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Mind AI 天气预报器击败世界级系统

文摘   2024-12-05 18:12   浙江  

深度思维人工智能天气预报系统取得重大突破

2024年12月4日

如今,人工智能在天气预报领域发展迅猛,谷歌深度思维(DeepMind)就研发出了一项引人瞩目的成果。该公司打造出了首个同类人工智能(AI)模型,名为“创时预报”(GenCast),在天气预报方面比目前正在使用的最佳系统还要精准,为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一、传统天气预报方式及局限

传统的天气预报,像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NS)所采用的预报方式,是基于模拟支配地球大气物理定律的数学模型来运作的。它们要依靠超级计算机去处理从卫星和气象站收集来的数据,这个过程不但耗时,往往需要花费数小时,而且还得消耗大量的计算能力才行。

二、人工智能“创时预报”(GenCast)的优势  

 

   

与之不同的是,“创时预报”(GenCast)仅通过对历史天气数据进行训练,就能够梳理出像气压、湿度、温度和风等变量之间复杂的关系。正是凭借这一点,它得以超越那些严格基于物理的预报系统。

具体来说,“创时预报”(GenCast)有着诸多突出优势。

一方面,它能提前多达15天生成天气预报,而且仅需几分钟就能完成这一工作,对比传统预报程序,效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在预测诸如飓风、热浪等极端天气时,这个纯人工智能系统的表现超过了世界上最佳的中期业务预报模型——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集合预报模型(ENS)。

不仅如此,“创时预报”(GenCast)生成的是“集合”预报,也就是一组预报,每组预报都是基于略有不同的初始条件生成的。科学家们可以把这些预报整合起来,生成最终预报,同时还能估算出预报的天气实际发生的概率。而此前已发布的一些人工智能系统大多属于“确定性”模型,它们只提供单一预报,并不会去估算预报正确的可能性。

三、“创时预报”(GenCast)的准确性及速度验证

为了检验“创时预报”(GenCast)的准确性,谷歌深度思维的研究科学家伊兰·普赖斯及其同事开展了相关验证工作。他们利用1979年至2018年的全球天气数据对人工智能进行训练,之后用其预测2019年的天气情况,并将“创时预报”(GenCast)的预报结果与当年的实际天气数据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NS)的预报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在用于评估此类“概率性”预报的计分卡上,“创时预报”(GenCast)在97%的衡量指标上都比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NS)的预报更准确,并且在预测极端高温、低温、大风以及热带气旋路径方面也有着更出色的表现。    

从运算速度上来看,“创时预报”(GenCast)在一块人工智能处理芯片上,能在短短8分钟内就生成一份为期15天的预报,普赖斯指出,这个速度相较于传统模型所需的时间“快得多”。

四、人工智能天气预报领域的整体发展态势

实际上,当下人工智能天气预报领域正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有不少公司都在竞相研发更新、更好的模型,比如中国深圳的华为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的英伟达等。今年早些时候,谷歌还发布了“神经地球气候模型”(NeuralGCM),这是一个把基于物理的模型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混合系统,能够生成与传统模型相当的短期和长期预报。

五、“创时预报”(GenCast)对开放科学的贡献及影         

 

值得一提的是,谷歌深度思维的研究人员不仅研发出了“创时预报”(GenCast),还做出了推动开放科学发展的举动。他们已经对外发布了基础代码,并且把名为“权重”的模型参数提供给非商业用途使用,旨在帮助“普及”研究,让公众能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使用天气建模相关资源。

对此,英国雷丁市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机器学习协调员马修·钱特里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这是对开放科学“非常了不起的贡献”。钱特里还提到,大家需要去了解这些模型在极端天气事件中的实际表现,而公开模型和数据正好能让研究界有机会对其进行评估。

而且,钱特里在去年看到这篇相关论文的手稿时,受到了“创时预报”(GenCast)的“扩散”方法的启发,该方法通过将随机噪声引入模型来提高其可靠性。受此启发,他们已经在自己的机器学习模型中应用了一些关键的突破成果,所产生的名为“人工智能/综合预报系统”(AIFS)的模型也即将对外发布。    

总之,像“创时预报”(GenCast)这样更准确、更快速的天气预报模型意义重大,正如普赖斯所说,人们能凭借更快获得的更准确的预报,尤其是那些生活在飓风路径上的人们,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六、论文及相关信息 

这一成果的相关介绍发表在了2024年12月4日的《自然》杂志上,数字对象标识符为https://doi.org/10.1038/d41586-024-03957-3 。

整理:张宝锋    

关注“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公众号
声明:本文仅供科研交流使用,文中所有观点均来源于已发布的论文,如有侵权或重大问题请通过后台与编辑联系。
欢迎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监测同行的朋友们投稿!邮箱6514064@zju.edu.cn感谢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您的鼓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添加编辑微信 xwrw1234 加入读者交流群,与大咖在线交流


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
“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致力于探索和分享新污染物研究动态、前沿热点以及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科研人员、学者、管理者搭建一个专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共同关注和应对新污染物带来的环境和健康挑战。
 最新文章