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风云 洞察先机|颅内压监测标准化及其在神经重症监护中的重要性

学术   2025-01-03 07:31   上海  


颅内压增高是一系列严重脑部疾病的共同特征,包括创伤性颅脑损伤、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梗死等。这些状况往往与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颅内压监测对于早期发现颅内压增高的风险、优化治疗策略和手术计划至关重要。现代颅内压监测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参数、多模态的监测系统,不仅监测颅内压,还包括脑组织氧合、脑血流和脑自动调节等多个维度,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监护。

Codman®颅内压监测系统以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监测技术,为神经重症监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助力医生进行实时监控和及时干预,极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和患者安全。为此,脑医汇-神外资讯特别邀请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陈文劲教授和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贤键教授,就颅内压监测这一话题,分享他们的独到见解和学术洞见。


脑医汇-神外资讯:陈教授您好,鉴于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的挑战,以及有创监测技术的并发症风险,您能否综合讨论一下目前这些监测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现状,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同时,您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医生应如何结合这些监测手段来优化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得到最合适的治疗?



陈文劲教授

尽管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这一领域已有大量临床研究及文献综述,然而,其本质上属于定性评估,临床应用需要审慎解读。临床上真正需要颅内压监测的患者并未都能接受监测,尤其是在心肺复苏患者中。这是因为OHCA患者脑肿胀处理是个临床难题。因此,大量研究致力于开发无创评估颅内压的方法,并已发表多篇相关文章。尽管如此,我们验证了这些方法,发现它们或因追求热点而存在,或因准确性不足,甚至有时可能导致误判。例如,视神经鞘直径是一种常用的无创评估方法,它要求操作者具有高度的技术和良好的重复性,尽管如此,它更多地提供了定性信息而非定量数据,其对于临床指导的作用有限。此外,超声脑血流的搏动指数也被用于推测脑灌注阻力的增加,但这种方法最初是用于脑积水患者的研究,而忽略了脑充血情况下搏动指数可能降低的事实,从而导致误判。

在有创颅内压监测(ICP)方面,尽管已有许多讨论,但仍存在许多误区和盲区。例如,ICP监测仅能提供单点数据,无法全面代表整个脑部的情况。此外,ICP的升高并不能直接预测脑疝的发生,也不能准确判断脑组织是缺血还是充血状态,甚至对于预后的评估也存在局限。因此,ICP监测不能替代临床观察和影像学检查。

结合无创的经颅多普勒(TCD)和视神经鞘直径测量,可以弥补有创ICP监测的不足。例如,当ICP监测显示颅内压为30mmHg时,通过TCD检查发现脑血流呈充血状态,此时通过降低脑血流降低颅内压可能是必要的;反之,如果脑血流呈缺血状态,则可能需要提高血压。因此,这些无创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病情,而非仅依赖单一的ICP数值。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常常采用类似套餐式的治疗方案,包括镇痛、镇静、脱水、降颅压、脑保护等,但这些方案对于轻症患者可能过于复杂,而对于重症患者则可能远远不够。通过有创颅内压监测,可以更精确地指导治疗,例如,通过镇痛镇静后颅内压的下降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或者指导低温治疗的目标温度。此外,甘露醇的使用也值得深思反思,因为它的使用往往基于猜测而非确切的监测数据,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治疗,因此我们需要更精准的监测指导治疗。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觉得这种以颅内压为核心衍生出来的多参数,对于寻找这些病因方面是否有帮助?



陈文劲教授:

实际上,最典型的两种方法是将颅内压(ICP)单独进行分析,以及将ICP与平均动脉压(ABP)结合起来进行评估。这种方法已经能够解决许多临床问题。其关键在于如何应用这些数据。首先,以ICP为例,通过监测治疗反应性,可以判断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多数病人不需要复杂的监测,一个关键的指标就足够,例如调整血压后,颅内压是上升还是下降?给予镇静药物后,颅内压的变化如何?使用甘露醇治疗后,需要观察多长时间,以及其效果如何,有些情况下甘露醇可能完全无效。

以脑外伤后的水肿为例,类似于扭伤脚踝时出现的红肿热痛,早期通常都是充血和炎症的表现。治疗脚踝扭伤的首要步骤是制动,其次是抬高患肢,然后就是等待恢复。如果有需要,还可以进行冷敷,但主要还是等待自然恢复。对于脑损伤,所谓的“制动”实际上是通过降低脑电活动来实现的,而不是简单地让患者安静地躺着。而“抬高患肢”在脑损伤治疗中则相当于降低血压,以减少充血。这需要基于临床预判,但若不通过经颅多普勒(TCD)检查血流情况,就无法判断患者是充血还是缺血状态。如果患者已经处于缺血状态,再降低血压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通过监测血压和ICP的相关性,可以观察降低血压是否能够降低颅内压,或者相反,降低血压是否会导致颅内压升高,或者提高血压是否能够降低颅内压。这些信息对于临床决策至关重要。目前,我们手中的治疗手段包括呼吸机、血压调节、镇静药物和体温控制。呼吸机的设置应保持在正常值范围内,而血压的调节则可以根据ICP的变化来调整滴定。镇静药物的使用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来调整。至于体温控制,其原理与扭伤治疗相似,包括制动、抬高患肢、冷敷和等待恢复。

在处理脑外伤病例时,脑水肿可能是主要问题,而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可能涉及脑脊液循环障碍。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善脑脊液循环,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ICP的监测实际上是通过治疗效果反映颅内压增高背后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一种方式。因此,仅依赖ICP监测数值可能会导致误判。目前,一些医疗机构在不监测ICP的情况下,仍然按照固定的时间间隔给予甘露醇治疗,这有可能带来过度干预的不必要风险。

总的来说,合理使用颅内压监测可以帮助治疗大部分患者,而对于那些更为复杂的病例,则需要采用多模态监测,以便更好地理解疾病状态,从而为这些特别困难的病人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专家简介

陈文劲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ICU

  • 中国医促会重症分会副秘书长

  • 北京重症超声研究会副会长

  • 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神经重症专家委员会全国委员学会秘书

  •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创伤专业组全国委员


识别二维码,前往陈文劲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脑医汇-神外资讯:黄教授您好,您认为在颅脑创伤的治疗中,ICP监测的标准化流程应该如何制定,是否能够对提高治疗的质量以及患者的安全能够带来益处?



