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消费降级观察:当羊肉馆变成“羊肉面馆”

文摘   社会   2024-06-27 17:30   陕西  

◎ 撰稿章一凡
◎ 编辑筱   美

有人说,西安是一座泡在羊肉里的城市。

《三联生活周刊》就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泡在羊肉里的西安》,其中描述了西安人的早餐有多么奢华:羊肉泡馍、水盆羊肉、羊杂汤……全都离不开羊肉。

正午时分,刚刚看完这篇“羊肉美食详解”,要是说不馋那都是假的,于是便不由自主地打开某地图软件,找到了北郊有名的一家老羊肉馆子,准备重温一下西安人的经典记忆。

出乎预料的是,因为想吃羊肉,我有了意外收获。

走进这些在西安稀松平常、甚至随处可见的街头餐馆后,我似乎体验到了一种对于生活更为真切的感受。

01

老赵的店在风城三路六号大院里,这个区域内饭馆林立,各式各样的招牌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从街头到巷尾,无不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据老赵说,开店的15年来,也有不少庆阳人在周边开羊肉馆。六号大院中的餐铺,也经历过太多的“开开关关”,唯有自家羊肉馆“屹立不倒”,在风雨中坚守了下来。

而老赵前几十年的人生历程同样也是跌宕起伏。

老赵是甘肃庆阳西峰人,家里祖辈都是做羊肉的。老赵说,小时候父母忙着在庆阳开羊肉馆,无暇顾及自己。每天一个人翻沟越山,骑自行车走上三、四里地,才能到学校,放学回家后,也是一个人做饭、吃饭,独自生活。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六七年。

2003年,初到西安、没有文凭的老赵只能硬着头皮去做一些辛苦活:保安、理发师、快递员、服务员、卖凉皮、在后厨传菜配菜等各行各业的十几种工作,也算是“该体验的都体验了。”

2006年8月底,老赵被人洗脑,在安徽六安搞起了生意(实际就是进了传销组织)。之后,老赵为了当上“小组长”,拉进父母、亲戚,卖了家里的羊肉馆,借遍了亲戚朋友的债。

2009年,老赵第三次回到西安。为了赶紧还债,老赵把所有能挣“快钱”的路子都走了一遍,结果非但没挣到钱,还赔光媳妇攒下的积蓄。

过尽千帆皆不是,老赵算是看透了:干啥都不如卖羊肉,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羊肉馆。

然而,现实并不如童话般美好:自己第一个正式的馆子因同街商铺着火被烧、雇佣的亲戚员工一氧化碳中毒、重建好的铺面又面临拆迁……

时光不负有心人,因为店里的羊肉软烂入味、入口即化,烤串也是外黄里嫩,肉香四溢……才留住了北郊许多食客的心,羊肉馆也渐渐有了些许名气。

“曾经最多时候开了3家铺子,雇了快100个员工。”老赵终于值得大家戏谑地叫一声“赵总”。

“之前心气很足很足,身体里总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儿。”可现在的老赵却说,自己很疲惫,因为餐饮行业普遍流动性比较强,所以自己要时刻琢磨着怎么“哄”员工。

“唉,现在的员工难管滴很,怎么管都不对,说两句,人家第二天就不来了,要么就是给你摆脸色,现在的人和以前都不一样了,这家不行,人家就换下一家。”

为了激起大家的工作兴致,老赵还专门设置了一套独家奖励机制——每天在群里发红包(根据当天的营业额,按照一定比例设置大小红包)。

“这是我们以前一起员工聚餐时候拍的视频,那时候大家还喜气洋洋地一起聚餐吃饭……”

“还有这个视频,那时候我们店,白天卖羊肉,晚上卖烧烤,一天从亮到黑都忙不完。生意可真是好,只要你想干,就有做不完的生意。”老赵的语气略显激动。

以前一天卖两三万,现在基本就是一万多这行客单价越来越低,好多人来了都是吃面,消费都不过二十,我不如起早点去打乒乓球,还能锻炼锻炼身体。”老赵苦笑般自嘲道。

“现在大环境不好,餐饮行业都不容易,能坚持就坚持,后面说不定又能再创辉煌呢。”我不知道如何安慰眼前这个眼神中略显失意的人,只能勉强用我贫乏的词汇拼凑出这句。

简单的对话完毕,老赵热心留我再喝一碗羊肉汤,“可现在这情况,谁又好意思呢?”于是,在一番拉扯推脱后,我加快脚步,快速地走出店门。

02

为了“深挖”这个话题,我找到了在南郊同样经营着的一家分店。

赵家羊肉馆开在高新永阳二巷路上,从外面看,店不算小,“康鲜道”几个鎏金字样嵌在黑色装修风格的门头牌匾里,门口还有一个作出鞠躬姿势、欢迎光临的雕塑,右手边这张大红色亮眼的“优惠大酬宾”海报尤其引人注目。

走进店里,简约的风格、整齐的布置和干净的餐桌,都让人感到舒适。

一眼望去,一楼大概二百个平方,据店员说,二楼是单独的包间,总共四五个,但最近订包间的寥寥无几。

刚坐下的我,犹豫不决该点哪种,于是将目光向周围散去,却有点不可思议地发现了一个现象——店里顾客面前的桌子上大半不是肉菜,而是一碗烩面片或者饸饹面。

原来老赵说的一点儿都没有夸张。

“姐,咱这不是羊肉馆吗?为啥我看好几桌都是吃面呢?咱店里的特色难道不是羊肉吗?”我顺口问了句。

“以前来的客人都是上来先点一盘店里的招牌手抓羊肉,再配上一碟子素拼,有的人觉得不够,还要再加一二十串烤筋烤肉,但是现在店里来的很多人都是吃一碗烩面或者饸饹面,这附近上班的人多,吃面也就打发了。”服务员大姐耐心地回应我。

