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在新岁之首回望过去一年,全球垂体瘤领域的研究无论在分子机制、免疫、影像还是治疗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其中,中国学者不仅作为这些研究进展的见证者,更作为重要的参与者,通过步伐坚定的深入探索,贡献了许多创新性的成果或发现。让我们跟随吴哲褒教授团队的视角,一同回顾2024年度垂体瘤领域的重大研究进展,以更高昂的斗志,迎接新一年的挑战和机遇。
2024年在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或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 PitNETs)相关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共发表文献1552篇,国人研究有385篇,约占25%。其中高质量文献(IF大于10)的有52篇,国人研究有14篇,约占27%。52篇高质量文献中其中指南4篇、基础研究13篇、临床研究17篇、综述9篇、通讯或评论6篇及3篇其它类型文章。13篇高质量基础研究(IF大于10)中,研究主题仍然以垂体瘤的侵袭及耐药为主(耐药相关4篇,侵袭相关4篇)。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单细胞组学技术的进步,免疫微环境在垂体瘤中也逐渐兴起,有两篇高分组学测序研究聚焦垂体瘤的免疫微环境并提出了一些在肿瘤进展转归有意义的细胞组分及靶基因(本课题组一篇,推荐阅读:《【中国声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哲褒教授描绘垂体瘤免疫全景图并阐明巨噬细胞亚型及其功能》)。因垂体腺瘤通常表现为良性肿瘤,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并发症的探究也在基础研究中也有体现(肿瘤相关并发症占2篇)。这些基础研究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有望通过精准医学、靶向治疗以及新型免疫治疗为垂体瘤患者带来治疗的新希望。
特别说明:限于篇幅和垂体瘤相关主题原因,我们按照IF>10来挑选亮点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挑选具有选择性且带着主观因素,许多垂体瘤领域的优秀工作没有在本篇推文中得到很好的概述,请大家批评指正,也深表歉意。
一、指南
指南发布①:提出垂体肿瘤临床分类,指导治疗和预后
在Shlomo Melmed的牵头下,脑垂体协会邀请了其它多学科包括流行病学、发育生物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神经外科和内分泌学方面的专家,联合制定了一种新方法来指导垂体腺瘤的预后和治疗。该指南框架于2024年1月发表在柳叶刀子刊《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上1,它通过整合所有起源于垂体前叶腺瘤的临床、遗传、生化、放射、病理和分子信息来产生风险因素的循证评分,以此得到的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累积评分,可用于临床上指导垂体腺瘤的治疗。
累积评分反映了基于表型、肿瘤大小、占位效应、侵袭、分泌状态、垂体功能减退和遗传综合征改变的疾病严重程度综合分级。
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组织学和残余肿瘤特征需外加评估。校正后分数反映了标准化的疾病严重程度,后续分级反映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范围。
指南发布②:儿童和青少年垂体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共识指南&特定疾病指南
随着目前医学个性化的治疗策略发展趋势下,垂体瘤领域也逐渐关注一些高发的特定人群垂体瘤即青少年垂体瘤。由Korbonits教授领衔的多学科专家小组系统地制定了首个针对青少年垂体瘤的全面临床实践国际共识指南,于2024年5月在《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发表上、下两篇指南2,3。
该共识指南的第一部分包括17项实用的管理建议,涉及临床护理、神经影像、视觉评估、组织病理学、遗传学、垂体手术和放射治疗。虽然在许多方面,对青少年垂体瘤的护理与成人相似,但在病因和临床表现方面仍存在关键差异。疑似垂体腺瘤的青少年需要仔细的临床检查、适当的激素检查、专门的垂体成像和视觉评估,并应考虑潜在的综合征疾病和遗传评估。
本共识指南的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针对泌乳素瘤、库欣病、生长激素腺瘤、临床无功能腺瘤和罕见促甲状腺激素腺瘤儿童患者的57项建议。与成年垂体腺瘤患者相比,指南共识强调儿童与青少年垂体瘤有更大比例的功能性肿瘤并有如下特点:巨泌乳素瘤潜在遗传疾病的可能性更大,10岁以下男孩比女孩有更高促ACTH腺瘤发生率,围青春期难以诊断生长激素腺瘤。
