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春雨漫评明朝历史 从土木堡之变说起(十四)成化帝上位 历史重新定性
文摘
历史
2024-07-05 08:44
山西
明英宗被敌人俘虏后,3岁的成化帝,就在皇太后的主持下,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太子,由他的叔父监国辅佐。后来,大家担心蒙古人拿明英宗当人质要胁,所以就决定拥立一个新皇帝。应该让谁当新皇帝呢?从理论上,自然是3岁的成化帝。问题是,以于谦为首的一些人说,成化帝才3岁,他能懂得个啥?让他当皇帝,大明帝国肯定会玩完,所以应该让成帝的叔叔当皇帝于是,他的父亲成了太上皇,但是被幽禁在南宫;他的叔父还是皇帝,幸运的是,他还是皇太子。他的父亲还是太上皇,依然幽禁在南宫;他的叔父还是皇帝,太子却成了他叔父的儿子,他降位成了沂王。毫不夸张的说,成化帝6岁时,就已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所以,他显得异常早熟。史书记载他被废后的情景是这样说的“年虽幼,举止如成人,气度非凡,不轻言笑”。成化帝7岁时,他叔父惟一的儿子,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子,死了。成化帝11岁时,他叔父病的快死呀,但是他依然没有儿子。这个提议,一点毛病也没有,因为按传说中的礼法,没有人比成化帝更适当继承皇位了。关键是,大臣们就顺着他叔父的意思,想让襄王(或是襄王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在这种背景下,他的叔父,还有支持他叔父的大臣们,都不经意中犯了大错。因为,太上皇、前太子都在,他们就想拥戴外藩继位,这叫什么事呢?
于是,石亨等人把握住机会,就拥戴成化帝的父亲明英宗复位了。成化帝11岁那年,他的父亲再度成为皇帝;而他再度成太子。在过去的八年时间里,成化帝一直不在自己父亲身边;而他有三个弟弟,却是在南宫出生的。更主要的是,成化帝从三岁起,就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甚至影响力一度比他父亲还高,他父亲成为皇帝后,与他多少是有一些疙瘩的。据史书记载,他老爸临死前,还一度试图废掉他的太子之位。只是在人们的劝说下,又考虑到相关操作的难度太大,所以改变了主意。成化帝3-18岁的那段历史,真可谓风云激荡;而且有着太多的现实利益纠缠,所以大家在评价那段历史时,通常都是屁股决定大脑。
比如,英宗皇帝失位的那七年时间里,人们在给土木堡之变定性时,肯定是英宗皇帝宠信奸臣王振,所以让国家遭受灭顶之灾。
但是,英宗复辟后,这段历史又被重新定性。总而言之,英宗皇帝一心为国为民,王振也是一心为国为民的。奈何官僚集团争权夺势、互相拆台,所以国家遭此大难。于是,从前的大奸臣王振,一下又变成了忠君爱国、却被世人误解的大英雄。于是,大明帝国不但为他平反,更为他立祠祭祀。再比如,北京保卫战结束后,代宗皇帝、于谦,就是再造帝国的英雄。总而言之,当时大明帝国已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没有代宗皇帝挺身而出,没有于谦相助,大明帝国就灭亡了。总而言之,代宗皇帝就是一个乱臣贼子,利用监国的机会,趁机篡位;太上皇回来后,不但拒绝交还皇位,反而幽禁太上皇。更主要的是,他上位之后,荒淫无道胡作非为。甚至而言之,代宗皇帝后来突然病的要死,就是因为这种原因。总而言之,无它,房事太多尔!因为类似的原因,代宗皇帝夺门之变前,病的无药可救,而且好像随时会玩完;但是夺门之变后,反而身体日渐好转。为什么会这样呢?无非是因为代宗皇帝太好床上那口了,所以病的要死要活,就是舍不得放下。夺门之变后,终于没有这种机会了,于是病自然就好了。病的快死的皇帝,突然病情好转了,这叫什么事呢?于是,据说,他是非正常死亡的。而于谦呢,就成了一个贪天之功的大奸臣。土木堡之变后,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于谦拥戴亲王上位;在北京保卫之中,在石亨为代表的军方大佬奋战下,终于杀退了蒙古人;但是于谦依靠代宗皇帝的宠幸,就把所有的功劳都据为己有。事实上,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就一再虚冒战功,所以一再被人弹劾。太上皇归来后,为了自己的权势,又纵容代宗皇帝幽禁太上皇。说到于谦在北京保卫战虚冒战功,被人弹劾,这可不是胡编乱造。事实上,在北京保卫战进行的时候,类似的事件,就被吵得沸沸扬扬。后来,由代宗皇帝出面,这件事才算活稀泥了事。
