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轲先生曾说:从美术史中如果能够多得到一些关于审美特征的理解,提高对于各类艺术的鉴赏力,比多记住一堆人名或作品的题目更有用一些。 |
英国国家美术馆成立于 1824 年,至今正好200年。馆藏有超过 2600 幅绘画作品,涵盖了 800 年的艺术史,从欧洲中世纪早期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后印象派作品。
在美术馆成立之时,艺术史的地位次于艺术实践。于是美术馆与在世的艺术家们合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馆内进行素描、授课或举办展览。在职艺术家是备受追捧的绘画专家,他们熟悉绘画的传统和技法,能够评估画作的真伪、质量和品相。因此,在考虑可能的藏品收购时会咨询画家们的意见。
与大英博物馆一样,想要丝滑进入英国国家美术馆,一定要提前预约。
博物馆的系统可能更为成熟,预约确认后会陆续收到两封电子邮件,第一封是说您有一个新订单,第二封会附上二维码。而美术馆的第一封很快可以收到,但第二封迟迟不来。
望着那些不预约参观的人们排着长长的队伍,难道我也不得不去排队吗?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我打开收到的第一封邮件走到美术馆门口的工作人员面前,解释说我已经预约了门票,并且收到了第一封确认信,但迟迟没有收到二维码。没想到工作人员看了我的邮件后,尴尬地向我道歉说他们的系统有时候就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然后微笑着一侧身就让我进馆了。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美术馆里走马观花地转了几圈儿,接下来就选择一些我看到的“名画”以及自学的结果分享给大家。
先介绍一下每幅作品旁边的“画作说明标签”,它主要功能是向观众提供关于作品的基本细节,如艺术家姓名、出生与逝世时间、作品名称、创作日期、所用材料、作品尺寸、主题相关背景以及收藏来源等相关信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作者姓名:Piero della Francesca/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 生卒日期:1415/1420年至1492年 作品名称:《基督的洗礼》/The Baptism of Christ 创作日期:约1437年至1445年间 所用材料:杨木板蛋彩画 |
在英国,无论是博物馆、教堂还是美术馆,都少不了宗教相关的作品。这幅《基督的洗礼》讲述的是《新约》中的一段故事:
耶稣到来: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要受约翰的洗礼。约翰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要受我的洗。” 这表明约翰深知耶稣身份的特殊,他自认为不配为耶稣施洗。
耶稣回应:耶稣回答说:“你暂且答应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 于是约翰许了他。这里耶稣强调了他要遵循上帝的旨意和计划,完成所有必要的仪式步骤,尽管他本身是无罪的。
洗礼场景: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上帝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同时,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这一场景充满了神圣的象征意义。鸽子象征着圣灵,它的降临表示耶稣被圣灵所充满,是上帝赋予耶稣特殊使命的标志。天上的声音宣告耶稣是上帝的爱子,这是对耶稣身份的明确认证,也表明耶稣的洗礼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件,开启了他公开传道的阶段。
为耶稣施洗的约翰是一位重要的先知人物。他的使命是为耶稣基督的到来做准备,其中一个关键的行为就是为人们施行洗礼,这象征着人们对罪过的忏悔,在上帝面前洁净自己。
约翰的洗礼被视为一种宗教仪式,吸引了众多犹太人前来参与,他们希望通过洗礼来表明自己对上帝的忠诚和对罪过的悔悟。
故事读完了,也引发了我不少的思考:
关于宗教的画作通常是因为当时的老百姓基本没什么文化,看不懂“圣经”中的文字。统治阶级为了让民众“相信”,于是请人将“圣经”中的故事画出来,让大家理解,让大家相信。
那我的问题来了,在《圣经》出现之前,统治阶级靠什么让民众“相信”呢?暴力吗?其次,古代中国,那些个“王”靠什么来统治呢?在我们的历史长河里,虽然也是“君权神授”,“王”都是天子,即老天爷的儿子,那时候的老百姓也没什么文化,怎么就没有诞生一本书,或形成一系列画作来进行精神上的统治呢?