指南发布③:泌乳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垂体学会国际共识声明
国际泌乳素瘤诊断治疗共识发布在2023年,但以此引申出来的通讯评论文章观点鲜明,对临床有着极高的指导意义。该共识提出,对于特定类型即包裹良好的Knosp 0/1级泌乳素瘤,尤其是年轻女性,外科手术干预是一线治疗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瑞金医院”)吴哲褒教授2024年在《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发表通讯文章(推荐阅读:《【中国声音】泌乳素腺瘤治疗策略的转变:外科作为一线治疗选择》)指出4,近几十年来神经内窥镜技术的飞速进步及多学科垂体卓越中心诊疗模式的认可,外科手术尤其是假包膜外切技术可作为特定亚型泌乳素腺瘤即泌乳素微腺瘤和包裹良好/边界清晰的大腺瘤(Knosp分级为0级和1级)的一线治疗选择,对于Knosp 2级肿瘤手术是否首选仍待高级别循证证据来明确。
但澳大利亚皇家阿德莱德医院的Stephen Santoreneos教授认为多巴胺激动剂(DAs)治疗泌乳素瘤引起的肿瘤纤维化问题正在逐渐减轻,并在《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上同期发表通信文章5,认为以往尤其是使用溴隐亭治疗时,常见的纤维化现象会增加后续手术干预的难度。然而最新研究显示,接受DA治疗的泌乳素瘤纤维化发生率已接近于未接受DA治疗的肿瘤。这一变化可能与现代DA药物卡麦角林的广泛使用有关,其诱导纤维化的可能性远低于溴隐亭。因此,在管理泌乳素瘤时,肿瘤纤维化的风险不应成为限制DA治疗使用的主要顾虑,作者对常规为微泌乳素瘤和包膜包被良好的巨泌乳素瘤提供初次手术持谨慎态度,手术会带来永久性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吴哲褒教授同样在通讯文章指出4,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使用神经内镜经蝶手术(TSS)可实现高达93%的微腺瘤患者和75%的特定大腺瘤患者的泌乳素水平正常化,围手术期和术后并发症的低发生率(1-4%)和零死亡率。同时,多巴胺激动剂的使用面临两个潜在问题:不良反应和药物停药困难。考虑到药物治疗和手术效果的相似性,与手术相比,多巴胺激动剂撤药后的复发率为80% vs 20%,可以合理地考虑将手术作为某些特定泌乳素瘤患者亚群的一线选择。在世界范围内,TSS技术的熟悉度不一样,拥有多学科团队(包括一名出色的经蝶神经外科医生)的垂体瘤卓越中心至关重要。由于中国卡麦角林临床上的不可获得性,手术对于部分垂体腺瘤患者可以是一线治疗选择。
吴哲褒教授通讯评论及观点
Stephen Santoreneos教授通讯评论
此外,泌乳素国际诊疗共识指南中在分子发病机制方面描述约20%的泌乳素瘤中SF3B1基因热点体细胞变异,但建议不常规筛查体细胞突变。但德国的Marily Theodoropoulou教授于2024年10月结合自己团队发布的多中心队列研究及文献检索在《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发表评论文章提出体细胞SF3B1变异的早期检测可能会提示泌乳素瘤侵袭性更强的观点6,这正好是反映了第一篇指南中遗传评估与垂体瘤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的范例。
Marily Theodoropoulou教授通讯评论
二、亮点综述
亮点综述包含了国内瑞金医院吴哲褒教授在国际内分泌权威期刊《Endocrine Reviews》发表及北京协和医院幸兵教授在《Cancer Letter》发表的两篇重磅综述,以及国外三篇有关GH腺瘤和GPCR相关的综述。
亮点综述①:肢端肥大症患者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临床挑战和治疗
2024年度,垂体瘤领域综述方面聚焦于生长激素垂体腺瘤的比例偏高。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Sahlgrenska学院的Daniela Esposito教授于2024年6月在《Nature Review Endocrinology》发表GH腺瘤的综述文章7。这篇综述探讨了糖尿病在肢端肥大症中有关脂质分解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的潜在机制及其对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且结合临床数据讨论了二甲双胍在预防及治疗肢端肥大症患者糖尿病的可行性,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将有助于更好地处理肢端肥大症及其相关的代谢并发症。
