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一
脊柱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为良性硬膜内肿瘤提供长期局部控制和总生存期
01
摘要:
背景和目标:放射外科治疗良性颅内肿瘤的作用已得到充分证实。然而,关于良性硬膜内脊柱肿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后结果的长期随访研究有限。本研究报告了使用SRS治疗脊柱硬膜内良性肿瘤患者的单机构经验。
方法:共治疗184例患者(55%为女性)和207例良性硬膜内肿瘤。患者中位年龄为52岁(范围:19-93)。肿瘤组织学包括神经鞘瘤(38%)、脑膜瘤(15%)、神经纤维瘤(21%)、血管瘤(9%)、血管母细胞瘤(8%)、血管外皮细胞瘤(5%)和副神经节瘤(4%)。34例(16%)病灶在放射外科手术前接受了切除。23个(11%)病灶为NF1突变。中位单次剂量为14Gy(范围:11-20),中位多次剂量为21Gy(范围:15-30)。
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范围:1-258)。在最后一次随访中,SRS后肿瘤体积减小(15%)、保持稳定(77%)或局部进展(8%,中位数:20个月[范围:3-161])。1年、5年和10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92%和90%。在多变量分析中,不存在NF1突变(P=.004,风险比:0.23,95%CI:0.08-0.63)和单分次SRS(P=.007,风险比:0.24,95%CI:0.08-0.68)与改善的局部控制相关。中位总生存期为251个月(范围:1-258),1年、5年和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85%和70%。对于已有症状的患者,分别有85%和87%的病例注意到肿瘤相关疼痛和神经功能缺损得到改善或保持稳定。不良辐射影响包括迟发性脊髓病(1%)、急性疼痛发作(9%)、皮炎(0.5%)、吞咽困难(0.5%)和发音困难(0.5%)。
结论:长期随访,脊柱放射外科治疗硬膜内良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精心挑选的患者中,即使有NF1突变,SRS术后肿瘤局部控制的可能性更高。
02
结论:
对于良性硬膜内肿瘤患者来说,SRS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与脊柱转移瘤患者相比,良性脊柱肿瘤患者的生存期通常较长,这凸显了肿瘤局部控制和症状控制的重要性。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单中心研究之一,我们发现肿瘤10年控制率达到90%,伴随疼痛和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未来还需要进行多中心和长期评估研究,以确定针对此类患者的SRS最佳治疗方案。
文献二
接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的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剂量减少:单中心体验
01
摘要:
背景和目标:当将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指南建议剂量(SD)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与免疫疗法或靶向治疗黑色素瘤脑转移相结合时,据报道局部控制更好,但不良辐射事件(ARE)的发生率更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与ASTRO指南相比,较低处方剂量对同时接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的黑色素瘤转移患者进行单次分次SRS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我们对2009年至2022年间接受SRS的194例患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倾向评分匹配后,ASTRO-SD组(<2cm 20-24Gy,≥2至<3cm)18Gy组,减量(RD,<2cm <20Gy,<18≥Gy)组33例转移292例。
结果:两组的中位直径(5.4 vs 5.2mm,P=.6)、处方体积(0.2 vs 0.2 cm3,P=.2)和影像学随访(11个月 vs 12个月,P=.2)相似。与RD组相比SD组进展转移的累积发生率显着升高(P=.018)。在多变量分析中,较高的处方量和 ASTRO建议的辐射剂量与局部进展相关。与RD组相比,SD组的影像学ARE显著更常见(8.6% vs 3.1%,P=.005)。BRAF和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同时使用、更高的处方量和ASTRO建议的辐射剂量与影像学ARE风险增加相关。
结论:本研究提供的证据表明,与目前治疗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指南SDS相比,RD SRS可以降低毒性率,同时保持较高的局部控制。
02
结论:
对于同时接受免疫疗法或靶向疗法的黑色素脑转移瘤患者,本研究的证据表明,减少SRS剂量相比于美国放射肿瘤学会(ASTRO)指南建议剂量,可以降低直径<2 厘米的黑色素脑转移瘤的不良辐射事件发生率,同时保持较高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减少剂量组的累积毒性发生率明显较低,而局部控制率至少与ASTRO指南建议剂量相当。这些发现强调了在现代系统疗法和癌症治疗时代重新评估SRS剂量策略的必要性。
文献三
talaporfin钠光动力疗法对诊断为异柠檬酸脱氢酶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益处:100例的回顾性研究
01
摘要:
背景和目的:talaporfin钠光动力疗法(PDT)是一种在手术切除恶性神经胶质瘤后进行的术中局部治疗。然而,其在大量患者群体中的临床疗效尚未确定。分析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接受PDT治疗的临床结局和预后。
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包括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神户大学医院治疗的新诊断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PDT涉及在静脉输注talaporfin钠后用 664nm半导体激光照射切除腔。主要结局指标是肿瘤控制和生存时间,在PDT组和非PDT组之间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预后因素。此外,还分析了PDT组的不良事件和预后因素。
结果:PDT组和非PDT组分别纳入44例和56例患者。PDT组的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非PDT组(51.3% vs 83.9%),而PDT组的远处复发率和转移率显著高于非PDT组(48.7% vs 16.1%)。PDT组观察到2例3级不良事件。PDT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显高于非PDT组(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10.8个月和9.3个月,总生存期分别为24.6个月和17.6个月)。PDT组的多变量分析显示,年轻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因素。
结论:talaporfin钠PDT提供了有效的局部控制,不良反应最小。接受PDT治疗的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未接受PDT的患者。因此,有必要进行PDT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02
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光动力疗法能有效局部控制肿瘤,且不良反应极少。此外,与未接受光动力疗法的患者相比,接受光动力疗法治疗的患者预后明显改善。尽管这项回顾性的单中心临床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但仍有必要对PDT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审校:侯贺阳
终审:柯以铨、张祎年
专家简介
柯以铨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学术带头人,神经肿瘤外科学术带头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后)导师
广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临床科主任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副主任委员,卫计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出血性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
识别二维码,前往柯以铨 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张祎年 主任医师
美国哈佛医学院博士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肿瘤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基地主任、珠江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及手术技术培训班负责人,已主办半年期珠江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及手术技术培训班(珠江神解)五期,累计培养全国各地神经外科医生60余名,主办短期手术入路解剖示教培训班多期,培训全国年轻神经外科医生500余人次
擅长复杂颅底肿瘤、颅内外沟通肿瘤、脑干肿瘤、复杂脑肿瘤、椎管肿瘤、脑血管病等的显微外科治疗;擅长神经内镜治疗垂体腺瘤等鞍区肿瘤
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工作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天津市环湖医院进修颅底外科手术入路及显微解剖培训,师从佟小光教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进修神经内镜解剖及手术技术,师从张亚卓教授
主要学会任职: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脑血管病分会常务委员、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颅底外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广州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委、广东省医院管理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广东省卫生信息网络协会神经外科信息化应用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教育协会神经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等
担任《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研究杂志》、《Glioma》、《Chinese Neurosurgical Journal》等杂志的编委和评审专家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及面上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其中SCI Top期刊论文一篇IF 29.1、SCI 2区论文四篇)、发表CSCD收录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主编专著1部、参编专著5部
参与的研究项目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获得2016年中华医学会中华神外好青年全国手术技能总决赛亚军、第十七届全国神经放射学学术大会读片比赛二等奖等
识别二维码,前往张祎年 主任医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查看
珠江神经肿瘤外科 文献追踪
专栏往期精彩内容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