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教育体系的标杆之一,日本教师短缺的问题,已非单纯的资源不足,而是诸多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外国教师是否能够成为这场危机的救援力量?
“突然有一天,我们班要和隔壁班一起上课了。”
“那个平时不讲课的教务处长,现在也站在讲台上了?”
“怎么感觉学校的老师越来越少了?”
... ...
这些来自日本中小学生的真实感受,揭开了日本教育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教师人手短缺的问题愈演愈烈。
△来源 / pakutaso
根据NHK今年9月28日的报道,日本中小学教师短缺的情况在9月已较5月恶化了1.3倍。短短数月间,原本就不平衡的师生比例,进一步触碰到教育资源的紧张边界。
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小学教师短缺比例增长至38%,初中41%,高中也达到了19%。这一现象不仅限于东京都,周边县市同样面临压力。例如,千叶县从今年5月的196人缺额,迅速攀升至8月的近290人。
在其他国家,教师短缺可能令人联想到工作压力过大或薪资待遇过低等问题。然而在日本,情况却颇为特殊。
△来源 / NHK
日本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被纳入教育公务员体系,不仅享有稳定的职位,还拥有较高的薪资待遇。
以日本厚生劳动省2019年的数据为例,高中教师的平均年收入约710万日元(当年约合人民币42万元),中小学教师的年薪也接近30万元人民币。偏远地区的教师收入,甚至高出发达地区同类职位25%以上。
既然如此,教师短缺为何依然突出?其中,保障性待遇过于完备恰恰是原因之一,这反而加剧了岗位空缺。
千叶县教育委员会指出,育儿假和产假的长期缺勤是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近年来,男性教师申请育儿假的比例持续上升,进一步加剧了短缺问题。
以千叶县为例,该县共有约2.9万名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其中60%集中在20至30岁这个年龄段。女性教师的产假,尚可预估并安排替代,但对于男性教师的育儿假,学校难以有效提前筹备,这使得短期内的岗位紧缺更加棘手。
为应对这一危机,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了三大应对措施,包括推行“学科担任制”以减轻班主任负担,提高薪资和补贴,并推动学校的无纸化和云端化管理。例如,任课教师的每月补贴增加3000日元,管理岗位的补贴从5000日元上调至1万日元。
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川正人对此评论道:“由于育儿假、产假以及兼职教师短缺等问题,学校的日常运转已经接近极限。政府应采取更加灵活、大胆的措施,例如定期审查减少加班的成效,加强正式教师的招聘力度,吸引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
那么,教师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是否可以考虑引入外国人填补这一空缺呢?
从现行制度来看,外国人担任日本学校教师并非不可能。只要具备教育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日语能力达到N1水平,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取得日本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在高校从事外国语教学。
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情况稍显复杂,尽管法律未明确禁止,但由于公立中小学教师多被视为教育公务员,正式职位通常要求拥有日本国籍。或许“广纳贤才”的方向,将成为值得探讨的未来趋势。
△来源 / pakutaso
日本教师短缺,表面上看是育儿假、产假等直接因素的叠加,深层次却折射出制度设计中的隐忧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年轻教师职业倦怠和家庭生活的冲突,尚未有效缓解,日益高涨的社会期望和复杂的教育环境,更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引入外国教师,看似为困局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但在面对文化适应、教育理念融合时,这远非一劳永逸之策。
教育是一面镜子,折射着一个社会的价值与未来。当务之急,或许不是填补空缺本身,而是如何通过政策与文化的协同,创造一个真正支持教育者、赋能未来一代的环境。
毕竟,强大的教育体系,始终需要一群富有使命感的灵魂站在讲台之上,而不仅仅是一张“合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