GH腺瘤糖尿病分子机制
GH腺瘤伴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提高60%
肢端肥大症的治疗策略
亮点综述②:X连锁指端肥大性巨人症遗传、病理、生理及临床治疗
来自比利时的Albert Beckers教授团队于2024年9月在《Endocrine Reviews》综述了X连锁指端肥大性巨人症的遗传、病理、生理及临床治疗8:在X连锁指端肥大巨人症患者垂体中GPR101过表达,染色体Xq26.3的重复改变了GPR101位点的染色质结构,并产生了一个新拓扑关联结构域(TAD)来异位增强驱动GPR101表达。作者还回顾了TAD中还有其它对发育有重要意义的基因,并最后提出染色体捕获技术在基于多组学的临床研究中应得到广泛应用诊断的展望。
X连锁肢巨人症的遗传、病理、表型及分子机制
亮点综述③:综述生长抑素受体,为药物开发靶点铺垫
瑞金医院吴哲褒教授团队2024年8月在国际知名期刊《Endocrine Reviews》中,结合生长抑素受体(SSTR)结构生物学的最新发现9,综述了其结合不同生长抑素的选择性及发挥生物学功能的结构学基础,并结合目前生长抑素受体在不同神经内分泌疾病中的表达及功能,最后讨论了基于生长抑素受体结构的新型药物设计及疗法开发的发展方向。(推荐阅读:《【中国声音】吴哲褒教授在美国内分泌协会会刊发表长文综述,论述内分泌相关生长抑素及其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PitNETs生长抑素受体结构及其功能
亮点综述④:综述GPCR对内分泌肿瘤的调节,为药物开发靶点铺垫
G蛋白偶联受体(GPCR)家族近年来被广泛研究,其结构并被电镜解析及AI预测。202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AI预测蛋白质结构,以表彰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和设计领域的突破性贡献。AlphaFold2能够准确预测GPCR的整体折叠、跨膜区域,以及关键配体结合位点的结构,这对于研究其信号转导机制非常重要,对GPCR的结构预测能力已达到较高水平,尤其在静态结构的预测中表现卓越。然而,由于GPCR具有动态性强、构象多样等特点,单纯的预测仍然不足以全面解释其功能。结合动态模拟和实验数据验证,将是提升预测能力的关键方向。这些技术在GPCR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2024年11月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附属医院André Lacroix教授等人发表在《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的一篇综述,概括了GPCR对内分泌肿瘤的调节10,在垂体神经内分泌中垂体生长激素细胞瘤中的TRHR、GnRHR、GIPR和GRP101及垂体促肾上皮质激素细胞瘤中的AVPR2、D2DR和SSTR5,并提出针对异常GPCR的功能成像开发有助于识别肿瘤的特异性治疗。
GH腺瘤和ACTH腺瘤细胞GPCR
亮点综述⑤: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免疫治疗前景及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幸兵教授团队2024年6月在《Cancer Letters》综述了关于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免疫景观和PitNETs靶向免疫治疗的当前进展11。巨噬细胞和T细胞是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的免疫浸润,不同亚型的PitNETs显示不同的免疫模式,影响肿瘤的进展行为。这在2024年垂体瘤研究进展高分文献中有多处体现,例如:①吴哲褒教授团队4月在《Genomic Medicine》的多组学测序揭示PitNETs的免疫学景观12(推荐阅读:《【中国声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哲褒教授描绘垂体瘤免疫全景图并阐明巨噬细胞亚型及其功能》)。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亚卓、李储忠教授团队同年1月构建了正常垂体及PitNETs的单细胞图谱,并从上皮、免疫、基质三个角度阐述PitNETs的生物学行为13(推荐阅读:《【中国声音】Genome Med | 张亚卓/古槿/李储忠团队揭示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肿瘤细胞异质性和免疫微环境特征》)。③垂体腺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存在一些难治性侵袭垂体瘤,目前免疫治疗在该类型肿瘤的治疗应用仍然在探索中,北京协和医院王任直教授团队在《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发表垂体领域免疫治疗的中国声音,研究确定了CD87是使用抗CD87 BiTE和CD87特异性CAR/IL-12 T细胞对侵袭性NFPA进行免疫治疗管理的有前途的靶点14。