是不是想太多太复杂了。算了,还是回到画作本身。
皮耶罗的作品起初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并不受欢迎,他们更喜欢拉斐尔那种更甜美的风格,但在 20 世纪,人们对早期意大利艺术的兴趣日益浓厚,皮耶罗也几乎受到了普遍的喜爱。现代主义和抽象艺术的出现,更是让人们越发关注皮耶罗关于光学和几何的理念。
他是最早深入研究并熟练运用透视法的画家之一,这幅画中体现出了高度的几何秩序。他将画面按照精确的几何形状和比例进行布局,例如,画中胡桃树的位置和形态,不仅在视觉上起到了分割画面的作用,其枝干的走向和分布也与整体的几何构图相呼应,增强了画面的和谐性。
通过透视法和对物体比例的精确把握,皮耶罗营造出了逼真的三维空间感。人物和景物在画面中的分布仿佛是真实存在于一个空间之中,而非简单的平面排列。
画中基督的身体姿态优雅,表情平静而坚定,显示出其神圣的气质。施洗者约翰的动作简洁而有力,体现出他在执行洗礼仪式时的专注和庄重。
皮耶罗在色彩的运用上还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比如,白色通常被用来象征神圣和纯洁,在画中基督的身体部分使用了较多的白色,强调了他的神圣身份;而施洗者约翰的服饰颜色则相对较暗,与基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基督的中心地位。
此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知识,就是关于绘画的材料:蛋彩。
蛋彩是一种古老的绘画媒介。它主要是用蛋黄或全蛋作为结合剂,将颜料粉末混合其中。蛋黄中的卵磷脂等成分起到乳化颜料的作用,使颜料可以均匀地附着在绘画表面。蛋彩颜料干燥后会形成一层坚硬、有光泽的薄膜。这种颜料的色彩饱和度高,颜色持久。不过蛋彩干燥速度相对较快,所以画家在作画时需要迅速地涂抹和混合颜料。
没想到鸡蛋还有这种妙用。
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评论说,他一直对皮耶罗青睐有加,认为他的《基督的洗礼》是真正的瑰宝。在大卫的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见隐藏的小彩蛋。
作者姓名:David Hockney/大卫・霍克尼 生卒日期:1937年至今 作品名称:《我的父母》/My Parents 创作日期:1977年 所用材料:画布油画 |
就比如上面这幅画,皮耶罗的《基督的洗礼》以复制印刷品的形式呈现在大卫的父母劳拉和肯尼斯之间的镜子里。
这幅画的构图简洁而富有深意。画面中,霍克尼的父母安静地坐在一个室内空间里。他们的姿态自然而放松,父亲穿着得体的西装,母亲身着优雅的连衣裙,展现出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
画布上欢快且温暖的色彩,让我想到了动画片《小羊肖恩》,是不是风格上有点儿像呢。
作者姓名:Paul Delaroche/保罗・德拉罗什 生卒日期:1797年至1856年 作品名称:《珍妮・格瑞女士处决图》/The Execution of Lady Jane Grey 创作日期:1833年 所用材料:画布油画 |
中间C位的年轻女士就是新教徒简・格瑞,她是英格兰历史上著名的“九日女王”,直到被天主教女王玛丽一世的支持者废黜。这幅作品描述的是1553年,年仅17岁的她在伦敦塔被处以死刑前的最后一刻。
画面采用了较为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以冷色调为主,画家运用了较为暗淡的色调来营造出悲剧的氛围。简・格瑞的白色衣服在这种暗淡的色调中显得格外醒目,象征着她的纯洁和无辜。其他人身上的黄褐色、红色则为画面增添了一丝温暖的色彩,但也暗示着即将到来的残酷处决。
仔细看,简・格瑞的形象细腻而生动。她的面容端庄,看不出丝毫的恐惧。不过这也不太合理了,17岁应该对死亡有一定的概念了。难道画家就想突出她的临危不惧?
简・格瑞的身体姿态优雅而从容,展现出一种贵族的气质。旁边的老者神情凝重,似乎在为她祈祷;行刑者则面无表情,表现出职业的冷酷;后方偏过头去的女子则展现出人性的柔弱和对残酷现实的不忍。
我想德拉罗什画的是他280年前的场景,按照当时的图像存储技术,估计人物的样貌都是他“臆想”出来的吧。
这些人物的不同反应丰富了画面的情感层次,使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处决现场的紧张和悲剧氛围。这幅画也表现了当时教会派系斗争和皇族之间政治斗争的残酷。
德拉罗什以的绘画风格介于古典主义画派和浪漫主义画派之间,他的作品造型稳定,立体感强,常以历史事件为题材,作品富有戏剧性,善于表现历史上的重要瞬间,其描绘英国王室的场景而闻名,尤其是那些注定灭亡或垂死的王室成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