黄贤键教授:

在实施颅内压(ICP)监测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哪些患者需要安装ICP监测设备。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对于那些存在意识障碍、脑部CT显示有挫伤或水肿,并且有进一步加重风险的患者,如果在术中观察到脑肿胀或广泛的蛛网膜下出血,这些患者在术后围手术期管理中可能会表现出颅内压增高的迹象,因此需要安装颅内压探头以进一步监护患者,防止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发生。监测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数值,还要观察其变化趋势。

在确定患者安装ICP监测的指征后,医生和护士需要共同制定目标值。例如,对于已经进行去骨瓣减压手术的患者,其颅内压可能仍然较高,但治疗指南和共识通常指出,颅内压一般高于22毫米汞柱时需要进行治疗或进一步的有创处理。然而,在去骨瓣手术后,设定的阈值可能会有所不同。此外,当患者状况发生变化时,医生和护士需要凭借相应的经验和共同设定的判断标准来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并在出现变化时有相应的预案,以有效控制颅内压,最终目标是保持患者的脑灌注压稳定。

在ICP监测过程中,还应注重ICP监测的管理,包括探头的维护,确保其稳定性,避免损伤、损坏或脑脊液渗漏,这些情况都可能导致感染。因此,必须严格控制这些潜在的并发症。至于探头的拔除,也需要遵循相应的流程。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以及ICP值,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最终决定是否拔除探头。整个流程大致如此。

脑医汇-神外资讯:您觉得以ICP为核心而衍生的多参数在临床决策上会有帮助吗?您觉得在临床上还有哪些多模态监测参数对临床决策有帮助?



黄贤键教授

在对患者进行监测时,除了颅内压之外,我们还关注其体温和生命体征,这些参数与患者的脑灌注密切相关。脑灌注通常与平均动脉压和脑血流相关,而脑血流可以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进行监测。这些基本参数使我们能够评估患者的状态。因此,在无创或有创监测中,结合TCD的实时全面监测,可以更准确地监测脑血流情况,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特别是脑温度的监测,如果能够实现对核心体温的监测,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脑代谢状况。通过这些综合评估,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脑损伤程度,从而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脑部状况信息。

脑医汇-神外资讯:对于一些更基层的医院,如果其不能直接监测到大脑核心温度,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黄贤键教授

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监测体温,包括直肠、膀胱、鼻咽以及腋窝的温度测量。在实施低温治疗时,这些温度测量手段对于形成负反馈机制至关重要。温度的任何变化都需要我们及时调整降温设备的参数,因此,持续动态监测体温是必不可少的。

脑医汇-神外资讯:作为临床医生来说,对于以颅内压监测为核心的技术或者其他衍生技术,您希望有哪些改进?



黄贤键教授:

我觉得在颅内压监测领域,无线监测或无创监测技术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因为它可能会降低手术操作带来的损伤风险和感染风险。无创监测技术无疑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尽管目前尚缺乏充分的临床验证,但这一目标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


专家简介

黄贤键 教授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 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区主任,神经外科教学主任,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第八届委员会神经创伤学组委员

  •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第四届委员

  • 广东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广东省医学会及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创伤重症组副组长

  • 广东省医学会循证医学分会委员

  • 深圳市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

  • 深圳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副会长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函审专家


识别二维码,前往黄贤键 教授学术主页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Codman颅内压(ICP)监测系统以其全面的监测深度和广度,为神经重症监护提供了一种先进的解决方案。其新一代的CODMAN MICROSENSOR RM系列颅内压传感器,以其小巧的体积和易弯折的设计,实现了硬膜下、脑实质和脑室内压力的直接监测,并保持了长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减少因漂移原因的更换。搭载NEUSTRO神经重症监护处理系统和CODMAN ICP EXPRESS颅内压监测仪,该系统能够实时计算临床参数,全面评估个体化的神经重症指标,如脑血管反应指数(PRx)、脑压力代偿指数(RAP)、脑灌注压(CPP)以及最优脑灌注压(opt CPP)。

Codman ICP监护系统超越了传统单一参数的颅内压监测,采用了创新的多参数监测技术,通过整合监护仪、线缆、传感器和先进的多模态监护处理软件,为医疗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集成化的监测模式。其系统操作简便,通过智能化数字界面,医生可以一屏全览,及时、全面评估患者状况,预测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诊疗策略。全新环保材料的黄金颅内压多参数传感器,通过与神经重症多参数监护系统结合,引领着颅内压监测新未来,为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AiBrain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

投稿/会议发布,请联系400-888-2526转3


脑医汇App全新功能“AI问答”正式上线,您临床实践中的得力助手!欢迎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神外资讯
【脑医汇】品牌旗下新媒体,传播、分享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进展,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业务交流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