PitNET各亚群肿瘤免疫微环境及成分概览
靶向pitNETs肿瘤免疫微环境
三、亮点临床研究
2024年垂体瘤领域亮点临床研究主要聚焦在垂体瘤外科手术、ACTH腺瘤及多学科交叉(例如分子影像学和AI在垂体瘤的术中识别),我们选择了以下10篇亮点临床研究。
亮点临床研究①:垂体腺瘤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Jason P Sheehan等人于2024年12月在《Neuro Oncology》上发表了一项多中心研究的结果15。他们在2254名患者的多中心影像学监测中,与对照组相比后发现,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SRS组)继发性脑肿瘤、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和脑卒中的风险未增加。
新发肿瘤风险
卒中风险
颈动脉狭窄风险
亮点临床研究②:垂体腺瘤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的风险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教授Jason P Sheehan等人于2024年4月在《Neuro Oncology》上发表了关于SRS治疗非功能性垂体腺瘤(NFPA)的研究结果16。这项回顾性、多中心研究纳入接受单次SRS治疗的NFPA患者,并使用Cox分析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肿瘤控制和新发垂体功能减退。结果显示,SRS提供长期肿瘤控制,10年时垂体功能减退的风险为15.3%。
新发垂体功能减退累计风险
亮点临床研究③: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侵袭进展的标志物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病理学和神经外科教授Arie Perry等人回顾了来自加州旧金山的13名转移性PitNETs及高级别PitNETs患者的21例标本,利用免疫组化和测序确定了早期识别侵袭性肿瘤的标志物,即:高有丝分裂计数、高Ki-67标记指数、激素和/或转录因子表达缺失、Rb缺失、p16缺失或过表达、TP53突变,以及某些分子改变如TERT改变和纯合子CDKN2A失活。相关结果于2024年10月10日发表在《Endocrine Pathology》上17。
亮点临床研究④:针对NFPA患者兰瑞肽治疗的三期临床试验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内分泌学教授Peter H. Bisschop等人于2024年7月在《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Europe》上发表了针对NFPA患者药物兰瑞肽治疗的三期临床试验结果18。这项来自荷兰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组的44名患者的Ⅲ期临床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相比,兰瑞肽治疗后72周并不能减少68Ga-DOTATATE PET阳性的NFPA患者的肿瘤大小或停止肿瘤生长。基于研究结果,不建议NFPA患者常规使用SSAs。
兰瑞肽与对照组对肿瘤的缩减作用
肿瘤进展的的无进展生存期的Kaplan–Meier
亮点临床研究⑤:功能性ACTH腺瘤术后生化缓解的影响因素
土耳其翁多库兹马伊斯大学Elif Tutku Durmuş博士等人回顾了41例功能性ACTH腺瘤特征,28例致密颗粒型ACTH肿瘤(DGCT)和13例稀疏颗粒型ACTH肿瘤(SGCT)。他们发现,与DGCT相比,SGCT组的肿瘤更大,有丝分裂计数更高,T2强度与白质之比更高。在多变量分析中,SGCT仍然是早期生化缓解概率较低的独立预测因子。相关结果于2024年7月24日发表在《Endocrine Pathology》上19。
亮点临床研究⑥:ACTH腺瘤库欣病容易并发自身性免疫疾病
美国麻省总医院神经内分泌临床中心副主任Lisa B. Nachtigall等人于2024年2月,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了一项关于库欣病手术缓解与自身免疫病关联的回顾性研究结果20。他们回顾了美国286例接受手术的ACTH腺瘤患者,并首次报道:接受手术并获得CD缓解的患者,比年龄和性别匹配的NFPA手术患者,有更高的新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率。
Cushing与NFPA患者新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累积发病率对比