只是,弹劾于谦的人,是基于什么目的?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定性。打倒于谦时,肯定是对方实事求是,看不惯于谦的官僚作派;于谦平反后,肯定是对方羡慕嫉妒恨,所以才这样做的。在北京保卫战结束时,石亨实在可以称得居功至伟;所以北京保卫战结束后,石清因功被封武清侯;在代宗时代就是太师。在夺门之变后,石亨不但是再造大明帝国的英雄,还是忠君爱国的楷模。总而言之,土木堡之变后,石亨率领大家英勇杀敌,击退了蒙古人的进攻;在奸臣试图迎立外藩的时候,石亨又率领大家迎接英宗皇帝上位。总而言之,他的精忠堪比岳武穆。但是,三年之后,这段历史又被重新定性了。总而言之,石亨就是一个大奸臣,从始到终都是一个大奸臣。因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好像就是由胜利者说了算;而且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总而言之,你方唱罢我登场;谁上台,也会重新定性当时前的政治斗争;而且毫无意外,胜利者都是为国为民的好人,失败者都是祸国殃民的坏人。今天还是向某某某学习,向某某某致敬;明天就是要打倒这个某某某。今天还是某某某有大功于国家;明天就是这个某某某一直祸国殃民。今天还是某某某是汉奸、卖国贼;明天这个某某某就又成了民族英雄。今天还是某某某生活腐化喜欢玩女人;明天这个某某某就成了心系劳苦大众的好官员。这岂不是真如人所言,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甚至是一个任人摆弄的婊子。所以,每当历史告一个段落时,通常都会前期的历史,作一个整体的定性。而此时,相关历史总的来说,要比以前更客观一些,因为此时,多少已是尘埃落地了,与这段历史利益纠缠的人,大多退出了历史舞台,大家在记述这段历史时,通常不会完全用屁股思考问题。当然了,历史既然是上层建筑,就绝不可能彻底摆脱屁股的影响;所以它的客观,永远只是相对的。所以,不要说几十年前的历史了,就写几百年前的历史,甚至几千年前的历史,也常常是由人们的屁股决定。最经典的就是黄巢之类的人物。你可以把它们写成变态的杀人狂魔、也可以把他写成代表正义的英雄。一切就看你的屁股在什么地方了。成化帝上位时,这段往事,已渐渐成为历史,大家终于可以相对公正的评判它了。总而言之,我的父亲,早就知道,您对大明帝国有再造之功,只是受奸臣所惑,所以冤枉了您;我的父亲,后来一直想为您平反,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正式实施。现在,我代表我的父亲,向您表达最诚致的谦意,与最崇高的敬意。再总而言之,您的一些行为,虽然曾威胁过我的父亲;但是,我父亲对您的为人,那是深感敬佩的;虽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冤枉了您、甚至是杀了您,但是我的父亲也有身不由己的苦衷。再总而言之,过去的一切,已成为历史,恩恩怨怨,也就让他随风而去吧。我们大明帝国会记住你的功绩,历史也会称颂您的英名。随着于谦的平反,随着对于谦家属,落实了平反政策,意味着大明帝国终于可以正视过往的那段历史了。以前,大明帝国给代宗皇帝的定性是,利用监国的机会篡位,并且幽禁帝国正牌皇帝;所以,他的皇位是非法的。事实上,代宗皇帝就不是以皇帝的礼节下葬,而且也没有埋在皇陵之中。现在,大明帝国给代宗皇帝的定性是,代宗皇帝虽然有私心,所以利用监国之机,趁机篡位。但是总的来说,他是有大功于国家的。毕竟,在那个非常的岁月里,如果没有代宗皇帝,大明帝国的江山社稷,就有可能毁于一旦。总而言之,功是功、过是过。所以,大明帝国正式承认,代宗皇帝也是正牌皇帝,虽然他上位的方式有点问题,而且在位期间,也犯了一系列错误;但总的来说,他的功劳是大于过错的。给代宗平反时,有人基于各种目的,就开始翻历史旧账了。总而言之,代宗皇帝当年一心要废太子,而且临死前,都不让太子复位。要知道,当年的太子,就是现在的成化皇帝啊。再总而言之,代宗皇帝当年幽禁太上皇、一心废太子,它就是大逆不道的。他有什么资格平反?甚至而言,当年支持代宗皇帝废太子的人,现在也应该追究他们的责任。对此,成化帝马上就表示,我们在说前朝往事时,不要这样上纲上线了。总而言之,这些陈年往事,我都不介意,你们为什么还要介意呢?再总而言之,这种事,已经是历史了;而且还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如果大家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我们还怎么正视这段历史呢?再总而言之,皇帝与官员的好与坏,是看他们现在,能不能为大明帝国做出贡献,如果我们动不动就翻历史旧账,我们还怎么立足于当下,好好中兴大明帝国呢?从相关事情的处理去看,成化帝绝对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而且,从成化帝在位的23年时间去看,也是一个强势的、成功的政治家。但是,成化帝在历史上的形象,似乎并不太好。因为说起成化帝时,人们通常都会想到两个人,一个是万贵妃,一个是汪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