔细观察可以看出建盏的边缘有些薄厚不一的情况,但是整体上造型简洁大方,线条流畅自然,口沿微微外撇,腹部圆润饱满,圈足规整稳重,给人一种端庄典雅之感,尽显古朴之美。
最为独特的当属那如兔毫般的斑纹,丝丝缕缕,清晰可见。这些兔毫斑纹长短不一、粗细各异。兔毫斑纹的色彩丰富多样,有的呈现出银灰色,如月光下的银霜,清冷而高雅;有的则是金黄色,如阳光般璀璨夺目,给人一种温暖而华贵的感觉。
这些瓷器不仅是实用器具,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窑系的特色与工艺水准。
东西馆的展品,多数为东风西渐的代表。18世纪,亚欧大陆文明全面碰撞,海上贸易交流频繁,中国文化通过贸易商船远渡重洋,深刻影响了欧洲的艺术与生活。馆内的展品如带有中国传统花鸟图案的欧洲瓷器、融合了中式风格的西式家具等,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欧洲对中国文化的向往与吸纳。
特别是很多造型奇特的盘子和碗,在我们一般传统认识中算是极为特殊的样子。就拿下面这件乾隆年间的青花盘子来说吧,它叫青花山水楼阁纹凸底花口盘。
这种中间鼓起来的盘子会盛放什么食物呢?听讲解说这是欧洲人吃甜品用的,可能是为了酱汁可以均匀的流淌在食物表面,所以请中国工匠专门烧制的特别样式的盘子吧。不是,他们倒酱汁都倒不匀吗?
还有下面这两组黄花梨木制作的英国乔治式的椅子,中国工匠为欧洲人制作的。马爷在节目中介绍过,这套椅子非常贵,他要是说贵,那肯定很贵了。总共这套椅子一共18只,博物馆中收藏了15只,目前还差3只不知所踪。
这些展品不仅是物质文化的交流见证,更是不同文明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历史缩影,让人们感受到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的魅力与力量。
金器馆的展品以中国古代黄金作品为主,同时辅以周边民族与国家的黄金文化,全方位地展现了黄金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商周时期简单古朴的金饰,到战国时期工艺精湛的金器,再到唐宋元明清各代各具特色的黄金制品,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和工艺水平,让人领略到黄金在不同时代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两股为钗,单股为簪。有一只特别像“火炬”的发簪特别粗,通过介绍才知道,原来古人贵族出门都是戴假发的,这些假发是用真的头发制作的,发量相当于三个人的发量,所以戴着它会非常的热,使用这种粗粗的且有镂空雕饰的发簪,因为具有一定的散热功能。
还有一件叫卧羊首金琴轸钥,就是调琴的一种钥匙。中国古代定弦都是靠耳朵来听音决定的,所以在调试的时候不断拨动琴弦,同时通过调整弦的松紧来达到调音师认为最好的状态。
造像馆展出了近50尊佛或菩萨造像,涵盖了南北朝、唐宋、明清等多个时期,包括汉传、汉藏佛教造像以及周边国家的佛教造像作品。
展厅布置的灯光非常舒服,既可以保持展厅的严肃性,又能让人清楚地观察造像的细节,这要点个赞。
这尊唐代的汉白玉佛立像,佛陀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很有唐代佛造像的特点。
展厅中的造像形态各异,有的庄严慈祥,有的灵动飘逸,每一尊都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承演变。
说到这些文物,马爷不止一次谈论过,这些文物对于他来说,算是:欣然所遇,暂得于己。最终他将会把这些文物留给社会,留在中国。
很快到了午饭时间,在大厦的22层,趁着天色晴朗,可以看到浦东的景色。
下午特地来到九江路的上投大厦,参观目前属于上海国际信托的一间金库,准确地说应该是保险柜。
上投大厦原名大陆银行大楼,金库由美国莫斯勒公司制造,当年保险箱业务是大陆银行主要业务之一,现留存1,181个保险箱,据说现在还有50多位保险箱主人没有来开启过他们的保险箱。
金库地面采用马赛克瓷砖装饰,远端采用镜面设计以减少压抑感。不过真要待在里面时间久了,估计会患上密闭空间恐惧症。
随后沿着外滩内测由南向北溜达,有趣的地陪绘声绘色地描述这里每一幢大楼的故事,从和平饭店不开的大门,到浦发银行内部的马赛克壁画,再到第一幢钢筋水泥建筑,真别说,还真有点儿意思。
在等车之际,外滩那素有万国博览盛誉的建筑群,仿若被一只无形的妙手轻触,刹那间华灯齐放。暖黄色的光晕悠悠流泻,裹挟着浓郁醇厚的繁华盛景,翩然跃入视野之中。与此同时,黄浦江对岸,一幢幢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在清冷洁白的灯光映照之下,更显风姿绰约,摩登气质尽显无遗。
魔都的夜晚,即便是裹着羽绒服,依旧觉得很冷。好在晚餐安排在静安寺旁边的“百乐门”,终于有机会可以进去探个究竟了。
“百乐门”这个名字,一听就像是电视剧里沦陷区中的“奢靡”场所。经过多年易主和翻修,依旧保留了不少当初的样貌。
大堂里展示了百乐门相关的几位重要人物,包括百乐门之父顾联乘,装潢设计师杨锡镠,电影时代奠基人查理 卓别林,少将张学良和爱国侨领陈香梅。其中顾联承作为民营企业家,在1932年,就以独到眼光投资这块地皮,兴建Paramount Hall,并命名百乐门。它的诞生使得上海滩“执宴舞之牛耳者,舍此而莫属,偏塞之沪西,一跃而车水马龙”。
酒店坐落在南京路步行街上,有一点点不便就是汽车无法抵达酒店门口,需要走几步才行,正好可以感受下繁华地带的氛围。
晚间提供的小食也很有特色,大白兔奶糖风味的饼干,适合爱吃甜食的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