亮点临床研究⑦:垂体瘤外科手术消毒方案的选择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陈渝杰教授等人于2024年8月22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发表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非劣效性研究的结果21。该研究纳入174名计划接受经蝶骨手术的垂体瘤患者,旨在比较葡萄糖酸氯己定(CHG)和聚维酮碘(PVP)之间的鼻腔去定植效果和舒适度,为临床指导提供证据基础。结果显示,术后鼻腔细菌的清除率在CHG组和PVP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两组在术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率或血清炎症相关指标水平未见显著差异,但CHG组的杀菌效果倾向于更快发生且持续时间更长。在舒适性方面,CHG更具有优势。
消毒前后两组鼻腔菌群定植频率对比
亮点临床研究⑧:复杂巨大垂体腺瘤手术的方案选择
2024年3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赵曜教授等人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上在线发表了一项多中心、纵向、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结果22(推荐阅读:《【中国声音】华山金垂体手术团队联合全国13家神经外科中心在INT J SURG发表复杂垂体巨腺瘤的多中心大样本队列研究结果》)。在来自中国13个神经外科中心的647例患者中,91例接受联合治疗(经鼻蝶窦入路+开颅),556例非联合方案治疗复杂巨大垂体腺瘤的患者。结果显示,与非联合方案相比,联合方案能显著提高全切除率和减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不同方案的结果对比
支持联合治疗方案的主要肿瘤形态
亮点临床研究⑨:分子影像技术定位ACTH腺瘤的诊断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姚振威教授等人于2024年12月在《Radiology》上发表了一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结果23。该研究共纳入了43名受试者使用放射性示踪剂(68)Gapentixafor的CXCR4靶向PET/MRI诊断定位ACTH腺瘤。结果显示,敏感性达到92.7%,结合对比增强MRI时,敏感性达到100%。ACTH分泌性垂体肿瘤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显著高于正常垂体组织(3.9 vs 1.3, P<.001)。此外,SUVmax与CXCR4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 P<.001),且与上午8点ACTH水平亦呈正相关(R=0.4, P=0.01)。这项分子影像技术可以精确定位库欣病中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垂体瘤,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PET/MRI与MRI识别ACTH腺瘤的比较
CXCR4靶向68Ga-Pentixa PET/MRI的诊断性能
亮点临床研究⑩:AI模型在垂体瘤解剖结构识别的应用
伦敦大学学院神经学研究所副教授Hani J Marcus等人开发了一种能够进行鞍区解剖分割的AI模型,并于2024年11月9日将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pj Digital Medicine》上24。根据研究结果,蝶鞍识别总体上有所改善,从没有AI协助的DICE评分70.7%到有AI协助的77.5%(p<0.001)。医学生使用人工智能从中受益最多,从66.2%的DICE分数提高到78.9%(p=0.02)。这项技术有可能增强外科教育,它作为临床医生在内窥镜垂体腺瘤切除术期间解剖结构识别的AI助手并最终用作术中决策支持工具。
不同人群在AI识别前后蝶鞍结构识别热图
AI辅助识别蝶鞍结构示意图
四、亮点基础研究
2024年垂体瘤领域亮点基础研究主要聚焦垂体瘤耐药及侵袭、免疫微环境、多组学研究以及垂体瘤并发症的机制研究,我们选择了以下10篇亮点基础研究。
亮点基础研究①:阐明药物作用新机制,为耐药患者提供新靶点(HTR2B)
瑞金医院吴哲褒教授团队在2024年7月发表于《Neuro Oncology》的研究(推荐阅读:《【中国声音】吴哲褒教授团队揭示了HTR2B在无功能垂体腺瘤中的作用机制,为相关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中25,通过24例临床耐药病例评估靶点成药性,阐明了HTR2B介导信号通路的潜在机制以及HTR2B与STAT3和PKC-γ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卡麦角林激动HTR2B介导耐药,抑制HTR2B可以提高卡麦角林的疗效,逆转耐药。