果不其然,还是面最耐饱。

说了几句后,已近中午1点,此时店里的人已经渐渐稀少了,我也得以有空和小林说上了话。

小林,三十左右,清秀可人,一双明亮的眼睛闪烁着热情与真诚。她告诉我,自己既当会计,收银算账,又要兼顾服务员,每天在后厨和大厅之间来回奔波。

“现在连服务员一时半会都寻不哈,去年刚过完年,店里人少差点都不能正常营业,最后还是老板托亲戚朋友在老家找来的。还好我一个人也能忙的过来,主要也是现在店里生意没有以前好了,白天就是忙12点那一会儿。”

从小林的只言片语中,我得知现在就连服务员也并不好找。

“不是大家都说,时代变了,现在做餐饮主要靠外卖了,那为啥不转换赛道做外卖生意呢?”

小林告诉我:“以前在某外卖平台,一天起码能有二三十单,现在每天最多也就十单了,咱这还算是附近外卖生意差不多的。主要也是疫情把人一下影响了,那时候店都开不了门,更别提卖多少钱了。本以为疫情后生意会渐渐回升,谁也没曾想到一年多已经过去了,生意也没有太大的起色。”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2022年的西安两会上,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坊上人清真餐饮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西艳说的那句,“一提起疫情,餐饮人都打冷战。”

03

“唉,人一天木乱很,天天莫有好生意,咱这碎店还不知道能撑下几年么,外面的人都说做生意要向前看、求创新、求发展,我看咱这现在连生存下来都是个事了。”话音刚落,神态略显憔悴的老板老董,从二楼走了下来。

“咱这店也不算小了,最起码不会亏本吧?

“女子,那你可想滴太简单了,咱这生意现在也就是马马虎虎、勉勉强强,底下还有那么多员工也要吃饭,一年到头也就赚一点辛苦费和操心费。”

老董说即便这样,自己也没有应付差事

店里羊肉汤的汤底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熬制,醇厚而不油腻,羊肉的鲜美和汤底的浓郁,让人感到温暖而满足。

“咱店里用的食材都是最新鲜的,羊肉也是正儿八经的宁夏羊肉,因为羊肉汤就讲究一个鲜,这东西你糊弄不了人,人家尝一口就知道了,这次糊弄一下,再就么有人来了,咱也不做那亏良心的生意。再坚持坚持,干到今天也不容易了,看下半年情况咋样。”

在跟老板详聊一番后,我了解羊肉馆近两年的营业数据:

和去年1至5月相比,今年同期每月营收减少8万左右美团、饿了么两家外卖平台上的营收每月减少了1000多,靠美团和抖音团购及美团代金券带来的收入缩减幅度近50%;就连酒水饮料的钱也比去年三分之一。

还有每月雷打不动的租金和员工工资,物业费、水电费、网费、天燃气费,米面、肉、菜、调料等开支,这些都还不算一些零碎花费。

谈及这些,老董幽默地说了句,因为开这个店,自己都学会了一个新词,叫做“苟延残喘”。


“这个月情况好了,一天营业额能在七八千上下情况,要是不行,那就挣不哈几个钱,而且在高新这块,周末生意甚至不如周内的工作日生意好。”一片烟雾缭绕中,老董显得愈发落寞。

2024年了,西安的餐饮老板们还能真的赚到钱吗?

或许,羊肉馆子正是众多西安餐饮人如今水深火热、举步维艰的一个缩影。

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老板们都是乐观的悲观主义者,他们同样坚信着,生意总有一天会变好,可谁也不知道所谓的“那一天”到底是哪一天。

此外,大家似乎都有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如今的餐饮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在互联网上,甚至还有网友戏谑道:餐饮并不是风口,而是不归路。

04

“神仙难过三四月”,即便现在已近七月,餐饮的闭店潮似乎依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国内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量达到45.9万家。3个月时间,将近46万餐饮企业“倒下”。而这个数据在2023年第一季度,才不到14万家,甚至不及今年3月单月18万的吊注销量。

6月14日,贞观在《开店放缓,闭店加速:当餐饮生意越来越难》中,也对近两年西安餐饮业企业注册注吊销表现数据作了统计: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注册量与注销吊销量分别为3.28和2.13;2023年6月至2024年7月,注册量与注销吊销量分别为3.26和2.54,新增同比缩减、注吊销同比扩大。

没能找到突破口“杀”出重围的“餐饮人”们,只能被残酷又无情的现实抛下。

从西安目前的餐饮市场来看,更接地气的平民化消费路线或将是接下来数年的主流市场。

《2024中国中式餐饮白皮书》调研显示,有67%的消费者认为“在饮食方面,我更追求性价比”,同时65%的消费者表示“在饮食方面,我精打细算,希望用‘降级的价格’体验‘永不降级的品质’”。

事实上早在2023年,这个趋势已经显现。红餐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餐饮消费趋势》报告显示,餐饮业消费已经显现出“第四消费时代”的特征,消费者对高性价比有着极致追求。我国的餐饮消费呈现出了“K形分化”,即一端向上探顶,一端往下坠落的分化走势。

曾经有人说,疫情后市场必然会洗牌。不过,对大多数餐饮人来说,真正的春天似乎并未来临。

在这场残酷的大浪淘沙中,能顽强存活下来的终究只是少数人。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看似波澜壮阔的时代变局,其中却蕴含着一个个平凡却又无比鲜活的个体叙事。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提道:“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希望之春,也是失望之冬。”

我们无比坚信着、期待着西安餐饮困局早日破冰。然而,真正前行的方向又在哪里,谁都尚未可知。

陕电侠
解码政经,关注民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