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减轻每一克重量而奋斗,一克重量比金贵”,这是一句来自飞机设计领域的至理名言。
以国产大飞机起落架为例,在保证强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从内部进行减重是轻量化设计的最佳途径。但是,这看似简单的要求,却面临着一系列加工技术难题。
“加工1个起落架,使用传统工艺需要三四周时间,而使用我们的技术方案只需要两天,而且成品质量更高,成本也只是原来的十分之一。”从事复杂型腔深孔精密成形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刘战锋说。
然而,研究了大半辈子技术的科技工作者,却受到职务科技成果管理规定的限制。他们的科技成果如何顺利转化,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2021年3月,陕西正式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作为“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和创新驱动发展总源头”,秦创原是“打破科技优势与经济发展转化‘堵点’的关键之举”,也是“陕西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
2022年,刘战锋团队在“三项改革”政策的鼓励下,凭借两项核心关键技术发明专利,获得学校科技成果赋权,以1000万元注册资金起步创办了陕西深孔智越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23年成功落户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智造创新产业园。
以秦创原“三项改革”为牵引,陕西一大批高校团队、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走下“书架”、走上“货架”。
数据是最好的佐证: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4120.99亿元,比2022年增长34.96%;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万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96件、居全国第7位……
三年来,秦创原凭借一系列前瞻性的创新举措,逐步将总窗口打造成为具有显著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高地。
而今,站在三年后的今天,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总窗口的下一步又该如何走?
01
10月22日上午,西咸新区举行“坚持创新驱动 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西咸新区建设秦创原总窗口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西咸新区建设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实施“十万英才聚西咸”三年行动计划》、《西咸新区推进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西咸新区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其中,《西咸新区建设秦创原总窗口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要显著提升总窗口成果转化驱动力、创新资源聚合力、未来产业引领力、创新生态涵育力、区域创新辐射力,要将总窗口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科技金融资源集聚区、未来产业先导区。
具体来看,三年内,西咸新区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总指引,力争实现“三项改革”实施成效显著、创新主体集聚效能放大、新兴产业规模实现突破、创新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科技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全域协同创新不断深化等目标。
会上提到,要重点瞄准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金融资源等四个资源,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强化“双招双引”,力争将总窗口打造成为资源聚合的“强磁场”。
比如,要引进高校院所研究机构、汇聚众多优质科研力量,引进重大科研创新载体、强化前沿科技成果供给,引进领军企业研发中心、打造企业创新研发总部,建设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提升产业创新“微生态”……
除具体的建设目标,计划还提出七项重点任务,为接下来的工作厘清方向。
02
今年3月29日,省委书记赵一德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持续升级平台功能、强化带动效能、集聚发展势能,以秦创原高质量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
事实上,一直以来,西咸新区都将高质量建设视为激活区域潜能的关键途径,并总结了一批做法,点亮了总窗口高质量发展的热力图。
三年来,总窗口共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 196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户。
此外,培育省级瞪羚企业41家、省级潜在瞪羚企业11家、市级瞪羚企业6家;培育质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陕西星环聚能科技有限公司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培育陕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陕西源杰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家上市企业。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西咸新区累计与西安交大、西工大等16所高校共建30家高校科转平台,累计组建了169人的科技经纪人团队,向高校派驻了30名科技经纪人。
通过“科技红娘”,三年来共挖掘科研成果1000余项,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企业757家,为总窗口科技成果转化赋能。
令人瞩目的是,西咸新区不仅深耕本土优势,更以“三秦联动”为战略核心,强化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不断拓展秦创原开放平台的效能边界,加速推动创新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与高效流动。
三年来,总窗口与各地市共建地市协同创新基地10家,实现省内全覆盖;与全省12家创促中心,发起组建了陕西省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
截至目前,已经构建了“研发在总窗口、生产在各地市,头部在总窗口、配套在各地市,链主在总窗口、链条在各地市”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凭借“内聚”之力,激发创新资源汇聚成势,借由“外联”之桥,深化区域间协同发展,在秦创原这一总窗口,各项创新要素汇聚一股磅礴合力,推动科技创新向纵深不断迈进,让科研成果源源不断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03
今年是新一轮秦创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开篇之年,西咸新区以打造全省新质生产力、培育示范窗口为目标,重点开展七大行动。
例如,在“三项改革”深化行动方面,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完善全链条转化体系,深化推广“一港”模式、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标杆。
在创新资源聚变行动方面,引进高校院所研究机构、汇聚众多优质科研力量,引进重大科研创新载体、强化前沿科技成果供给。
在产业能级跃迁行动方面,引进生态主导型龙头企业、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建设秦创原产业创新聚集区、提升产业创新 “微生态”。
在创新人才荟萃行动方面,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实施海外人才聚集工程、打造海外人才聚集高地,建好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确切地说,构建产业链、生态圈,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不断吸引创新、产业、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优势资源要素集中集聚,进一步推动优质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形成。最终才能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秦创原总窗口孵化、转化、产业化。
值得关注的是,我们看到了本轮“三年行动计划”四大创新点:深化推广“一港模式”、突出西咸一体化协同创新、谋划产业链上下融通、强调全链条要素保障。
事实上,早在2022年西咸新区就通过“特色园区承载+重点产业集聚”布局,提出园区体制机制创新计划、产业集群培育计划、招商引资突破计划、人才智力支撑计划、多元融资保障计划等六大计划,助推秦创原由产业聚集向产业聚焦转变,由“势”转“能”的正向循环。
此次西咸新区发布“三年行动计划”,一方面是立下“军令状”,持续加速总窗口提能升级、势能裂变,推进各方面政策措施相继落地,另一方面,也是对之前总窗口建设工作的不足作完善和补充。
实际上,一直以来,西咸新区不断发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基因和示范引领的总窗口作用,致力于建设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级新区。
开篇已显卓越,落墨更增坚决。期待下一个三年“收获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