HTR2B作为药物介导耐药靶点
原代耐药标本药敏评估
亮点基础研究②:阐明药物抵抗新机制,为耐药患者提供新靶点(TRIM21)
瑞金医院吴哲褒教授团队通过CRISP9系统筛选到TRIM21,靶点成药性TRIM21通过激活ERK1/2通路促进垂体瘤增殖以及耐药,抑制TRIM21的候选药物或可成为治疗耐药靶点。药物筛选发现,菲美诺司他和喹诺司他可降低TRIM21蛋白水平抑制肿瘤进展增加药物敏感性。相关结果于2024年11月发表在《Neuro Oncology》上26(推荐阅读:《【中国声音】吴哲褒教授团队揭示了TRIM21-ERK1/2促进垂体腺瘤增殖和耐药的作用机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策略》)。
TRIM21作为药物介导耐药靶点
CRISP9系统筛选
原代标本药敏评估
亮点基础研究③:泌乳素瘤的耐药机制及新药探索-FA通路及染料黄木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亚卓教授团队研究通过对泌乳素瘤耐药和药敏感标本进行转录组和单细胞组学测序,发现局灶黏附信号通路与泌乳素瘤的DA耐药有关。并且,该研究成功建立了DA耐药泌乳素瘤类器官模型,并发现染料木黄酮抑制FA通路活性发挥抗肿瘤作用。相关结果于2024年3月发表在《Drug Resistance Updates》上27。
耐药与药敏标本差异基因通路富集
类器官上小分子化合物的高通量筛选
药物抗肿瘤体内实验
亮点基础研究④:侵袭性PitNETs发展及耐药的机制-ADAM22-ITGB1整合素信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雷霆教授团队通过研究阐明,ADAM22通过其崩解素结构域与ITGB1相互作用,激活FAK/PI3K/AKT和FAK/MAPK/ERK信号通路,促进PA进展。ADAM22被PKA磷酸化并募集14-3-3,从而延缓其降解。ITGB1靶向抑制剂与生长抑素类似物或多巴胺激动剂联合治疗垂体瘤具有抗肿瘤作用和协同作用。相关结果于2024年1月发表在《Neuro Oncology》上28。
ADAM22促侵袭及耐药机制
GEO Bulk测序数据筛选
靶向ADAM22通路促药敏和凋亡
亮点基础研究⑤:探索免疫微环境和免疫新分型-巨噬细胞免疫分型
瑞金医院吴哲褒教授团队在2024年4月发表在《Genome Medicine》上的研究中29,首次系统描绘了垂体瘤的免疫全景图,解析了垂体瘤的免疫分型(高、中、低),深入剖析巨噬细胞五种亚类,验证巨噬细胞亚型和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侵袭性和耐药垂体瘤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推荐阅读:《【中国声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吴哲褒教授描绘垂体瘤免疫全景图并阐明巨噬细胞亚型及其功能》)
垂体瘤的免疫分型
巨噬细胞分类
G1泌乳素腺瘤属于高免疫浸润类型G6无功能性腺瘤属于低浸润免疫类型
亮点基础研究⑥:探索PitNETs肿瘤微环境-肿瘤异质性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李储忠教授团队开展的研究构建了正常垂体及PitNETs的单细胞图谱,并从上皮、免疫、基质三个角度阐述PitNETs的生物学行为,揭示了PitNETs肿瘤微环境的异质性,并确定了恶性侵袭性肿瘤细胞的基因特征。该研究为未来垂体的研究提供基础,并提供对PitNETs的复杂性和内在异质性的全面理解,相关结果于2024年1月发表在《Genome Medicine》上30。
PitNETs亚型及其单细胞聚类
正常垂体及PitNETs微环境细胞组分比例比较
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及基质细胞聚类
亮点基础研究⑦:侵袭性PitNETs发展的机制-DPPA4对垂体瘤细胞干性调节
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动物科学系教授兼内分泌项目主任Dipak K. Sarkar团队开展的研究中,在酒精暴露后(AF组),垂体肿瘤细胞通过组蛋白H4甲基化过度表达DPPA4而被重新编程为侵袭状态。DPPA4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微环境中的肿瘤“干性”增加,从而增强肿瘤细胞的增殖、定植和迁移。该研究表明,靶向DPPA4修饰剂是一种治疗侵袭性肿瘤的潜在方法,相关结果于2024年8月发表在《Neuro Oncology》上31。
DPPA4促侵袭机制
测序筛选DPPA4
肿瘤干细胞和侵袭标志物在AF组增加
