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陕西本土电影何其辉煌。
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先锋,汇聚了诸如吴天明、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芦苇等众多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殿堂级巨匠。他们携手打造了《老井》、《人生》、《红高粱》、《霸王别姬》、《双旗镇刀客》等一系列享誉国内外的经典佳作……
▲《霸王别姬》电影海报
就连香港知名影星周星驰也不远千里,专程奔赴西安,与西影厂携手共铸《大话西游》这一传奇。
近年来,尽管电影市场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然而陕西本土电影的产量与质量却未能达到昔日的高度,这不禁让人深思:在当今时代,我们究竟渴望一部具备何种特质的好电影?
01
11月15日,电影《刮大风》全国公映新闻发布会在西安举行。该片由陕西和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信马国际影视(北京)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出品。
这部电影架构在上世纪20年代的陕北,全片分为三个篇章,整部影片画面唯美、充满哲思。
在导演秦小鹏看来,《刮大风》看似讲述的是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但其实折射的是人与天、人与地、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是记载和讨论人间烟火、爱恨情仇、生死轮回的哲学命题。
据悉,《刮大风》将于11月28日全国公映。此前该片入围第十届俄罗斯后贝加尔湖国际电影节、威尔士国际电影节,荣获第三届北欧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第十二届温哥华华语电影节最佳摄影奖。
《刮大风》是陕北说书里很有名的曲目,电影以此为名,也有寓意陕北文化之风强劲之意。
陕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它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的过渡地带,儒家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在此交融。正是这种区域特殊性,使陕北文化极具特色,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在《刮大风》这部影片中,唯美的自然风光与朴素的人文气息交相辉映,共同编织出一幅动人心魄的文化长卷。影片通过对光影的精妙捕捉,将陕北黄土地的独特风貌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帧画面都仿佛蕴含着大地的深情与温度。
影片充分利用了诗意的画面构图,每一个镜头都像是从画卷中走出来的。这种画面构图方式,既体现了东方美学中“婉、丽、秀”等特点,又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视觉美感。
《刮大风》讲述的虽是一个简单却充满力量的故事,却能在每一位观众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唤起对家乡深深的柔情与无尽的思念。这种情感的触动,正是东方美学中“和谐、柔美”等审美理念的生动体现,让观者在观影的旅程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与情感的释放。
在公映会上,主持人介绍到,这部影片起初的名字叫《刮大风——陕北意象》,后来才改成了《刮大风》。
正如导演秦小鹏所说:“我不想用‘陕北意象’把它给框住。这部影片很多场景,或者故事背后人们的思想,在整个东方都是具有共性的,我想用这部片子传递一种东方美学。”
02
“记录诗画电影”是青年导演田波对《刮大风》在电影类别上的归类。他说:“这部电影有很多看点。
其一,它能让人直观了解陕北高原的神奇和不可思议。其二,它能让我们了解陕北父辈,如何生生不息生存在这片土地。其三,影片充满了记录意义,可以看到主创团队骨子里对陕北深深的眷恋,那种深沉的爱,让这部片子成为陕北咏叹调。”
据了解,《刮大风》中,除了两位歌手外,其余演员都是没有受过专业表演训练的陕北农民。他们在片场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磨合,以适应电影的拍摄节奏和要求。另外,这些农民有自己的生活,比如干农活之类的,所以拍摄也要考虑他们的时间。
电影在陕北地区拍摄,这里的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在拍摄过程中,剧组需要面对严寒、大风等极端天气条件。在实地拍摄时,剧组就曾遭遇白毛风等极端天气,整个摄制组在没有帐篷、没有热水、没有足够防风防寒物品的情况下坚持拍摄。
为了追求真实的画面效果,剧组在拍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深入到偏远、荒凉的地方进行拍摄。这些地方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
导演秦小鹏在访谈中提到,他深感自己与陕北这片辽阔的高原厚土之间存在着不解之缘。每当回忆起拍摄时晒破头皮的烈日,刺骨极寒的隆冬,无数次反复雕琢的日夜,漫长的等待和坚守,其中的苦与乐、舍与得,刻骨铭心。拍摄工作结束后,他依然多次重返拍摄地,与那些曾经共同参与拍摄的村民们重逢相聚。
公映会上,制片主任马随语重心长地说:“我要感谢制片人王延生,早早就开始筹备这部片子,不然放在今天再拍可能呈现不出那么原汁原味的陕北文化。整部片子没有专业演员,为了真实,我们请陕北老百姓、陕北农民当演员。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后期制作,再到如今全国公映,我们走了很多艰辛路,但一切都是值得的!”
03
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曾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为什么一幅画、一栋房子可以被视为艺术,而我们的生活却不是呢?”
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电影《都灵之马》便是对这一观点的某种诠释。影片通过描绘一对父女和一匹马在荒凉平原上的生活,展现了生活的枯燥、重复与无望,这种极端的日常被导演以独特的美学手法呈现,使得电影成为了一种对生活的深刻艺术表达。
同样,我们将视线聚焦到《刮大风》这部影片上,它以百年前黄河流域山峁间一庄农户的平淡无奇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让观众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日常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厚重与深邃。
这部电影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却通过“没有故事的故事”展现了生活的本质与真谛,从而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有人说,在流量时代,一部电影既没有明星阵容,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转折,《刮大风》似乎有点逆潮流的感觉。
而在导演秦小鹏看来,《刮大风》是一部特殊的电影。它通过诗情画意的形式、情境再现的手法、意象哲思的风格,描述一代又一代人对黄土地的乡愁、回望、凝视和思考。
从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等层面而言,《刮大风》似乎不是一部顺应潮流的电影。但是之所以还要去做这部电影,是因为这个电影所涵盖的重要部分,正是一种行将消失的乡土记忆,这个乡土记忆的再现和传承,让人有一种使命感。唯有对这片土地有深刻情怀和深沉热爱的人,才会在娱乐至上的时代,逆流而上。
回归当下,陕西人内心所向往的,不仅仅只是某一部电影本身,而是渴望着一部能够深刻烙印本土文化特色,触动灵魂深处,并引领思考的艺术作品。
这样一部既蕴含浓厚地域风情,又饱含深邃思想底蕴的电影,正是陕西乃至全国观众翘首以盼的佳作。
而电影《刮大风》,以其对陕北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现代审美的巧妙融合,加之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上的创新突破,为我们提供了这一时代命题的完美解答。
注:本文内容部分来源于群众新闻网《专访丨电影<刮大风>里的东方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