亮点基础研究⑧:侵袭性垂体瘤的组学探究-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Olivera Casar-Borota教授等人在2024年11月发表在《Acta Neuropathologica》的研究中32,对包括64例侵袭或转移和12例良性垂体瘤在内的76例垂体肿瘤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了全基因组甲基化分析,包括拷贝数变异(CNV)。他们发现,DNA甲基化是参与垂体腺瘤侵略性表型进展的主要表观遗传现象,许多影响染色体臂和整个染色体的CNV事件在侵袭性肿瘤中很常见。
CpG位点的甲基化程度
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NV)事件
亮点基础研究⑨:揭示垂体肿瘤侵袭性的表观遗传机制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蒋小兵教授等人对8例DGGH和8例SGGH样本进行了高通量m6A测序,以探索m6A修饰在调节GH腺瘤侵袭性行为中的作用。结果发现,DGGH和SGGH之间主要受FTO(脂肪和肥胖相关蛋白,一种m6A去甲基化酶)影响而存在不同的m6A概况。研究结果于2024年9月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上33。
靶向FTO在分泌生长激素的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侵袭性亚型中的示意图模型
亮点基础研究⑩:Cushing患者并发抑郁的机制-激素、菌群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张亚卓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高皮质醇的Cushing患者拥有一种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群,通过降低外周血中2-(14,15-环氧四烯醇)甘油(2-14,15-EG)水平,加剧了小鼠的抑郁和焦虑行为。这种效应可以作为一个起始因素,为未来治疗同时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Cushing患者提供有价值的治疗策略。相关结果于2024年11月发表在《Microbiome》上34。
不同组别粪便菌群处理动物导致行为变化的DEGs和通路富集
行为学测试
结 语
当2025年的钟声敲响,新的篇章徐徐展开,曙光洒满前行道路。回顾2024,是突破与进取并肩的岁月,全球复苏的春风吹拂,唤醒了垂体瘤领域每一处潜藏的希望与力量。从全球协作到创新竞逐,学术的智慧在交锋中碰撞,临床的实践在探索中深耕,为垂体瘤的治疗与研究夯实了基础。此刻,站在2025年的起点,2024的每一份成就都将成为新的起跑线。让我们继承前人的智慧火种,胸怀远大志向,借创新为桨,向着垂体瘤领域的浩瀚未知勇敢破浪,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专家简介
吴哲褒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瑞金医院垂体/泌乳素瘤诊治中心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国脑垂体救助计划发起人,上海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
目前已获得包括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2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一项,以第一申请人获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曾获“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浙江省自然基金杰出青年、上海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上海卫生健康领军人才
以通讯/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总影响因子>400分,包括权威期刊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Endocrine Reviews, Acta Neuropathologica, Nature Communications, Genome Medicine, Neurology, Autophagy, JCEM, Neuro-oncology, Journal of Neurosurgery等
识别二维码,前往吴哲褒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脑医汇App全新功能“AI问答”正式上线,您临床实践中的得力助手!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